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社区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成效调研及未来路径探讨

2021-02-03李思诺李继良夏成红马伟芳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厨余垃圾桶合格率

*李思诺 李继良* 夏成红 马伟芳

(1.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 100102 2.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 211800 3.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的垃圾分类自2020年5月1日执行以来,厨余垃圾的分出量逐月呈指数形式提升,厨余垃圾产量、分出率和分类合格率的提升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管理条例执行日益规范的必然结果。厨余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是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痛点和难点的根本,因为厨余垃圾作为食品加工过程及人们日常饮食中产生的食物废料及残余,含有较高的水分及有机物,极易腐坏变质,产生恶臭、滋生蚊蝇,产生垃圾沥滤液,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身体健康。

厨余垃圾化作为垃圾管理的优先级别得到全球广泛共识,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该历程,德国作为垃圾分类收集最早的国家,将厨余垃圾和果皮、落叶、花等植物类一起作为生物垃圾进行回收,然后采用厌氧生物法产沼气或者好氧生物法制成肥料[1];美国将厨余垃圾和包装袋及其他有机的软质生活用品一起投放在黑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清运周期大部分州为每周一次,以填埋为主,部分州建立了厨余垃圾回收体系,通过好氧堆肥或者垃圾制沼气等技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2];日本垃圾分类标准严格而细致,厨余垃圾作为资源垃圾转变为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和生物气[3]。

厨余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中,包括源头、中间、末端等多个环节,其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是第一个环节也是实现资源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随着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的大规模推广,实施过程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分类合格率不高的问题,破袋投放的气味和环境二次污染问题等。而从世界各国垃圾分类的历程发展来看,各国关于餐厨垃圾分类准确性和实际效果都远不如预期[2,4]。德国在推行厨余垃圾分类试点的过程中发现地点的选择和综合措施的实施非常有效,比如高层建筑中厨余垃圾分类优势很大,分出合格率很高;且在推行分类过程中辅助媒体宣传、发放预分类桶和可降解塑料袋、生物垃圾桶顶部设置生物除臭功能等措施[4-5]。而在我国分类实施较早的上海,对于湿式垃圾收集采用定时和定点收集、计量收费和处罚偷倒等督导措施。虽然在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但从世界范围厨余垃圾分类的成效来看,并不理想,德国为25%,美国为5%,日本虽然分出率较高,但是最终的出路大部分为焚烧,并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化。由此可见,北京市厨余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因此,针对北京市大规模开展的垃圾分类,尤其是厨余垃圾分类成效进行调查评估,从而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举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研究工作。

但是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是典型的多方主客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居民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之一,其主动参与的行为和执行力受到素质高低、意识水平、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持久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次社区作为第一负责单位,其监管力度和维护水平等又直接影响到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因此,本课题在北京市16个区县开展厨余垃圾分类成效的调查,并结合实名观察者进行行为追踪,以期找到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厨余垃圾分类、实现真正的资源化献计献策。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类状况进行调查,样本覆盖了16个区县、三百多个社区中的1200名居民;同时对118名居民进行厨余垃圾分类的实名观察,并对100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样本量随区县社区数量增加而增加。

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问卷星后台统计、Excel等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2.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类成效调查分析

(1)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分类合格率分析

北京市自2020年5月份开展垃圾分类一年多以来,厨余垃圾分出量从5月初的309t/d增长到11月末突破4000t/d(图1),之后稳定在4500t/d左右,基本呈C型曲线模式,分出量拟合方程为(1):

图1 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分类合格率变化图

其中,t为时间,月。

而分出合格率从最初的7%到现在的90%,合格率满足对数拟合方程(2):

