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2-03刘保茹周江朝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丁苯阿司匹林进展

刘保茹 周江朝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洛阳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洛阳 471000)

进展性脑梗死会在短期内使病情呈阶梯式加重,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致残及致死率较高[1]。因该病病情较为严重,临床常采取的改善脑水肿和活血化瘀药物效果并不理想,故常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可逆的抑制性,但对脑部缺血改善并不明显,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2]。而丁苯酞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还可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和血流量[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本研究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3.24±10.69)岁;体重48~86kg,平均体重(65.33±10.86)kg;合并症:糖尿病9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5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4.67±11.46)岁;体重50~88kg,平均体重(64.95±11.81)kg;合并症:糖尿病8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4]中进展性脑梗死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于发病24h内入院。(2)排除标准:合并心律严重失常;有脑出血病史;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药物过敏。

1.3 方法

两组均在常规治疗下进行加用药物治疗,常规治疗:20%甘露醇(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612,规格:100mgl∶20g)注射液,静脉滴注125mL,3次/d,治疗13d;银杏叶片(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8025,规格:每片9.6mg总黄酮醇苷,2.4mg萜类内酯)1片/次,3次/d,连续治疗2周。

1.3.1对照组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口服阿司匹林(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91136,规格:50mg/片),3片/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30725,规格75mg/片)75mg/次,1次/d,治疗14d。

1.3.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空腹口服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121175,规格:0.1g/粒)0.2g/次,3次/d,治疗14d。

1.4 评价指标

于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d后测定两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1)凝血功能指标:采用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潍坊嘉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2)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徐州亿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ea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2.2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PI低于对照组,Vmean、V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多因动脉中脂质代谢异常所致脂类物质堆积形成的斑块破裂,使内皮下胶原组织被暴露,而后在炎性因子的作用下使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导致血栓素A2、二磷酸腺苷及凝血酶被活化并释放,使血小板聚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及动脉管腔狭窄[5~6]。同时脑血流速度受血栓和血管狭窄的影响后会减速甚至停滞,容易引起闭塞,导致梗死面积较大。因此,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及脑部局限性缺血逐渐加重,病情不断加重会导致神经功能不断恶化,危及生命[7]。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常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抗脑缺血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录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治疗该病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凝血功能有改变血液流动的能力,凝血指标中PT缩短表明机体存在血栓性疾病,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8];TT则反映机体是否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APTT时间较短则见于血栓前状态;FIB则为血流凝固因子之一,水平高低与血小板的活性强度一致,是反映血液流通的重要指标[9]。而在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PI可反映供血动脉中阻力情况;Vmean及Vmax则可反映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可直观反映脑部血流流动状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PT、T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且PI低于对照组,Vmean及Vmax水平高于对照组,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增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高。分析原因为,常规治疗采用的甘露醇一种脱水剂,在医药上是良好的利尿剂,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脑水肿;银杏叶片可活血化瘀通络,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通过对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酶的抑制,阻止血栓烷A2生成,且此抑制为不可逆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及进展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1~12];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及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达到抗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13]。同时,该药还可抑制非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且对血小板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可预防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心肌梗死。上述药物虽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脑部缺血改善并不明显,故需联合其他药物协同治疗。而丁苯酞结构与天然的芹菜素相同,通过提高脑血管内皮组织中一氧化碳和前列环素的水平,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花生四烯酸生成,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阻断致脑缺血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14]。同时该药还可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减轻脑水肿,达到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和血流量的作用[15]。另外,丁苯酞还可具有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该药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具有较好抗血栓、抗脑缺血、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减轻脑水肿作用,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

综上所述,降纤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加强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猜你喜欢

丁苯阿司匹林进展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