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氏保护理念及其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实践

2021-02-03侯妍妍

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林叶氏装帧

侯妍妍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济南250100)

预防性保护是我国古代藏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适用于中国古籍的文献形态,与传统古籍修复技术共同承担着保护传承典籍文献的重任。近代人叶德辉所著3部书话著作中的书籍保护理念,较详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思想中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的精髓。

1 《藏书十约》《书林清话》《书林馀话》中的古籍保护方法

叶德辉(1864—1927),湖南长沙人,藏书家、版本学家。著有《书林清话》《书林馀话》《藏书十约》《观古堂藏书目》等90余种著作。其书籍保护思想主要体现在《书林清话》《书林馀话》《藏书十约》3部书话类著作中。

1.1 《藏书十约》

《藏书十约》一卷,是叶德辉根据其30年藏书经历总结出的专论藏书方法的著作,从购置、鉴别、装潢、陈列、抄补、传录、校勘、题跋、收藏、印记10个方面介绍了古籍收藏的基本规则,反映了叶氏藏书思想和理论。该书晚于常熟孙从添(1702—1772)所著《藏书纪要》,论述更为详尽。

藏书的保护思想在该书主要体现在《装潢三》《收藏九》两部分内容中。在《装潢三》中叶氏论述了装帧对书籍保护的重要性,“装钉不在华丽,但取坚致整齐”,叶氏认为装帧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加固及保护书籍,因此在装帧形式的选择上,叶氏认为线装是最适合古籍的装帧形式,因为线装形式同时采用了纸捻与订线两种方式加固书体,“日久线断,而叶不散,是为保留古书之妙法”。此外,在《装潢三》中还有对书籍包角、装具选择的论述。“北方书喜包角,南方殊不相宜”“又北方多用纸糊布匣,南方则易含潮,用夹板夹之最妥。”叶氏不仅将装具的材质、尺寸对藏书保护的影响论述清楚,还意识到地理环境气候对藏书保护的影响,这在当时的藏书保护理论中具有先进性。

《收藏九》是论述藏书预防性保护方法的主要篇章,从藏书楼位置、环境、书架排列方式到藏书的防虫、防鼠、防霉乃至书库管理制度都有所涉及。尤其就古人七夕曝书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古人以七夕曝书,其法亦未尽善。南方七月正值炎熏,烈日曝书,一嫌过于枯燥,一恐暴雨时至,骤不及防。且朝曝夕收,其热非隔宿不退,若竟收放橱内,数日热力不消。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者也。”在这里,叶德辉同样提出了南北地气不同,保护方式应因地制宜的观点。

1.2 《书林清话》和《书林馀话》

《书林清话》共10卷,于清末刻成,共经3次修订。在书林清话自叙中叶德辉说明了撰书初衷:“往者宗人鞠裳编修昌炽撰《藏书纪事诗》,.......顾其书限于本例,不及刻书源流与夫校勘家掌故,是固览者所亟欲补其缺略者”。该书为笔记体体裁,书分126个主题,所涉内容既有历代刻书方法、又有藏书掌故,涵盖古籍版本、目录、校雠等诸多知识与心得,因此缪荃孙序中有云:“焕彬于书籍镂刻源流,尤能贯串,上溯李唐,下迄今兹,旁求海外。旧刻精钞,藏家名印,何本最先,何本最备,如探诸喉,如指诸掌。”《书林清话》以1920年长沙观古堂第三次修订本为最佳,1935由叶德辉之子启倬编入《郋园先生全书》,又据此版重印。《书林馀话》二卷,是未完成的稿本,在叶德辉故去后,由其侄叶启盔铅印出版。《书林馀话》主要是对《书林清话》中事关历代刻书掌故、琐记及相关内容“未得编次收入者”经整理后而成,1957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合印本,除此还有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作为中国近代论古籍版本目录学的专著,这两部著作对于古籍整理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在这两部书中关于藏书方法的记载虽少,但是具有代表性。《书林清话》卷一之《总论刻书之益》中有“宋费衮梁谿漫志”所载司马温公爱书护书之举,其中记录了司马光的曝书之法,启卷之法,阅读之法。《书林馀话》上卷中有“阮文达元《杭州灵隐书藏记》”“又《焦山书藏记》”两条,借清人阮元两篇文章记录了藏书楼选建地点及藏书楼管理条例的内容。

2 叶氏的预防性保护理念

总结上述3部书话类著作中的藏书思想,可以看出叶氏的藏书保护观念是建立在我国古代藏书预防性保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三十余年的藏书经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以预防为主,这也是我国古代藏书保护理念的核心——防范于未然,可见预防性保护是我国传统藏书保护的重要观点。这些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选择馆舍地址

