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趋势下幼师的专业成长困境

2021-02-03龚珺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融合儿童

龚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打通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二元分割,培养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学前融合教育是为特殊幼儿提供正常化、非隔离式的教学环境和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关的服务措施,从而达到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真正融合。

对于普通幼师而言,基本上都未接受过特教的知识技能专业训练,在面对特殊幼儿时,常常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特殊幼儿所引发的教学、游戏组织实施问题以及其他班级管理的问题。

另外,从学前融合教育本身来说,它是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背景下,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尚不成熟。因此,处在这种融合教育背景中的幼师,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遭遇难题。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困境和需求,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困境的对策,从而使教师们在困境中成长起来。

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与质疑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工作,还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家长和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与幼儿一样都是这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幼儿园的“家园互动”“家园共育”都充分说明了家长支持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性,如果家长能充分理解教师、相信教师,在态度和行动上支持教师,并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则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大鼓励,也是对幼儿成长提供的最大帮助。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家长因为“面子”或“害怕受到歧视”等原因,拒不接受孩子有某方面发育障碍的事实。有的孩子三岁多了,老师发现孩子在园除了会说“爸爸、妈妈”这两个词,就再也没听到孩子说过任何其他词语,更别说简短的句子了。甚至在老师发出“请小朋友们过来站队了”“请大家过来拿自己的水杯喝水”等这些常用的生活指令语时,这个孩子都无动于衷。哪怕是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在排队,都在喝水,他也一动不动。只有当老师走过去牵着他的手,带着他去排队去喝水,他才会去做这些事情。而且他总是记不住在班级里自己固定的座位,只要一离开座位进行了其他活动再回位时,总是坐到别人的座位上,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在哪。

老师把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时,家长却始终强调孩子只是说话比较晚,孩子在家是能听懂指令的,拒不接受老师反映的在园情况,更不愿接受老师希望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筛查的建议。

曾经有一位好心的老师,拍摄了班上一名特殊儿童在园与其他幼儿在一起时的生活、游戏情景片段,想通过这些视频片段让这位特殊儿童的家长直观看到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之间的行为差异,从而意识到自己孩子发育的异常状况,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去进行筛查检测。结果这位特殊儿童家长不仅不接受这位教师的一片良苦用心,还投诉了这位老师“别有用心”地针对他的孩子、不配当一名幼儿教师。

遇到这种以自己片面的育儿观去质疑教师的工作,还担心孩子在园能否受到公平的对待、适当的教育,甚至对孩子的受教育权都有所质疑与担心的家长,教师不仅要承受来自各级管理部门的谈话、调查和来自方方面面不知内情的舆论压力,还要自我消化满肚子的委屈,以及继续面对这类家长的工作压力。教师不仅为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感到寒心,更为班上这名特殊儿童得不到“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而感到痛心。

还有的特殊儿童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却对教师处处刻意隐瞒,更别说主动提供有关幼儿的基本资料,如病历本、能力描述等,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了解幼儿状况,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个别策略,给幼儿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帮助。

不仅特殊儿童的家长如此,普通儿童的家长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一些困扰。如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的教育权益会因班级里有特殊儿童的存在而受到影响;有的家长不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安排在有特殊儿童的班级中,而且还非常介意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在一起玩。特别是当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特殊儿童打了普通儿童,那家长更是对教师不依不饶。这些不同家长群体施加给教师的不同教育态度与要求,是造成融合教育施行困难的主要因素。

从配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来看,普通儿童家长的配合度没有特殊儿童家长的高。特殊儿童的家长会格外珍惜孩子在幼儿园、班级这样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学习的机会,而普通儿童的家长,有些根本就不屑于像特殊儿童家长一样积极配合教师,甚至在自己孩子与特殊儿童之间产生了一点小纠纷时都会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从而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

另外,特殊儿童家长普遍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一天一个变化,每天都有明显的进步和转变。但自闭症、语言发展障碍、认知障碍、发育迟缓、多动症等,不是感冒发烧,吃点药打几针就能立竿见影地有所好转,而是需要漫长的矫正训练,才能让孩子慢慢地有所进步。

