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对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2-03张永博
张永博
(河南宏力医院甲乳科 新乡 453400)
当前对甲状腺癌多采用手术治疗,为评估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预后,可采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检测评估甲状腺癌的复发、转移等,而考虑到患者术后通常需长时间使用促甲状腺激素抑制药物,因此检测周期需延长,否则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会受到药物影响而难以体现出患者预后[1~2]。为此,本次研究对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对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3]。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药物治疗,其中男20例,女42例,年龄34~65岁;乳头状甲状腺癌51例,滤泡状甲状腺癌11例。排除术前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术后12个月Tg抗体高于正常值患者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1次复查,包含(131)I全身显像、CT检查、全身骨扫描等进行复发或转移确诊。术后12个月用空腹静脉血4ml作为标本,离心处理3000r/min,15min后取上清血清置入-80℃低温保存,再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过程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及说明书,所有样本均独立检测3次后计算平均值。患者随访3~5年,明确确诊甲状腺癌至疾病进展或死亡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肿瘤大小、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等病理特征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并统计无进展生存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病理特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比较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及肿瘤大小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明显提升,且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理特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比较分析
2.2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评估淋巴结转移分析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 0.642~0.889),获得血清甲状腺球蛋白临界值为14.3μg/L,灵敏度为85.12%,特异度为84.05%,见图1。
图1 评估淋巴结转移准确性
2.3 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析
截止2018年5月,疾病进展或死亡患者共28例,62例患者中血清甲状腺球蛋白≥14.3μg/L共23例,疾病进展或死亡19(82.61%)例;而不足14.3μg/L共39例,疾病进展或死亡9(23.08%)例,差异显著(χ2=20.70,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会受到甲状腺大小、生理状态及激素影响,正常范围为3~40μg/L,将其作为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价值[4~5]。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有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和分泌,对评估甲状腺癌的转移和复发价值较高,但其很容易受到药物影响,导致其评判预后的准确性受到质疑[6]。而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采用手术治疗,并于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但此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受到影响,而选择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作为复查时间,此时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基本不受到影响,可作为评估体内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有效指标[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明显提升,且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P<0.05);血清甲状腺球蛋白临界值为14.3μg/L,灵敏度为85.12%,特异度为84.05%;血清甲状腺球蛋白≥14.3μg/L疾病进展或死亡率82.61%,而不足14.3μg/L疾病进展或死亡率23.08%,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会导致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提升,而若超过14.3μg/L则会加剧疾病进展或死亡,即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越高,则转移或复发可能性越高,不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对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较高,提示当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偏高时应做好筛查和及时治疗,制定可靠的治疗方案,同时需考虑相关因子及药物对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的影响,避免出现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