APP下载

刘玉琦:音乐教学的前行者

2021-02-04吴锋孙爱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乐器教材

吴锋 孙爱蓉

“听了《摇篮曲》之后,你认为这是一首什么性质的歌曲?”“是哄小宝宝睡觉时唱的歌曲!”“大家再听一遍,讨论一下,这首歌曲写了什么?”“歌曲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夜晚的宁静,我们小组认为,它是一首轻柔的催眠曲。”“我们小组认为,它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每段歌词用同样的旋律来演唱,表现出曲调平静和平稳的特点,使夜晚变得更加宁静和美好,应该是抒情类歌曲”“同学们各抒己见,但都有自己真实的理解和体会,老师认为,《摇篮曲》不仅是哄小宝宝睡觉的抒情歌曲或催眠曲,还可以是抒情的声乐曲和器乐曲,为什么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重新弹奏,结合前面的理解,再感受一遍。”这是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音乐教师刘玉琦讲授四年级《摇篮曲》时的教学场景,它充分表现了刘老师的“开放·对话”式音乐教学观。

开放就是不拘泥、不唯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所谓‘开放·对话式音乐教学,就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种对话形式实施教学,师生不拘泥于教材观点,鼓励学生充分发表音乐感受,借助乐理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教学方式。”当记者问及“开放·对话”式音乐教学观时,刘玉琦老师如是回答。而对这种教学观的产生与形成,刘老师更是如数家珍。

1997年,年仅18岁的刘玉琦从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当时的武昌区育红小学任教。初入教坛,刘玉琦对小学音乐教学充满了激情,她严格地按照常规的音乐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用教师教学用书中现成的音乐观点引导学生,结果是学生懂得的音乐知识不少,而且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完全相同。有时,她扪心自问:“有些音乐作品,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或音乐参考书的提示,恐怕自己都很难确定其情感,而自己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居然能说出近似标准的音乐感受。这真的是学生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吗?小学生真有这么高的音乐修养吗?”基于这样的反思,刘玉琦在教学中不再用现成观点引导学生,不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尝试让学生通过所学的音乐知识自行解读音乐作品,但学生的课堂反应令她十分失望。问题出在哪里?刘玉琦百思不得其解,她决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001年,渴望继续深造的刘玉琦考入武汉音乐学院,进入音乐教育系学习,在深造期间,她勤奋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音乐教育理论,自费订阅相关的音乐教育教学书籍,并利用节假日拜访音乐教育名家,聆听名家的教导,通过教授引荐,她主动到学院附近小学担任编外音乐教师,将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00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重新回到武昌区育红小学任教。经过4年的深造和实践,刘玉琦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重回课堂,刘玉琦结合深造所学,一边创新教学,一边结合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和接受实际反思教学。渐渐地,她发现:学生之所以以标准化的表达来解读音乐作品,是因为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不能给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平台,只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自己以前的教学是闭环式的,而非开放式的;是先入为主式的,而非自然生成式的;是说教式的灌输,而非引领式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音乐体验被弱化,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答案。不同的学生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演唱同一首歌曲,可能会有多种处理方式;完成同一个音乐练习,可能会有多种途径和不同答案。要让学生真正内化音乐知识,感悟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之美,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深度体验中内化音乐知识。学生只有经历音乐参与、沉浸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将书本知识、作品的情感及作品内涵转化为自己的音乐素养。这就为她的“开放·对话”式音乐教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闪烁的小星》校本班级合唱课时,她跟学生玩起了“你唱我追”的游戏,学生初步感知“轮唱就是一部分人先唱,然后一部分人后唱”。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种认识,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一名学生都畅所欲言,然后由小组长发表小组意见。她对各小组的意见也不予评价,而是继续带着学生观察乐谱,对比没有加轮唱的乐谱,仔细观察第二个声部是在第几小节演唱。然后,她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演唱第一个声部,第二组演唱第二个声部,第三组学生则观察轮唱的特点。最后,三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角色轮换体验。通过不断的体验、观察、思考,学生对轮唱的概念从形象认知顺利过渡到抽象理解。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定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感知实际,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达、个性表达的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师生与教材对话,让开放的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2009年,刘玉琦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来到这里,她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泡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里,不断地汲取营养。她在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时,深深地认识到,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阳光、自信,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这一扇窗户来认识世界。国内外音乐教育都非常推崇的“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教学观对刘玉琦的影响很大,这种教学观强调“断言”和“对话”,“断言”即对音乐作品风格、性质等的判定,“对话”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教材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教学观更适合高等教育,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而言,顯然有些不太适应。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小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呢?爱钻研的刘玉琦开始了尝试。