科学选择藏书楼地址,合理规划藏书楼结构是古人对藏书进行预防性保护的第一步。《藏书十约》中对选址的描述是:“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宜高墙别院,与居宅相远。室则宜近池水,引湿就下,潮不入书楼。”我国古代藏书楼选址多在地域开阔,相对独立的空间,远离民居可以避免火灾等相互殃及。例如古代藏书楼典范“天一阁”与范氏居家宅院以防火山墙相隔,书楼周边为空地且自成一区,书楼南边的山墙下挖掘了一个天一池,池中蓄水,起到防火治火的作用。而选址宜高楼则是为了保持空气流通,达到防霉防潮的目的。

此外在《书林馀话》中有阮元《杭州灵隐书藏记》一条,记录阮元在寺院建灵隐书藏的始末。以寺院和道观为藏书地在我国古代常见,如白居易曾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南宋洪咨夔将自己收藏的1.3万卷书转藏于西天目宝福院闻复阁。寺院藏书和道观藏书分别称为“释藏”“道藏”。古人认为寺院净土远离尘嚣,环境清幽僻静,利于古籍存藏保护。

2.2 控制库房环境

藏书库房内的温湿度、光照、尘埃颗粒对藏书影响至深。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造成藏书纸张劣化、遇潮霉变、孳生虫害等的诱导因素;尘埃和污垢也是藏书纸张变质的根源之一,灰尘吸附能力强,对纸张有侵蚀性,会造成纸张粘连、白度下降,字迹模糊,同时也是霉菌及其他微生物传播的媒介。因此我国古代藏书楼在建造时都注重采光通风,借助空气对流以驱散室内潮湿浊气,所以《藏书十约·收藏九》云:“窗橱俱宜常开,楼居尤贵高厂”。至于橱柜的陈列设计,叶氏以“天一阁”为典范:书橱排列作坎画形,特别应有间壁。这种书橱排列方式疏密有致,起到了很好的通风透气效果,同时通过间壁阻隔达到防潮目的。

2.3 防虫鼠措施

除了通过控制环境温湿度及洁净程度来防治虫蚁鼠害,古人历来有用中草药等植物和矿物防虫的传统。早在《周礼注疏》中就有以莽草熏虫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古人为避免书籍遭受虫蛀而使用芸草的记载。在《藏书纪要》收藏篇中也有相关防护措施:例如在柜顶用皂角炒末并研细铺一层以防鼠患;用炭屑、石灰、锅锈铺地及用石头砌成风墙以防白蚁。在《藏书十约·收藏九》中则提到在橱下多置雄黄石灰以防虫蚁,橱内多放香烈之药品,如芸草、肉桂、西洋药水药粉药品等以防虫。此外此篇中格外提到“食物引鼠,不可存留”,叶氏预防性保护理念的详尽由此可见一斑。

2.4 借助装潢及装具进行保护

我国古代装帧形式的演变是随着书籍材质、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传统书籍的装帧不仅体现着中国审美思想,具有典雅美观的艺术价值,还是保护书籍文字的重要媒介。装帧形式的演变是随着书籍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从卷子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到线装,装帧形式在兼顾美观的同时不断趋于实用,线装是最成熟的装帧形式,最利于书籍的阅读和保护,因此叶德辉对线装十分推崇。此外函、匣、盒、夹板等书籍装具都是对藏书进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在《藏书十约·装潢三》中论述了装具之夹板的材质选择:叶氏认为梓木、楠木不易生虫和变形,质地坚固而重量较轻,最适宜用作书籍夹板护具;花梨、枣木因为本身较重因而次之;而遇到宋元旧刻及精抄、精校等珍本善本,则选择檀木及楠木匣作为装具。此外叶氏对书籍夹板的尺寸做出规定,他认为不适宜的尺寸会造成空不着力的弊端,起不到对书籍的保护作用。

2.5 阅读习惯及藏书制度

叶氏对藏书制度十分重视,在《藏书十约·收藏九》中有记载:灯烛字篓,引火之物,不可相近;阅过实时检收,以免日久散乱;不轻易将书籍借抄;没有副本的书籍,外出不得轻携;远客来观时,只一主一宾一书童可以进入藏书室,且书库内“不设寒具,不着衣冠,清茗相酬,久谈则邀入厅事”。此外在《书林馀话》中的《杭州灵隐书藏记》和《焦山书藏记》中都有藏书条例的记录,条例中都有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的规定,焦山书藏记中另有“烟灯毋许近楼”的规定。

此外古人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对书籍的尊崇的表达方式,还有保护书籍的重要作用。《书林清话卷一·总论刻书之益》中记录司马光端坐阅读时必几案洁净,并籍以茵褥。行走时要用版承之,而不可以用手直接捧读,以防手上汗渍污染书籍等。

叶氏著作中体现的我国古代藏书保护思想均传达了防治为主、修复为辅的理念,其涵盖完备,措施安全,适用于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特点,在当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3 叶氏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当时的先进性