按照北京市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2000万、每人每天产生0.5kg厨余垃圾进行估算[6-7],厨余垃圾分出率在执行垃圾分类后的半年时间内持续增加,分出量的增长也将由指数增长态势变成C型增长态势,分出率基本稳定在在50%左右。而厨余垃圾分类合格率随着垃圾分类的进行迅速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增速缓慢,到目前为止,厨余垃圾的分类合格率已经达到90%,但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图2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成分图调查结果表明,厨余垃圾中的掺杂物已经由最初的掺杂餐巾纸、易拉罐、包装袋、玉米核等各类其他垃圾成分,变化到主要掺杂物为食品塑料包装袋,偶尔掺杂坚果壳和玉米核,说明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对分类合格率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但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因此主动分类意识的养成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厨余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分出量和合格率,需要找出影响社区居民对厨余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机制。

图2 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成分图

(2)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类参数知晓程度分析

社区居民对厨余垃圾分类相关参数的了解对于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合格率有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图3),100%的居民都表示愿意支持北京市的厨余垃圾分类,但目前开展垃圾分类的比例为95.9%,尚未开展垃圾分类的大多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对开展厨余垃圾分类的知晓率为98.1%;通过对坚果壳、果核剩菜、剩饭、果皮、茶叶渣、玉米核、大棒骨等是否分类为“厨余垃圾”的测试判断样本结果表明,居民对分类知识的知晓程度仅为62.3%,细分知识的知晓程度差,知晓深度和操作实践能力不足,比如坚果壳和玉米核等属于其他垃圾,因此导致分类合格率不高。对于分类后厨余垃圾去哪里了,最后变成了什么资源,调查表明,只有23%的居民表示:根据自己的猜测可能变成了肥料,4.3%的居民表示厨余垃圾可以变成沼气去发电,大部分居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公示厨余垃圾最后变成了什么资源,这些资源对国家或者每位居民有什么贡献,这样能带动大家分类的积极性。垃圾变资源的去向对激励市民参与分类是非常好的途径,比如德国慕尼虽然垃圾分类开展25年之久,但对生物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意义还是知之甚少,市民普遍认为生物垃圾资源厂的开放日举措非常好,激励了他们参与分类的热情[8]。因此对居民厨余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分类知识的提升对于提升分类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3 北京市社区厨余垃圾分类相关参数的知晓率

(3)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合格率影响因素及水平提升分析

虽然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合格率持续上升,但上升趋势变缓,因此找到影响居民分类的制约因素,对提升两项指标非常关键。因此对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和分类水平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厨余垃圾投放环境、主动分类意识和分类的监督指导是居民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图4)。43%的居民认为小区要求破袋投放,投放过程中臭味和厨余垃圾桶旁边渗滤的黑色液体难以接受,并且破袋投放之后手上黏腻需要清洗,这些因素破坏了居民分类的主动性,尤其是上班族的主动性。其次25%的居民认为主动进行厨余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经常顺手将食品包装袋顺手投放到厨余垃圾桶,而又不愿意再主动进行二次分类。10.2%的居民认为社区对于厨余垃圾分类的监督和指导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大家看到绿袖标分类指导员在监督,就会按照分类要求主动分好,而指导员对分类不合格的居民会当场提出不合格的问题所在,并责令其现场整改,会起到心里敬畏和意识提升的效果。还有6.8%的居民认为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投入、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因为每天要多使用1-2个厨余垃圾袋,且分类过程要改变生活习惯、投入精力,且厨余垃圾投放要破袋,因此当天晚上需要去专门投放,而部分社区为了方便管理,减少了垃圾投放点数量,或者采用限时投放,给居民的厨余垃圾投放带来不便,因为有些上班族整理好厨余垃圾之后已经错过了投放时间。因此,上述因素的分析,对社区提升垃圾分类水平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图4 厨余垃圾水平的影响因素

(4)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针对制约厨余垃圾分类的关键因素,由于破袋投放导致的投放环境差从而影响居民分类积极性的问题,开展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北京市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厨余垃圾一定要破袋投放,但是目前要求破袋投放的社区比例高达85.4%,尚未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有4.1%,不要求破袋投放的社区比例为10.5%。通过对10个破袋与不破袋投放的社区对比分析表明,不破带投放的厨余垃圾分出率比破袋投放高出23.1%,说明不破袋投放提高了厨余垃圾的分出率,这也可能与不要求破袋投放的社区通常是高档社区,消费水平较高,从而厨余垃圾产生量较大有关[9]。后续研究将会扩大样本数量,提高结果的置信度。