开放式教学应建立在教师对教材设计意图的准确把握上,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与教材文本的对话。

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注重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教材始终。音乐教师的职能之一就是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向学生展示音乐家所具备的素养,还需要向学生示范音乐性的思考,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家在解决音乐问题和音乐作品创作时经历的思考、探究过程,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前与音乐教材进行细致深入的对话。

在执教五年级音乐欣赏课《嘎达梅林》之前, 刘玉琦沉下心研读教材,查找了大量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资料,聆听了不同演奏风格、形式的《嘎达梅林》,深入理解了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然后,她从音乐的整体风格、多元理解入手,思考怎样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音乐欣赏,增强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为了带给学生原汁原味的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族乐器的苍凉感,她自学了蒙古族的马头琴,并尝试将奥尔夫教学法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作品演奏,她自制了竹筒鼓:买来五十多个竹筒,以此作鼓身;从废品收购站淘来薄皮料,以此作鼓面;把自行车废旧内胎剪成一根根橡皮筋,用来固定鼓面。这简易的竹筒鼓让教学效果出奇地好。所以,刘玉琦经常勉励自己:一节好课的呈现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地与教材文本对话,深入挖掘音乐要素,一定要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音乐之美。

开放的音乐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对话中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意蕴;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对话,学生才能建构自己的理解,成为独立的音乐学习者、欣赏者。

四年级的《摇篮曲》是小学生耳熟能详且能随口哼唱的歌曲,但是他们唱得是否准确?怎样才能将《摇篮曲》表现得更温馨呢?上课时,刘玉琦先让学生轻声哼唱;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乐谱并与自己所唱进行对比;接着,让学生聆听教材的范唱,学生发现之前所唱的很多地方都不对。她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乐谱一边演唱,试着找出相同旋律的乐句,发现乐谱的规律,学生很快找出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旋律和节奏基本相同,相同的乐句能用不同的音乐力度表现吗?于是,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乐谱,学生很快发现:除了这两句乐句相同之外,歌曲之所以给人宁静、优美、温馨的感受,是因为乐谱中第三乐句加入了装饰音,整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变得更加优雅了。除此之外,教材还提供了不同演唱形式的《摇篮曲》,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真正理解了歌曲背后的美好意境。

平等、对话、开放,音乐审美体验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他们已有的音乐认知、音乐经验和所接触的音乐媒介有关,学生只有真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作品而非音乐媒介上,才能发现并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厚意蕴。音乐之美需要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用演奏、聆听和思考等方式体验、感知,这就要求学生与音乐作品展开对话。刘玉琦认为,无论是教师与教材、音乐作品的对话,还是学生与教材、音樂作品的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平等,也就是说,必须将对话双方置于平等地位,才能真正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对教材或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也才能不囿于定论,不拘泥于现在答案。这也正是音乐开放教学的初衷。

刘玉琦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小螺号》时,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作品的表现性要素,如反复等;再让学生从欣赏者角度分析主歌和副歌的演唱力度;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演奏,让其他学生客观评定最适合演奏《小螺号》的乐器;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与作品的对话加入作品中没有的音符;最后,她让两名学生吹响小海螺,两个小海螺由于大小不一样,所以音高和声音的大小也不一样,一个学生先吹,另一个学生后吹,前后错落,就形成了海螺的回声,其中一名学生甚至吹出了下滑音,凸显出活泼欢快的美好意境。正是学生与音乐作品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对作品内涵、创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开放的音乐教学不只体现在对教材文本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上,还体现在简易乐器的制作上。

在教学实践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不同的乐器是不现实的。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不同的乐器,刘玉琦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制乐器。教学打击乐时,她给学生提供了简易乐器的制作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开放性地让学生自制乐器,比如,学生用方便面盒、可乐瓶,废旧的油漆桶、塑料桶制作多功能小鼓的鼓身,用废旧的人革皮作鼓面;用矿泉水瓶、塑料食品桶、纸质薯片桶、沙子、绿豆制作沙蛋;用废钥匙、铁环、细绳制作风铃等。正是因为教师的开放性指导,学生“各显神通”,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乐器。这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从自制乐器中得到了音乐学习的乐趣,初步培养了学生开放思维的意识。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并获得广泛而深刻的音乐理解。“开放·对话”式音乐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因为平等,音乐的教与学不再“唯书”“唯上”;因为对话,师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开放,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乐器教材
学乐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乐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