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性情境中的人性表达和美学原则

2021-02-03徐曼

大观 2021年12期

徐曼

摘 要:2016年上映的电影《驴得水》将原有戏剧改编得很好。《驴得水》这一电影通过喜剧的表达方式,以非常态的表达手法展现了最真实的人性,感情张力十足,有很大的批判意义。因此,以《驴得水》为例,对戏剧性情境中的人性表达和美学原则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性表达;美学原则;《驴得水》

中国电影在最开始是由戏剧的方式来打开发展之路的。将戏剧改编为电影是一直以来就有的传统。近年来,将戏剧改编为电影的作品越来越多,例如“开心麻花”团队,他们的戏剧改编电影在国内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人对改编这一做法提出了质疑和嘲讽,反对将戏剧改编为电影。而如今,随着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人们开始逐渐认可与接受由戏剧改编的电影。

一、假定性情境和社会讽喻主题表现的

艺术真实

《驴得水》这一部影片的剧情看起来比较荒唐,不太真实,实际上却是以喜剧的形式深刻表达了人性。影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台词和幽默的情节,令人发笑,但是又很引人深思。这部影片主要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十分荒唐的故事。在西北一个十分贫困的地方有一所小学,叫作三民小学。这所小学仅有四位老师,但是校长为了学校的生计,向上级谎报说学校有五位老师。那位虚构的英语教师实际上就是一头拉水的驴,“他”的名字便叫作吕得水。然而,教育部派遣了一位特派员前来视察,调查吕得水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无奈只能让当时在学校的一位铜匠冒充这位英语教师,企图骗过特派员。但是一个谎言通常需要用很多个谎言来掩盖,随着谎言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存在或实现的基本形态,其使得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原戏剧剧情进行处理加工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十分自然,更能提高人们的代入感。例如,铜匠一个大字不识,仅仅是来学校修铃的,本身并不愿意冒充英语教师,但是却让没有真才实学的特派员以为他是一名真正的农村教育家,对他大肆夸奖,委以重任。特派员在夸奖铜匠时使用了很多错误到离谱的词语,展示了他的无知和愚蠢。此外,特派员甚至将美国人罗斯先生为学校资助的十万法币私吞了七万,这一剧情深刻揭露了那一时期严重的贪污风气。紧接着,特派员又与校长一起欺骗罗斯先生,目的就是得到更多的金钱,并且掩盖自己的恶行。这一系列的剧情虽十分荒唐,但卻是一种真实现象的反映。

电影的后半段,罗斯先生和特派员一起来学校看望吕得水老师,将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与此同时,铜匠的老婆也到学校闹事,使得铜匠的真实身份面临被揭发的危机。此外,教师内部也开始出现内讧。裴魁山因为对张一曼爱而不得,转而生出很多厌恶和恨意,将内心的私欲暴露得一览无余。同时,张一曼为了顾全大局,对铜匠进行了违心的辱骂,激怒了铜匠。在众人无法给特派员一个交代的时候,铜匠挺身而出,返回学校扮演吕得水。但是,可笑的是铜匠并不是真的回来帮忙的,而是为了报复张一曼。铜匠在说完那几句英语之后开始原形毕露,对张一曼进行羞辱,将自己卑鄙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虚构英语教师事件败露之后,特派员想要枪毙周铁男。那一枪没有将其打死,但是却将周铁男的刚气和血性吓没了,展现了他贪生怕死的本性。该影片在喜剧的外皮下揭示了当时教育的落后、官场的贪污、人性的丑恶,令人深思。

二、喜剧情境和悲剧意蕴构成的审美张力

该影片将声音和画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将悲伤和喜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丑陋深深刻画出来。此外,该影片对于插叙的处理也很好,对比效果十足。在校长剪张一曼头发的时候,影片插叙了张一曼与众人的美好回忆,此时播放的背景音乐也格外欢快,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但是张一曼的眼中却饱含泪水,从侧面表现出了当时张一曼内心的委屈与绝望。该影片运用对比的表现形式,利用欢快的音乐和美好的回忆来反衬张一曼内心的绝望和痛苦。

