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02-03赵超

甘肃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赵超

【摘要】在后疫情时期,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随之而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西和县何坝镇强郑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问题导向机制,精准分析学生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统筹协调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多措并举探索后疫情时期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026—04

有效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后疫情时期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相较城区学校,很多农村小规模学校比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也不够重视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基于西和县何坝镇强郑中心小学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分析典型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占比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情况,探讨后疫情时期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详细摸排,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在后疫情时期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特殊时期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做好后疫情时期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组织教师详细摸排记录学生尤其是学生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判,补充完善好后疫情时期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预案。其次,应充分发挥各班班长和小组长的辅助管理作用,及时发现并向教师报告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情况,确保不漏一人。最后,应将摸排工作与日常晨午检制度结合,尽量减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将发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记录在班级管理安全台账中。尤其要注意,在摸排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技巧,避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增加新的心理压力。

二、问题导向,精准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摸排的情况,笔者通过梳理、分析得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群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焦虑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在疫情防控阶段,很多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较长,尤其留守儿童在家缺少教师的有效监管及父母的有效陪伴,仅凭自己很难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临近开学或复课才赶作业,短时间难有学习效果。同时,他们也担心因为学习任务完成得不好,被教师和家长指责,便会出现一定的学业焦虑情绪,导致其精神更加紧张,睡眠质量下降,陷入了焦虑——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不仅如此,有的学生家长不关心孩子成长,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整天逼孩子学习,认为学习成绩就是一切,不鼓励孩子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在家期间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无理要求,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和活动不够重视,纵容孩子,任由孩子疯玩;有的家长则忽冷忽热,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般关怀,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过分呵斥,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很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焦虑,致使孩子心理负担加重。

2.由厌学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很多留守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尤其一些单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学生们居家学习的时间较多,学习自主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长期处于可学可不学的状态,尤其在临近复学复课时,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恐惧上学的心理。所以,在复学复课初期,很多留守儿童难以适应校园生活,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不愿意参与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甚至抵触到学校上学,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3.由沉迷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在居家学习期间,很多学校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线上学习走进了农村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通过线上学習,能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的学生居家学习问题,但因为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有效监督、存在自我约束力弱的问题,在线上学习、线上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打网络游戏上,逐渐沉迷网络,产生网瘾。这样一来,在学校复课后,他们短期内对网络依然存在依赖心理,脱离现实生活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今年秋季学期,笔者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居家期间的学生生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居家期间的相关心理诉求和问题。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或多或少都玩过网络游戏,还存在看娱乐短视频、搜答案等情况,不少学生有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每天很晚睡觉,学习精力严重不足,甚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话题不是如何学习,而是如何玩游戏、刷视频。由于沉迷网络,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思考能力下降,学习的信心不足,变得容易自我否定,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便难上加难。

三、统筹资源,全面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1.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难有效果,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很有限。受疫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教师仅凭自身经验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可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和相关专业公益组织的帮助,让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如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网课、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等,让教师知道“如何做”“如何防”[1],有能力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信心,有效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利用线上活动,丰富学生的居家生活。居家期间,为避免学生在家无所事事、作息时间不规律,形式多样的“停课不停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丰富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日的线上教学任务外,还可以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聆听学生对线上活动的感想,搭建学生和各科任教师沟通的“桥梁”,将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各科任教师,均衡学习任务,避免学生每天学习任务过多,增加过多的学业压力。

同時,班主任还可根据班级实际,给学生布置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笔者给所带班级的学生安排了实践作业“我长大了”,让学生展示自己会做的家务劳动,通过图片、视频记录自己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情况看,大家对实践作业的兴趣极高,有一些学生展示了自己扫地、做饭、洗衣服的照片,还有一些学生展示了自己晾晒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的生活日记,甚至有几个学生学会了帮助家长进行简单的中药材加工。

此类活动的开展和作业的完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学生的良好表现还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得到表扬的学生在参加线上活动时精神更饱满,对新的活动充满期待,很有积极性。一位学生家长向笔者反馈,孩子平时胆小、内向,在线上活动中被老师表扬后,学习积极性和劳动热情明显高涨,每天心情愉悦,家长看到孩子的状态也非常高兴。因此,线上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各科任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合理布置学习任务,适当布置实践任务,多表扬学生、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的线上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心情愉悦。

3.做好开学或复课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学第一课对学生尽快进入校园生活至关重要,首先,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释放学生内心积压的情绪。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积极情绪[2],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因材施教,避免过多的批评教育,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可以营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压力。再次,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和老师多交流,在班会上分享自己对疫情防控的认识、居家期间的趣事等,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自信心,坚定学习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最后,要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所在的学校立足实际,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由于学校师生大多姓“强”,以“强”字为文化元素深度挖掘,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校训为指引,集思广益,围绕“强”字,创建了强郑中心小学“强文化”,在学校课程理念、管理理念、班级小组名、班级口号、班级文化墙、校园环境创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以浓厚的“强文化”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教师主动关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后疫情时期的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下,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到班级里与学生交流沟通,主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鼓励性格阳光积极的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小纸条、留言箱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关注和满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笔者接手的新班级的学生成绩和班风比较差,通过与学生交谈和收集学生意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每天在课前能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于是,笔者每天在课前、自习前播一小段音乐、一小段精彩电影片段,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成绩提升很快,班风也明显好转。不仅如此,教师也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调整自身情绪,率先垂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状态感染学生,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榜样示范。

5.有效用好多种学校教育资源。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特长,而且课外活动的丰富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各功能室特点,积极探索,开发了以阅读与演讲为代表的语言类校本课程、以乒乓球为代表的体育类校本课程、以音乐和美术为代表的美育类课程,共有三个大类十余个小类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开设了竞技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体育大课堂、花式跳绳、快乐陀螺等展演项目。为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学校还将兴趣类校本课程和体育大课堂加入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中,每个学生都能从中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兴趣课程。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由党员教师和功能室管理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情绪调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勇于克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阳光心态。

6.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精神洗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正能量。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持续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系列活动,紧紧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学生理想信念萌芽、思想道德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方式,宣传抗疫英雄、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人的典型事迹和爱国爱党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学生通过诸多鲜活的事例,畅谈直观的感受,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努力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崇高、文化素质一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力。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时间最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4]。作为家长,应积极与教师定期联系,向教师咨询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与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参与孩子的成长。外出打工的家长也应该经常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保持联系,建立情感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还可以通过手机、网课等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正确引导孩子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孩子才能心情愉悦,更好地成长。

总之,在后疫情时期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不容忽视的责任,家长、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学校、社会需要积极营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学生的成长才会更多彩,学生的身心才会更健康。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4.

[2]杨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281.

[3]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国联资格考试研究中心.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

[4]罗玉莲.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2.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