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媒介环境学视角解读有声阅读与听觉文化回归

2021-02-03吴瑶刘佳慧

中国广播 2021年10期

吴瑶 刘佳慧

【摘要】在数字媒介语境下,有声阅读的发展丰富了听觉文化的形式,回归自然听觉成为当下听觉文化的精神诉求之一。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探析有声阅读在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中重塑听觉文化回归方式和路径,强调了传播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有声阅读  媒介环境学  听觉环境  听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声阅读产品风靡数字出版市场,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多样化的阅读需求。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19年的平均水平(30.3%)提高了1.3个百分点。①有声阅读重塑人们的听觉环境和空间,人们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平台消费声音产品,形成了不同于纸质阅读时代特有的听觉文化景观。

本文以有声阅读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为背景,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有声阅读从盛到衰,再到回归、重新崛起,其发展变化的动因是什么?在媒介环境视域下如何看待有声阅读今天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在数字媒介语境下听觉文化回归是否具有社会环境与历史必然性?又有哪些现实呈现?

20世纪30~70年代,北美地区出现并形成媒介环境学派,其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有声阅读听觉文化的新视角。

一、理论基础: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听觉感知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学者有关听觉媒体、听觉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融合于“媒介即环境”这一观点中。在媒介环境视域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媒介环境:感知环境下的听觉媒介、符号环境下的听觉媒介和社会环境下的听觉媒介。

(一)感知环境、符号环境与社会环境

对个人的感知心理与媒介关系的研究始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他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类感觉器官和身体功能的延伸。②从生理层面来理解,每一种媒介都是可以被感知的环境。不同的媒介调动我们身体不同的器官,营造出不同的感知环境。

美国语言文化学者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在其著作《哲学新解》中提出她自己的符号学理论。她将符号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涵盖了动物心理基础的一般性符号,一类是人类独有的心灵基础的象征性符号。其中,人类符号范畴又分为推理性符号(严格来说就是语言)和表征性符号(除语言之外的其它符号)。③而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种传播媒介通过符号介质都构建出了一种独特的符号环境,人们在使用不同媒介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自己融入到这种符号环境中来理解、思考接收到的内容。

媒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每一种媒介通过自己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符号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不同的交往方式和社会效果。在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可以把媒介作为一种社会环境来进行研究,关注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关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关注其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二)听觉感知、听觉符号与听觉环境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并引起神经冲动,经过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④人们通过听觉这一重要感知渠道来感知世界、与人交往。人的听觉器官对世间万物一直保持着聆听的姿态。

每一种媒介创造传播的可能性都在塑造著我们的符号环境。⑤人类使用或慢慢掌握一种媒介时,就已经开始融入该媒介所创造的符号环境之中。移动音频的语言符号主要是以听觉符号为主体。阅读主体通过声音符号表征来编码相关信息和社会现实,而且相关音频中声音的音色、音调等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旋律,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基于现代媒介发展技术,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平台、丰富多彩的听觉产品、自由流动的听觉空间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场景,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且丰富的听觉环境。在它们的协同作用下,削减了广播媒介过去单一线性传播的弊端,使个体在自我营造的听觉空间中获得感官和情感的双重满足,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形成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听觉环境,从而为听觉文化的回归提供了可能。

二、听觉文化的回归语境

德国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曾在《重构美学》一书中对听觉文化的含义做出简单的界定:“它可以有一个更为实用的意义。所以它的目标最主要指向听觉领域本身的培养,即我们文明的声音领域的培育。”⑥当代的听觉文化研究便是在这样一个窄小且实用的意义上展开的,把看似简单的“听”的过程中形成的听觉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背后的听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理解听觉文化之于人与社会的影响。

(一)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垄断

早在原始社会,岩石上的壁画和图腾已是视觉文化符号的表征。而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视觉文化逐渐占据感官优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感知渠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直接的语言交往,形成一种新的不在场的文化交流方式。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图像的生产和获得变得轻而易举,读图盛行使视觉文化兴盛,达到垄断。人们沉迷于视觉带来的愉悦和快感中,所见即所得。个人思考意识开始下滑,变得浮躁,视觉背后的真相已不再重要,对事物意义的追求逐渐变得肤浅。此时,人们又开始反省,让感性的、开放的听觉再次被重视,以听觉文化来弥补视觉文化的缺陷与弊端。

