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2021-02-03李森
李 森
(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南阳 473000)
骨转移瘤是指恶性肿瘤转移到骨骼,并在骨骼内继续生长,形成肿瘤,该病发生率非常高,癌症骨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还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脊髓压迫、骨折、骨髓衰竭等,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1]。目前,骨转移瘤尚未找到根治方法,但是对骨转移瘤治疗,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准确的诊断手段对骨转移瘤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就骨转移瘤患者分别采用放射X线和CT进行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50例骨转移瘤患者。研究方法:根据放射X线、CT两种检查方法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6.39±10.57)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33±1.47)年。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45.25±10.63)岁;病程5个月~5.5年,平均病程(2.41±1.56)年。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本个人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25例均给予放射X线检查,用意大利GMM公司的DRX射线诊断,定位并进行常规扫描。观察组25例均用飞利浦Ingeniaty Core 64排128层CT检测,定位明确扫描部位,发现病变后反复扫描两个相邻脊椎,层厚设为10mm,并观察骨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转移位置、骨转移瘤类型以及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及骨转移类型
观察组总检出率为96%,对照组为68%,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χ2=12.681,P=0.000),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和骨转移类型比较[n(%)]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骨转移部位情况
原发肿瘤较为容易发生骨转移瘤的有: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鼻咽癌、食道癌等,骨转移位置常见分布于脊柱、四肢、盆骨、头颅、肋骨等位置,两组的原发肿瘤及骨转移分布情况比较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3。
表2 观察组原发肿瘤位置和骨转移情况[n(%)]
表3 对照组原发肿瘤位置和骨转移情况[n(%)]
3 讨论
原发恶性肿瘤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慢慢渗入机体骨组织内部,从而发生骨转移瘤,大量临床证实,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至少有75%死亡时伴有骨转移瘤。对骨转移瘤,临床上主要有全身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局部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两种[4]。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骨转移瘤治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骨转移瘤治疗应遵循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由于骨转移瘤治疗难度大,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显得更加重要,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有:放射X线、MRI、CT、核素扫描等,其中,放射、CT应用最为广泛[5]。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总检出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68%,混合型、溶骨型、囊状型骨转移瘤类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虽然放射X线能够较好的鉴别成骨型、溶骨型的骨破坏,但特异性不是很高,患者骨小梁破坏程度较低时,检出率随之下降,因此,临床上在采用放射诊断骨转移瘤时,往往要与其他检测手段联合实施,才能有效预防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研究证实,骨转移瘤采用放射诊断,能够精准测出骨完整性,对于骨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于骨转移瘤患者的转移情况无法进行准确判定,则采取CT进行诊断,这是由于CT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辨识度,就算是病变特点不明显,也能够精准判断骨组织附近血管结构。但是两种诊断手段对骨转移位置分布比较并没有很大差异。
综上所述,放射X线、CT两种方法在骨转移瘤患者的诊断中,CT诊断检出率上更高,且能够检出微小病变,但在骨组织病变上,放射诊断更精准。因此,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合理选择诊断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检出率,防止误诊漏诊现象,尤其是二者联合诊断效果更显著,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