叶氏3种书话中所涉及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在以往的藏书保护著作中都没有意识到因地制宜的实施保护措施,叶德辉则认识到地理气候因素对藏书手段的影响,并在著作中提及曝书和装帧时表达了这个观点。

曝书也是我国古代预防性保护手段之一。我国曝书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到汉唐时代形成曝书制度。但典籍中有关曝书的记载大多只记载了曝书的时间和方法,唯有叶氏对曝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叶氏认为古人在七夕曝书的方法未尽其善。一则烈日下曝书造成高温干燥,且残存热气在书中会造成对书籍的损害,另外夏多骤雨,也不是大量曝书的好时机。在此基础上叶氏提出“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者也”的观点。

因地制宜的使用保护方法在《藏书十约·装潢三》中也有体现。叶氏认可装潢装具对书籍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要区别装潢细节的观点。例如对于包角的做法,叶氏认为南方湿热,包角反倒容易造成书籍闷湿霉变的后果;在使用装具方面,叶氏认为北方宜用用纸糊布匣,但在南方却宜用木制夹板来保护书籍。叶氏在当时已经意识到北方气候干燥风沙大,因此使用函套等相对封闭性好的保护装具,可以起到防尘效果。而南方潮湿多虫害,因此应以防潮防虫为主,开放性护具可以减少书籍霉变及虫害的孳生。因地制宜的进行预防性保护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因地制宜的进行预防性保护,意味着对存藏环境的重视,把对古籍本体的保护延伸到对整个微环境乃至大环境的保护。这与西方提出的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而控制危害发生几率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本质上不谋而合,且在时间上更早于西方预防性保护理念。

4 传统预防性保护理念与现代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对比及启示

4.1 传统预防性保护在现代古籍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

以叶氏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的预防性保护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被证实为较为安全的保护方法,大多数保护措施一直传承沿用至今,对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传承传统先进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现代的预防性保护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

首先是理念向理论的转化。与西方预防性保护理念相比较,两者区别在于,西方预防性保护理念是建立在风险管理模式基础上,核心是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控制来达到预控风险的目的,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风险量化方法。而我国传统藏书思想中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则是以防范于未然的思想为核心,沿用并不断改进适用于我国古籍特征和存藏环境的传统保护方法,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两种预防性保护理念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规避风险的办法来进行文物保护,这些方法都建立在未雨绸缪的积累上。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检测仪器应用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我国的古籍预防性保护理论正日渐趋于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技术在更新发展。随着先进科技的应用,通过检测及实验,有些传统保护方法正渐渐被淘汰。例如曝书制度,当前的保护观念认为光照中的紫外线光对古籍有极大的危害,光照致使古籍纸张中的植物纤维、粘合剂、染料、颜料等材料中的分子中原子团吸收不同波长光线,从而发生光化作用,引起染料变色褪色、纤维脆化等现象,加速了纸张的老化及劣化。因此目前不提倡用曝书的方式来进行古籍的保护。加之大气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古籍的存藏整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二氧化氮、臭氧等有害物质造成古籍纸张纤维降解酸化,给古籍保护带来了困难,以环境监测为前提的预防性保护在此时更显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成为预防性保护研究对象。此外现代预防性保护工作在继承传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水火防治、虫鼠防治、温湿度控制、环境监控等方面相继出现了新措施和新设备(见表1)。先进科技的运用使得预防性保护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

4.2 建立适用于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模式

当前的古籍预防性保护工作应吸取西方及我国文博系统的预防性保护中的先进经验,将风险管理模式灵活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尝试将古籍存藏环境分级监控管理,按照空间分为地理环境、馆藏环境、本体微环境三级。地理环境的监控应借助当地专业气候环境机构,结合大数据和云数据,建立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库,实时了解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馆藏环境的监控立足于完善本馆整体安保消防系统,做好日常维护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书籍本体的微环境的监控应加强日常维护和巡架制度;对古籍本体所在的书柜、书架、装具以及古籍本身的老化、酸化等劣化因素建档监控;同时借助古籍普查工作之机,完善古籍实物信息,例如开本大小、装帧形式、当前保存状态等,建立完备的古籍保存现状档案。此外在登录版本信息的同时,进行文物价值评估。这些都将为风险管理机制提供最翔实的依据。环境分级监控有利于细化分析并管理风险类型,从而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制定完备的应急机制,形成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模式。

表1 传统预防性保护措施和现代新增预防性保护措施对比

科学的预防性保护一方面能够将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另一方面能够在风险来临时,第一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现有资源,及时控制或减小风险造成的危害。而只有针对我国古籍特征及古籍存藏环境现状,将我国传统预防性保护方式和现代预防性保护方法相结合,才能构建适用于我国古籍的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模式。

猜你喜欢

书林叶氏装帧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心跟祖国在一起
最美的风景
——江苏邳州老年大学校歌
邬书林:如何推进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