针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居民是否支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3.6%的居民支持破袋投放,可见居民非常响应政府和社区关于垃圾分类的号召。大家支持破袋投放的主要原因中可以防止混入非厨余垃圾成分、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和方便实现资源再利用的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1%,64%和63%,由此可见居民还是非常期待通过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化的,且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的提升以提高分类的合格率对于提升分类水平至关重要。

图5 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支持率

图6 支持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原因分析

图7 反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原因分析

图8 反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人群分析

反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因为臭味太大而影响厨余垃圾分类积极性的占比最高达到59%,其次是垃圾桶投放点蚊蝇滋生,而且破袋投放过程中气味和投放后手部黏腻需要清洗而产生不愉快感的占比达45%。破袋投放导致的垃圾桶周边有黑色渗滤液,且垃圾桶清洗废水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占比为38.5%。现场走访过程中还发现部分社区为了杀灭蚊蝇在厨余垃圾桶周边喷洒农药,而且厨余垃圾桶的清洗废水直接排放到社区的雨水管道,因此二次污染的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并且由于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对清运厨余垃圾车的密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增加了政府的投入,公众对该条的投票率占总人数的26.8%。因此,从厨余垃圾投放环境的改善方面加大投入,对于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合格率预期会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对反对厨余垃圾破袋投放的人群进行分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人群反对比例最高,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居民大多工作繁忙,因此投入生活的时间非常紧迫,而由于破袋投放、限时投放等因素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实名观察者表示每天晚上需要下楼专门投放厨余垃圾,因为早晨顺路破袋投放后需要洗手,非常不便利。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反对破袋投放的比例增加,因为高收入和高学历人群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9]。收入水平与反对破袋投放的相关性系数R=0.95(P<0.05),结果表明随着收入增加对社区厨余投放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对高收入人群的实名观察者追踪表示,时间和投放卫生环境都限制了破袋投放的支持力度,因为他们不能一身怪味的去上班;而多名高学历的博士实名观察者表示,破袋这么简单的问题交给专业公司去做就好,为什么投入这么大的人力去从事这项工作。这些人群要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未来的厨余垃圾分类需要从提高厨余垃圾收集环境和加大高科技产品投放环节去进行改进和提升。

(5)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改进建议调查与出路分析

图9 厨余垃圾收集改进措施调查

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改进建议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居民希望改善厨余垃圾的投放环境,尤其是对于臭味和夏季蚊蝇的控制,其中包括部分支持厨余垃圾破袋的居民。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问卷者中,70.1%的居民希望发放可降解垃圾袋,然后带袋投放,这样可以解决收集、投放和转运过程的所有问题,且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厨余垃圾历程发展来着,都有发放可降解垃圾袋激励分类的历程和机制[10]。但目前由于可降解垃圾袋的强度较低,价格较贵,大约是普通垃圾袋的10倍左右,因此制约了带袋投放的发展,未来的路径应重点开展质优价廉的可降解垃圾袋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而破解厨余垃圾分出率不高的问题。

改进措施建议支持率位于第二的是希望社区投放全封闭除臭味的厨余垃圾桶,占比为48.5%,因为臭味是居民反对破袋投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纵观国内外垃圾分类做的较好的国家,比如瑞士,所有的垃圾收存装置全部是地埋式的模块式一体式装置,地面只有封闭式的垃圾分类投放口,投放口启毕依靠红外光感自动开启,垃圾收集到预设的数量,整个收集模块自动升起、装车、转运到最终的处理站,因此实现了全封闭的收运流程,垃圾分类水平在国际上首屈一指[11]。目前,由于我市社区垃圾收集占地、设备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仅仅个别社区开始试点地埋式全封闭式收集设施,投放口结合人脸识别技术自动开启,并对分类合格率进行视频监控,同时结合实名制分类合格率的开展奖惩机制试点,分出率和合格率大大的提高;因此结合高科技产品提升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水平、改善投放环境是未来厨余垃圾收运的发展方向。