有的特殊儿童家长对教师要求苛刻,轻视幼儿教师的职业,把教师当保姆使唤。例如在接送孩子的环节,特殊儿童由于动作发展得不太好,行为动作比较笨拙缓慢,换鞋子会穿得慢一些,拿衣服或拿书包的行动要迟缓一些,家长就会站在门口不停地催促,甚至用命令式的口吻让教师去代替孩子完成这些事情,或者恼怒地训斥孩子,多一分钟的等待都给不了孩子。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因为缺乏耐心,还是因为“面子”害怕其他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笨拙的一面。更或者是没有看到孩子明显的改变和进步而心急,产生了懈怠情绪,导致配合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才会出现斥责孩子的焦虑急躁之举。但不论是何种原因,这些言行都会阻碍孩子的进步,对教育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扰。

幼儿教师缺少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中并没有设置特殊教育课程,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学习,因此他们对特殊教育相对陌生,更不了解残障儿童,对于有情绪问题的自閉症或肢体障碍儿童,不知道如何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常常存有畏惧心理。他们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融合教育的教学工作。

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问题 近几年虽然国家大力推行融合教育,但很多地方的学前教育专业依旧没有将特殊儿童教育的内容纳入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只有极少数地方将特殊儿童教育作为师范生的选修课程来设置,所以导致幼儿教师群体特教知能不足、缺少专业训练、缺乏教学方法、缺乏教学教材,无法有效因应儿童的需求提供策略。这也是造成幼儿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趋势中产生无力感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

融合教育下幼儿教师有着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困难,难以处理教学与其他班务问题。幼儿教师由于缺少教导特殊幼儿的实务经验,教学时无法同时顾及特殊幼儿与一般幼儿的需要。由于教学策略不足,教师往往在班级中不知如何促进一般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互动,加之时间不足、特殊幼儿人数过多等问题,都会造成幼儿教师教学上的压力,尤其是初任教师在严重缺乏实务经验的情况下,这种状况更加严重。

面对特殊幼儿,教师须花较长时间去了解特殊幼儿的行为模式与需求,并须协助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这些照护上的工作,对于特教知能不足的幼儿教师来说相当困难。

来自教师自身家庭、亲朋的偏见 对个体来说,与自己互动最多、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家人和朋友,他们是是给予个体以情感支持、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家人、朋友对个体工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会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笃定和工作动力。

然而,在亲朋好友对自己工作的态度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师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班级里出现特殊儿童,导致日常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剧,白天在工作上付出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下班回到家已经没有气力去照顾家庭的方方面面,没有完全尽到承担家务的责任,而引起家人的不满,同时自己也对家人怀有歉意。这些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专心工作,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社会公众不认同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度本身就未得到社会公众的接纳,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只是照顾幼儿,人人都能胜任,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一直以来社会认可度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虐童事件的频频发生,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让很多人对幼儿教师产生了难以扭转的偏见,就更不用谈公众对幼儿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能力与专业性的认可度了。

来自园所的资源支持不足

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幼儿教师希望园所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授课讲座或论坛的方式,丰富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获取学前融合教育的外部支持。希望得到师范或教育类高校的特教专业教师的“回炉式”的指导,或者幼儿园采取与高校特殊教育系合作的模式,请特教专业的师生来园巡回指导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相关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数据。同时也不排斥通过微信、广播、电视、网络课程等多途径、多方式来获取针对特殊需求幼儿的教学策略,以及对一般幼儿与特殊需求幼儿互动的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行政支持方面,普通幼儿园教师期望幼儿园能增加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教师,或者联系一些有资质的特殊教育专业团队(或专业人员)定期来园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巡回辅导服务,指导和协助幼儿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上的不足。

虽然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因以上所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在普通幼儿园还是难以顺利实施,无法充分给学前特殊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服务。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需要切实有效的策略来推动,才能得以根本性的解決。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融合儿童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融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