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效果优化路径研究
2021-02-04关夷君张兴宇
□ 关夷君 张兴宇
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电视节目创作的核心。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中被写入党章,现已成为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精神导向。文化自信应立足于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气度、中国声音、中国神韵。因此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发展应牢牢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传播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审美品格、精神追求、历史积淀,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同时,传统美学对于“虚”“空”“神”“味”等美学范畴的追求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这是中国人审美生命中独特的享受,浸润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宇宙人生更为开阔、圆融的思考。当下的综艺节目已经逐渐对中国美学精神有更多的承担意识与传播自觉。
当前,文化电视综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节目“同质化”、形式大于内容、节目过度包装以及传播效能下降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文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电视综艺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的优化之道,从而在提升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质量的同时,助力节目更好地“走出去”。
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文化传播现状
(一)海外节目IP的在地化:开拓综艺节目新视野
近年来,中国综艺事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紧张,无论是网络播出平台还是主流电视台对于优秀综艺的研发、宣传和制作都尤为重视,不少平台引进海外综艺模式后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风靡一时的《向往的生活》为例,该节目旨在表达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对于“慢”生活的一种回归。节目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中国特有的乡村院落、池塘以及群居的生活为表征,充分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竹屋木门、炊烟袅袅、一炉一灶、挚友作伴,将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以全新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向往的生活》的主题从我们都是孩子感叹年轻真好到同桌的你忆往昔峥嵘岁月,记录着最为真挚的朋友情谊,围坐在火炉旁,诉说情肠。节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无不展现着中国文化元素。
(二)传统文化二度创新:铸就文化类节目新高度
文化类综艺节目繁荣发展,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相册》《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仅在形式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进行更深层的发掘。文化类综艺节目百家齐放,其本质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类节目的产生体现了时代性特点。而对于以往以满足观众娱乐要求为创作目标的电视节目而言,文化类节目的产生是一种冲突,体现了现代性特征,即电视节目创作目标从娱乐至上向文化至上的转变。文化类节目在以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产生,代表着这一时期节目制作者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高度重视。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显而易见,更应注重其精神引领作用,通过激发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后,在政策的指引下,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影视艺术创作中,从而让观众提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实现更大的文化价值从而引领市场。这也是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魔弹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媒介的强大效果,让文化自信广泛传播才能更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深耕新生代受众:塑造文化认同
文化类节目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热点话题。从“诗词热”到“阅读热”再到“文物热”,文化类节目展现着强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独特的创新形式准确把握了受众的偏好,这些节目通过平民化视角向人们讲述文化故事的内涵。如《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节目,在形态表达上更多地针对90后、00后观众,摸准了年轻人的脉搏。通过明星引出文物,再进行趣味性的讲述,让观众不同程度地得到满足,同时讲述文物修复的故事,让观众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产生兴趣。这种自觉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浪潮中成长,更加具有国际视野,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也更渴望有价值、有营养的知识。文化类节目对于年轻人来讲,秉持价值追求,这种文化自觉会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激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获得群众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电视综艺节目文化传播效果的优化路径
(一)形式拓展:文化类综艺的“新瓶”
中国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超过50档。究其原因,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形式上的拓展与当前的大众审美取向大致相符。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该节目采取竞赛+解说的形式。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节目形式创新,通过这种形式,诗词变成一项可以全民参与的活动,促发了大众以懂得更多古典诗词为荣、以积累更多古典诗词知识为傲的倾向。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迅猛,在同质化的困境下,依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这也体现出中华文化为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不竭动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电视媒体,而是多渠道、多屏幕、多角度地进行传播。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碎片化和个性化传播。文化类节目运用不同的符号和载体适应沉浸式的语境,全方位地展现文化的魅力。以《国家宝藏》为例,创新节目形式,以历史文物为载体,并运用多种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来创造性地解读历史文化,利用华丽的舞美灯光与服装道具来强调中国元素,邀请众多影视演员以戏剧表演的形式重现历史上的故事。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氛围营造,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仪式化”的观看体验。节目将国宝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家国气象生动解构,成功激发了观众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关注,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朗读者》中,以书籍信件为载体,作为语言类综艺节目,通过简单的节目形式,向受众呈现出中国的语言、汉字之美。这类节目虽然形式单一,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其特点在于舞台设计和传统读书类节目不同,让观众有更多自由放松的空间。
不同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类型。观众从节目的被动观看者变成了文化的主动学习者,这样的良性互动使学习的过程呈现出较强的“仪式化”特征。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国诗词大会》线上线下共同答题的互动环节,让更多观众参与其中,既传播了文化内涵,又提高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当下,媒体融合成为趋势,传统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要通过更多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在线互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
(二)文化认同:为受众提供审美的“温度”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得以延续文明的古国,然而近代的欧风美雨、改革开放后的西方文化入侵,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保证我们的文明不被异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我们要时刻增加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此,我们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综艺节目来引导受众增强文化自信。想要让受众更好地接受节目中传达的价值观,就要保证节目所表达的内容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如《国家宝藏》《拜见小师傅》《中国诗词大会》等近年来热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让博物馆内的文物、多样化的民俗与诗书上的记载等“活”了起来。节目正是以这种有趣且新颖的方式,让深刻的文化艺术通过电视大放异彩,让受众不自觉地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方向把握:以主流价值与传统文化为“轴心”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诉求。不管是国家政策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渴望,还是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都在告诉我们,过度娱乐,以低俗、庸俗为代表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对于文化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语境已经发生改变。
文化语境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过度的娱乐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负能量,随着人们对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文化语境逐渐脱离娱乐至上主义,向文化至上主义转变。
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节目的文化内核,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正能量。文化综艺类节目在宣扬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使节目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电视和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要承担起弘扬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任。
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把带领观众领略中国诗词之美作为节目定位,不仅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对未来民族发展方向的集体思索,更饱含着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让受众获益匪浅,体现了该节目对价值宣扬方向的正确掌握。正由于这点,该节目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成为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大国风范。在综艺方面,我们不再一味地引进综艺版权,而是愈发坚定地走文化自信的道路,一系列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引爆收视热潮。
(四)面向海外:以优秀文化输出为主要依托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增强观众对文化的认同,利用电视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势在必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民族复兴的要求下,这个时代比以往更需要民族自信。文化类节目在表达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将大众娱乐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文化节目从单向度说教式的知识普及过渡到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成语诗词竞赛、书信朗读、故事讲述、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文化节目的传播模式也发生变化,通过互联网从节目形式到语言传播再到文化内核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类节目融入大众传播的语境,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脱离了精英文化的语境后,文化节目面向世界,其精神文化的核心元素成为价值标准。
三、结语
在“文化自信”的理论指导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道路愈发明确,在满足受众的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电视节目中的文化性呈现为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基础,一系列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节目也引爆收视热潮。随着“传播经济”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不断深化,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经济输出将成为彰显国民素质、弘扬优秀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电视节目将会完美过渡为“文化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