(二)推动因素:声音技术的进步

听觉文化的深入发展,与声音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声音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声音的表达、声音的复制再现以及声音的再创造。

声音的表达是口语传播的实现基础。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主要通过语言来与他人进行沟通来往,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这是听觉发挥其重要性的巅峰阶段。声音的表达具有瞬时性,我们很难保留声音最原始的面貌,体会其魅力。而现代听觉技术的发展则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电磁录音和传输技术使得声音可以脱离其时间和空间源头,独立进行复制、传播并在消费市场上进行买卖。⑦到了数字化时代,电子媒介与数字产品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为听觉文化的回归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社交需求:感知一体的互动交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人们交际来往的重要方式,听觉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媒介的终极诉求不是让视觉垄断或是听觉垄断,而是追求不借助于任何外在工具的类似于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模式,此时互动社交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更加接近面对面的交流,声音在这种社交方式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与文字相比,带有情感温度的声音让人们的交往更加真实、生动,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一些专门针对声音社交的应用如Soul App,就是主要依靠声音建立人们彼此的联系,把声音作为评判标准,选择个人喜好的类型产品来触发个人的心灵与情感。人们对调动全体感官参与社会交往的渴望是听觉文化回归的内在动力。

三、媒介环境视域下有声阅读与听觉文化回归

听觉是一种伴随性的感知,这种伴随性让听觉文化生命力绵长而持久,即使在视觉文化垄断时期也没有完全被完全抛弃,而只是缩身于媒介生态场的一角。如今,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再次焕发出生机,并被赋予新时代的承载功能。

(一)“数字耳朵” :作为感知环境的听觉媒介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认为:“轮子是腿脚的延伸,文字是口语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⑧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总是寻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创造出可以延伸人类各种感官的媒介。一些特定的媒介需要特定的感官参与,广播需要听觉感官,电视需要听觉和视觉感官,互联网则需要调动多个感官的参与。

广播媒体是听觉感官的延伸,当下的有声阅读就是听觉的网络化延伸。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类网络电台和听书App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喜马拉雅、荔枝、考拉等音频应用的上线,让音频产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有声阅读平台不断拓宽,遍及多个领域,各类听书平台带来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听觉产品。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感官,在不同的声音之间“旅行”,形成一次次完美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二)场域中的音符:作为符号环境的听觉媒介

有声阅读以声音为听觉符号,重新构建了人们互动沟通的场景。在阅读、倾听之时,声音在“流逝、逃逸,永远同时间系在一起,并且依附着运动”。⑨当用户想要去充分理解听觉对象时,每一个流逝着的瞬时情感变化都不可忽视。

声音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所构建的现实与意义,它通过有声阅读平台塑造出更具想象力的立体阅读空间,让阅读主体从中体会到更多层次的情感色彩。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个人对外部世界内化后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这种主观体验对人类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对延伸世界的思考。⑩有声阅读中,通过语音符号营造出听觉环境对听者产生情绪的影响,产生了带有个人结构特征的两种情感,即场域性情感(时间)和库存性情感(空间)。前者是人们既有的情感框架,而后者则是人们处在某个“场景”中产生的即时性情感。⑪发声者通过阅读文本,让我们产生了场域性情感,进而与我们已有的情感框架、认知基模的库存性情感产生共鸣,让我们产生了此刻瞬时性的即刻真实情感。⑫

(三)听与被听:作为社会环境的听觉媒介

听觉是一种始终保持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感觉,是人类与周围环境充分保持沟通交流的方式。视觉是个性的感官,听觉是社会性的感官……它(听觉)联系着民众,联系着我们的社会存在。⑬

1.听觉空间的重新“部落化”

