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1-02-03付振强
付振强
(河南省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许昌 46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高发心血管疾病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采用低密度脂蛋白来作为心血管疾病恶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采取他汀类药物能够对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控制,从而缓解病状,降低心血管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并且有助于改善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含量。根据临床实践证实,不同剂量的他汀药物在降低各项指标方面具有差异,最终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通过对比患者不同剂量条件下各项参数的数值,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剂量,更好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共计150例,其中,根据科学分组划分A、B、C 3个组别。其中,A组患者平均年龄(57.2±7.8)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58.1±8.2)岁,C组患者(56.8±7.7)岁。分别对比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内容,差异不显著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经过肌钙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验证后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存在心前区不适且经过心电图验证为24h内心肌梗死的患者。
排除标准:对他汀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入院后曾使用其他他汀药物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1.2 方法
3组患者均行尿激酶溶栓,溶栓治疗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试验开始1个月内3组患者均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维持治疗,A组患者20mg/d,B组患者40mg/d,C组患者80mg/d。
1.3 检测标准
在完成治疗后,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检验,对比各自的水平,检验时间设置为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7d以及治疗后30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工作,过程中计量材料采取t进行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对比3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在用药前、用药后1d,7d以及30d后的情况,发现用药前与用药30d后,3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差异不大,其他时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同组患者用药各阶段的情况,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mg/L)
2.2 低密度脂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变化
对比3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治疗前3组患者差异很小,治疗后均有大幅度下降,差异依然很小。对比3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差异不大,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其中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变化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期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从客观上来看,根据研究结果证实,患者体内的炎性标志物会随着阿托伐他汀用量增加而持续降低,这说明阿托伐他汀在抑制炎性标志物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3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都具有明显的下降,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心肌梗死炎性反应主要以梗死面积扩大以及心脏破裂等并发症为主要风险,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炎性反应的强度,否则就会导致全身性血管收缩异常或者上述提到的危险症状,以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根据相关研究的结论来看,心肌梗死后血清C反应蛋白是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心室肌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采取阿托伐他汀则可以很好的抑制炎症反应,所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根据本次对比结果来看,随着剂量的提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且用量越大,下降越显著。在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下降速度明显低于B组与C组,也验证了这个结论。根据医学分析结果来看,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低于一定值后才能够确保对心血管疾病不产生负面影响。
对比A组、B组以及C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异,发现其在治疗后均可以得到很好控制,但是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药物取得效果,但是与剂量的相关性并不强。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含量同样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检验标准,虽然其变化不大,但是考虑到低密度蛋白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十分显著,所以需要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适当提升药物用量。特别针对一些二级医院,由于涉及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院风险问题,所以应该尽快实施血管溶栓治疗并在前期适当增加他汀药物的剂量,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患者出现猝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