此外,还有15.3%的居民希望在垃圾桶增加破袋刀具,该项措施可以解决破袋的部分问题,但由于不能解决臭气和环境问题,甚至会存在破袋过程中渗滤液喷出的问题,因此一直备受争议。居民27.8%的居民希望物业或处理站集中破袋,这些建议的为未来相关机构增加专业破袋设备提出了技术需求。

(6)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未来路径探讨

通过对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的成效调查和问题分析,对制约厨余垃圾分类成效的两个关键性指标分出率和分类合格率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影响厨余垃圾分类水平的因素,不仅包含居民个体方面,同时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也非常关键。

因此,厨余垃圾分类未来出路应从三方面突破。

第一,从居民个体综合素质、意识水平和分类知识方面,北京市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非常高,因此需要从社会责任感培养、主动分类意识的养成和分类知识的深化等方面进行提升,同时结合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或动画在电视台的播放;在快手、抖音等公众喜闻乐见的App中播放,从而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分类水平。同时,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的社会课堂,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发挥中小学生在厨余垃圾分类中的自身和家庭带动作用,提高厨余垃圾分出率和达标率。实名制观察者中,76%的家庭表示孩子的对垃圾分类的监督和指导对持续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社区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需要解决居民提出的厨余垃圾分类环境差、二次污染的问题。结合北京市的老旧小区改造规划,更新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设施,将目前普遍采用的塑料翻盖垃圾桶更新为自动识别开启的除臭垃圾桶、全封闭地埋式垃圾桶等生态设备,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尝试负压管道式厨余垃圾收运系统、负压真空式厨余垃圾收运系统等高科技装备。短期内考虑发放可降解塑料袋或增加集中破袋设施,降低在社区分散破袋带来的臭味和渗滤液泄露的风险;同时在垃圾收集点增加水雾喷淋装置和洗手装置,从而解决居民投放的环境卫生问题。因此,整体提升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水平、改善投放环境对减少二次污染和居民支持率至关重要[12]。

第三,从社区管理者方面,在改造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硬实力的基础上,提高多方面、全流程、多层次的管理层面软实力。提供垃圾分类的帮助和指导,丰富分类指导的形式,将现场指导、入户指导、集中培训等结合,同时管理者可以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五好家庭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发挥社区党团建引领,通过党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志愿者带动和引领,提升厨余垃圾分类合格率;其次健全监管机制,将垃圾分类合格率和分出率纳入社区管理者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厨余垃圾分类全覆盖。

(7)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改进措施成效调查

对于采纳三类不同改进措施的示范小区厨余垃圾分类成效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采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效果最为显著,尤其是采用先进的封闭式地埋厨余垃圾收集系统的示范区;其次是强化社区监管和指导的小区,社区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提供集分类知识宣讲、趣味游戏互动和积分奖励兑换于一体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而由于居民素质水平和意识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因此周期比较长。垃圾分类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从理解到支持到主动参与,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短期、中长期的措施和规划,以全面夯实垃圾分类效果。

3.结论与建议

(1)厨余垃圾分出率和分类合格率逐月增加,分别呈指数和对数增长趋势,分类过程中厨余垃圾投放环境差、居民主动分类意识欠缺和分类过程监督指导力度不够是限制分类水平的主要因素;

(2)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是目前厨余垃圾分类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导致分类环境差和二次污染的主要环节,未来可通过使用可降解垃圾袋、社区投放密闭式除臭垃圾桶、集中破袋等途径来实现;

(3)未来发展路径建议从提升居民素质以及主动分类意识和知识、提升社区垃圾分类设施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强化管理多样化的监管机制和形式等三方面。

(4)未来将扩大样本的调查数量,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新技术的调查,提出更技术、经济可行的方案。

猜你喜欢

厨余垃圾桶合格率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厨余垃圾水热炭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提高肉鸡出栏合格率的综合措施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飞进垃圾桶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