麦克卢汉根据不同时期的媒介形态将人类文明阶段划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⑭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感知系统得以重塑,电子技术革命以及网络化发展逐渐恢复了人的感官平衡,重新从视觉取向转向视觉与听觉并重。有声阅读让读者经历了从眼睛到耳朵的过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阅读体验和听觉空间的重新“部落化”。

以听觉趣味为聚集点,人们通过互联网来共享听觉世界,有声阅读结成“听觉部落”。有声阅读平台最大限度地覆盖了不同的阅读群体,更加细分阅读内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听觉需求。平台用户在选择阅读内容的同时,也给自己贴上标签,通过网络一键转发与分享,吸引周围的人加入共同的“听觉部落”,从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2.自我身份和形象的塑造

移动传播时代,用户不再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轰炸,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听觉诉求来找到自己想听的内容,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自我反馈并创造出新的信息点。移动传播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移动终端收听自己想要的声音。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有声阅读者可以在阅读平台上自由表达意见和想法,基于兴趣爱好形成声音阅读社群。在这里,个体声音的表达更加自由、随心。在声音的传递过程中,阅读者完成了情感倾诉,塑造了一个在虚拟世界中的个体身份。有声阅读者在阅读平台的围观、评价、点赞、留言等,让其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愉悦,并把这种感觉延伸到现实世界中。

四、数字媒体时代有声阅读听觉文化回归的实践

在移动互联技术发展和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听觉媒体和听觉产品,听觉内容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声音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展示着听觉文化的新特征。人们逐渐改变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视觉参与模式,更加注重调动多个感官全方位地参与,产生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回到了“边走边听”的时代,声音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一)听觉审美:回归声音本体价值

有声阅读的本质属性是音频产品,音频是人说话的声音。有声阅读的體验,让人代入感更强,更容易沉浸其中,依靠不同的声音塑造声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感受声音的真实与魅力,回归声音本体价值。

由于声音制造技术的发展,听觉空间充斥着一些工业化、程式化的声音,让人们对周围的美变得迟钝和麻木,形成了定势的听觉习惯和审美方式。我们要减少对声音机器的过分依赖,回归人类真实的声音,重新回到声音最原始、最单纯的表达方式。

(二)动与静的听觉陪伴

假如把我们生活的状态分为动态场景和静态场景,不同的听觉状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和意义。这里的“动态”指的是人的非静止状态。与其他的感官相比,听觉是一种伴随性极强且对专注力有着很大宽容的感官,人们的注意力不用高度集中,“一心可以二用”,可以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进行阅读,真正实现了听觉陪伴。

动态听觉陪伴一般发生在人们白天的日常生活场景,通常伴随着其他活动,听觉阅读充当着“背景音乐”的角色。

静态陪伴一般是在夜晚,是人们独处时间的挚友。睡前时刻是人们在忙碌的白天之后的片刻小憩,有的情感电台选择舒缓的音乐、轻松幽默的故事、平静淡然的散文等内容进行推送。静态的听觉陪伴,往往需要用户沉浸其中,投入自己的专注力。这种陪伴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连,是一种深层次的陪伴。

(三)听觉社交:通过听觉感知对方

有聲阅读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加动态化地展示自己,在网络上表达自我,通过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再进一步实现人际互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的《千里共良宵》节目一直让人印象深刻,主持人姚科富有磁性的声音让“岁月在电波中流淌,人生在音乐中升华……与你共赴心灵之约”。声音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与主持人跨越时空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注释

① 澎湃新闻:《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 2021年4月2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69739.

② 左璐:《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移动互联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美﹞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 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⑤ 陈世华、陶杰夫:《媒介即环境: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溯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8(03)期,第100~105页。

⑥⑦ 周灵:《数字媒介时代听觉文化转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⑭﹝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

⑨ 芦影:《声音体验》,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⑩ 马小晴:《有声读物情感化表达的多元价值分析》,《视听》,2020年第9期。

⑪郭景萍:《情感社会学: 理论·历史·现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⑫张晓娴、张梅:《即刻真实、想象空间与自我观照——情感电台中的听觉文化》,《未来传播》,2020年第27(02)期。

⑬﹝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为 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数字出版的成本—效益分析与策略优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