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的教师教科书使用观

2021-02-04严家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

严家丽

张新华,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洪山区区管专家、名师;首倡语文课“五维设计”理念,出版教育类专著4部,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湖北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

关注 “《湖北教育》征稿启事”在第26页。

一、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时代背景

1.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20年

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正式实施“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政策,对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提出了时代要求,教科书的使用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关注。

2011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笔者曾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调查了1372位小学数学教师和50位国培计划数学骨干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三者关系的看法,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认识停留在“第一重境界:教科书是否被忠实执行了”和“第二重境界:教科书的设计是否最佳”之间,而“第三重境界:课程标准是否可以再完善”,却很少有教师达到。

2.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強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小学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一步挖掘育人素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一个新的挑战。

3.基础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新冠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此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 “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此种变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丰富的线上资源相比,教科书的内容更新相对较慢,出版周期较长,以音频、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内容,无法装进教科书。而且,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书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成为一线教师的新问题。

二、例谈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

李金云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建构教科书使用的不同框架、考察教科书使用的现状与问题、探寻教科书使用的影响因素、探索教科书使用的方式与路径等,很少有学者关注“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笔者认为,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很大程度上在潜意识中指引着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

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即教师对使用教科书过程中涉及的各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认同。例如,教师对教科书的认识(教科书的功能和地位,教科书对教师、学生的作用等)、对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之间关系的认识(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科书是否可以增加或减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对教师和课程标准之间关系的认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是否可以增加或减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对教师和教科书之间关系的认识(教科书是否是教学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教师是否可以增加、减少、调整、替换教科书的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与多个版本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等。中南民族大学的孔凡哲教授将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误用、机械使用、常规使用无新意、常规使用有新意、创造性使用。笔者在对一线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调研过程中发现:

A是一位有2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常规使用无新意”水平。访谈得知,A并不认同执教版本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但并没有对教科书作出调整,理由是:教科书是专家编写的,不可以随意改动。B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机械使用”和“误用”水平之间。访谈得知,B也不认同执教版本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甚至认为是“误人子弟”,B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教科书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C是一位刚刚毕业的教育硕士,处于“机械使用”水平。访谈过程中发现,C很认同执教版本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也认同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但面对一年级小朋友时,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经验,不敢放开,有好的想法也不敢实施,只能选择按部就班,机械实施教科书的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D是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曾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处于“常规使用无新意”水平。访谈得知,D教师十分认同新课改理念,“原来很有热情去尝试新事物,但学校教学考核方式没变,还是考知识,只能又回到老路子上”。

总体上看,C和D的教科书使用水平与A和B相当,但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却有很大差异。A和B都不认同教科书的设计理念,但A同时认为教师没有修改教科书的权利,B认为教师可以调整教科书的设计,甚至可以不用教科书。C和D虽然都认同教科书的设计理念,但在使用过程中,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科书的使用效果。

刘昭宏博士的研究表明,教师使用教科书受众多因素影响。诸如,教学时间、考试、学生程度、法令规定、教学信念、家长或社会压力、学生成绩表现、学校设备等。笔者认为,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是影响教科书使用的主要因素,且没有对错之分,主要在于与当下主流课程改革理念是否一致。若一致,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会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或教学评价方式的完善而逐步提高,例如教师C和D;若不一致,则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很难有根本性提高,例如教师A和B。

三、新时代的教师教科书使用观

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没有对错之分,但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增强育人意识

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着鲜明的国家意志。例如,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编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科育人功能。

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是主阵地,教学是主渠道,而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物化载体,蕴藏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科书中的育人因素,并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增强信息技术意识

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背景下,教科书不再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本,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各类方便查阅和携带的电子教材、电子版教科书、数字教材等。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融入这些信息元素,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例如,获得2020年“全球教师奖”的印度山村教师兰吉辛·迪塞尔,为当地山村学生重新设计了教科书,书里设计了QR码,学生用手机扫描QR码后,就可以看到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视频讲座、作业、故事和有声诗,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吉辛对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方式都进行分析,并通过改变QR编码教科书中的内容,调整课外活动和作业,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他还使用沉浸式阅读器和Flipgrid工具升级了QR教科书,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女孩。

3.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学习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还有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资源等网络资源。教科书只是众多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师需与时俱进,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相结合,进行立体化设计。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2018年度课题《苏南地区小学教师的“教科书使用观”调查》研究结果,项目批准号:B-b/2018/01/09]

在“一标多本”政策推动教科书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本期,我们从教科书内容的调适、整合、拓展、创编等角度,探讨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话题。

猜你喜欢

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