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审美课堂

2021-02-04程海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月光曲想象课文

程海霞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和导向,进行教材解读、目标定位、活动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月光曲》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发掘教学价值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统编教材为何保留此文?还能不能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厘清这两个问题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尤其要关注传统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目标定位。

1.挖掘表达秘诀,让“这一课”成为“这一课”

这篇课文,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文本。

读这篇文章,学生不难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过程。但是乐曲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对于音乐欣赏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正是这篇课文表达的秘诀之所在——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在第9自然段中借皮鞋匠兄妹俩的想象表达出来的,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可谓是“话中有曲,曲中有画,音画共美,言意共生”。

2.揣摩编者意图,让“这一类”成为“这一类”

部编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编排的,每一个单元的课文不管是在人文主题还是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都具有“类”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类”所要达成的目标和任务,才能让“这一类”成为“这一类”。《月光曲》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选文以“艺术之美”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和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从文本内容上看,这四篇课文都涉及音乐、戏曲、绘画等艺术审美,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与音乐、美术、戏曲等美育学科的有机融合。从表现形式上看,每一篇课文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运用想象,展现艺术之美”成为“这一类”课文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中揣摩编者意图,“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中去感受、体验艺术之美,渗透艺术审美与鉴赏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传统课文在统编教材单元中的目标不同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确立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和文本精读为教学目标的拟订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确立起恰切的、具体而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还需要观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是核心素养赋予语文教育的任务。

“指导学生认识联想,区别虚写和实写,然后运用联想进行表达”是原教材对《月光曲》一课的目标定位。但是,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恰恰是新时代学生必备的品质与素养。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始终关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月光曲》更多地赋予了音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画面和节奏,促进了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使得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一件有趣又迷人的事情。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将《月光曲》一课的学习目标确立为:①能用简短的话概括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心情变化;②能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通过想象画面品读生动的语言,欣赏《月光曲》的旋律美和情感美;③学习运用想象描述音乐之美。这三个小目标层层递进,既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梯度原则,又始终指向“审美与鉴赏”这一核心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语文审美课堂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落脚点,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所以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是以对汉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运用为基础的“审美”。如何将音乐的审美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运用之上,让汉语言文字成为艺术审美的基础和工具?

1.在情境对话的品读中感受美

课文第二部分的三轮对话虽然简短,却饱含深情,既表现了穷兄妹俩和贝多芬的美好心灵,又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路历程,还暗藏着《月光曲》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意蕴。所以,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学习——同桌分角色朗读三轮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实质上就是在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学生很快便关注到了“随便说说、旧钢琴、太贵了、太穷了、纯熟、没有回答”等语言细节,体会到皮鞋匠兄妹善良、纯洁、美好的品质。

当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三轮对话”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就与文中的人物建立了情感联系,从而感同身受,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路历程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在情境的创设和语言的揣摩中品读,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不断丰富,审美感悟能力在不断提高,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语文能力也得以提升。

2.在乐曲意境的诵读中欣赏美

课文第9自然段借助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范例。教学中,笔者以诵读为抓手,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描绘的画面和情景中,让语言的美与乐曲的美同构共生。

读文想象,欣赏画面美。笔者要求学生读出《月光曲》描绘的“银月初升、穿过微云、月光照耀”这三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大海之上、微云飘动之中、月亮升起并渐渐笼罩大海的场面。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开启思维的过程,也是体验音乐之美的旅程。

合作互动,欣赏旋律美。为强化学生印象,笔者分别进行了指名读、评价读、老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诵读活动。每一次诵读,都要求学生从他人诵读中学习长处,吸取教训。学生沉醉在语言文字音韵节奏错落有致的美感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变化。

回扣前文,欣赏情感美。音乐与文字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在前两步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联系贝多芬与兄妹俩相遇的过程去体会乐曲表达的情感,既回扣了前文,也是一种审美方法的渗透——一切的艺术欣赏,必须是情感的贯通和交会。

3.在听曲感受的畅谈中创造美

在课文中感受美,是为了能够创造更多的美。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在学习此课中感受到《月光曲》文本的美和乐曲的美之外,还要努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以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来表达美的感受,创造属于自己的美。美的音乐往往能催生出美的文学作品。学了课文之后,笔者趁热打铁,播放一曲《森林猜想曲》,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后畅谈听曲后的感受,这既是创造美的过程,又为本单元习作训练“表达感受和看法”做了铺垫。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发挥文本的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天门市第一小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呢?下面的两篇教学论文可为读者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月光曲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月光曲
月光曲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