影片的导演运用全景的拍摄手法,展现了张一曼在照完镜子后无法接受自己的形象,进而无地自容地钻到桌子下面的这一情节。这种拍摄手法很好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想法,使得照镜子这一幕拥有了更多的戏剧性,展现出一定的美学观念。裴魁山这一卑鄙小人因得不到张一曼就对她加以侮辱,校长剪了张一曼的头发,无情地伤害了她,这些都使得张一曼开始逐渐地丧失自我。导演透过镜子这一大小有限的载体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张一曼的痛苦无助、委屈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一曼前后命运的对比使得该影片悲喜交织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原来的张一曼是一个活泼开放、追求自由、向往爱情,不拘泥于世俗的人,但是结尾的张一曼却自杀而亡。张一曼是剧中最为简单、纯粹的人物,虽然表面上张一曼生活混乱、行为不雅,但是张一曼的内心是最为善良和干净的。她一生追求自由、向往爱情,却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黄花寓意着纯洁的爱情,影片中多次出现黄花的特写镜头:在铜匠第一次与张一曼告别的时候;在张一曼被剪掉头发,并且受到囚禁的时候;在铜匠的婚礼上。从表层来看,这些情节表现了张一曼对于黄花的热爱,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些情节表现了张一曼对于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在电影的结尾处,张一曼拿枪自杀,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但是背景音乐仍是欢快的,以多彩的弹力球掉落的画面结束。该影片以喜剧开头,通过多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提高了影片对于观众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进入高潮,许多人物内心的丑恶与自私逐渐被表现出来,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讽刺,也使得观众在欢笑中开始思考人性。

三、非常态情境和合理人性反织的讽刺结构

在日常的情境下,人们对于人的好坏都有一定的判断,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这些判断不再有效。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真正地看清人的本性。在这个贫困的山村中,三民小学是由雨神庙改建而成,校训是“学做人”。但是事实上,小学的四位老师都没有真正明白如何做一个好人。随着故事的发展,剧情走向高潮:裴魁山暴露了自私自利的本性,穿上兽皮;周铁男从一名血气方刚的少年变为特派员的狗腿子;铜匠忘恩负义,恶意报复,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校长表面人畜无害,其实却是始作俑者。影片中的人一个个都忘记初衷,变为邪恶的化身。

电影的开头有一场无法营救的大火,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剧中四位教师一开始想要改变中国教育的初衷。但是他们的力量微小薄弱,面对“大火”可谓是杯水车薪。影片中的四位教师都有一些污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开办学校根本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也说明,与没有文化的人相比,有知识储备的文化人更应该做出改变。剧中校长的初心是想要改变农村教育,但是最后却为了一己私利大肆利用身边的人,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女儿来达到目的。裴魁山由于对张一曼爱而不得,暴露本性,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愿意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且开始通过报复身边的人来泄愤;周铁男本来是剧中最刚正不阿、有血性的男人,但是被枪声恐吓后,他成为特派员的走狗,对于被欺负的张一曼无动于衷,成了一个麻木的人。

《驴得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很多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事情,在关键时刻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十分值得人们深思。

戏剧和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这二者的表现形式就不相同,其次与戏剧相比较,电影的表达空间是很大的,是无限的。导演周申、刘露立足于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欣赏方式,继承了原有戏剧中好的地方,并对原有戏剧中不合适的地方进行了改革创新,拍出了一部很好的影片,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驴得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心拍摄的成果,这为国产电影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培培.莎士比亚美学原则与法国戏剧艺术转向[J].戏剧之家,2018(16):4-6,22.

[2]夏延华.论爱德华·邦德戏剧中的人性书写[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6.

[3]麻文琦.为什么重提《蒋公的面子》:关于当代戏剧批评及其美学原则的思考[J].上海艺术评论,2016(1):77-80.

[4]胡安忍.戏剧创作的主体性原则散议:读黑格尔《美学》启示之三[J].当代戏剧,2015(6):4-7.

作者单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