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与西夏啰兀城考辩

2021-02-02张博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3期
关键词:北宋西夏

张博隆

摘 要:啰兀城遗址位于榆林镇川镇石崖底村悬空寺山崖之石山峁,为宋夏时期必争之地。啰兀城历经更易与兴废,侧面可佐证宋夏之间的系列战争、北宋边防体系及武将群体发展、北宋與西夏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也与北宋政治改革息息相关,如可证熙宁变法中“保甲法”在边防地区的应用等。然而关于啰兀城筑城之时间、建立者及位置,唯有白滨先生的《啰兀城筑城考》进行研究。作者经实地考察,基于其文,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

关键词:啰兀城;北宋;西夏

啰兀城为宋与西夏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此地发生过数次战争,对于研究宋史与西夏史的边境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学术界往往忽略了关于啰兀城的基本问题,即啰兀城的名称、建城时间、建造者以及建城位置,在论述有关啰兀城的军事战争等问题时多有谬误,本文根据白滨先生的《啰兀城筑城考》进一步完善考辩,以论述基本史实问题。

1 啰兀城名称的由来

西夏对于啰兀城的称呼是啰兀城这个名字的本源。查询西夏文字典中“”这两个字的字意和字音可知:“”字在西夏文中意为“石”,音同卢(lu);“”字意为“头”,音同吴(wu)。西夏将这座城命名为“石头城”。现在所使用的“罗兀”二字,即取西夏对该城的称呼音译而来。而宋史中对于这个城市使用“啰兀”二字,亦是通过音译得来。①

啰兀城在北宋最早的名称见于北宋时期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对于啰兀城的描述:“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虏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水,今谓之罗瓦城者是也。熙宁中所治抚宁城,乃抚宁旧城耳。”②宋史中对于啰兀城名称有了更加细化的描述,北宋将领韩绛派遣种谔进攻西夏,夺下啰兀城。“韩绛宣抚陕西,用为鄜延钤辖。绛城啰兀,规横山,令谔将兵二万出无定川,命诸将皆受节度,起河东兵会银州。城成而庆卒叛,诏罢师,弃啰兀,责授汝州团练副使。”

崇宁三年(1104),啰兀城更名为嗣武砦,北宋时期对于这座城市的记载:“嗣武砦,旧啰兀城,属延州,元丰四年置,寻废。崇宁三年修复,赐名。东至清边砦二十里,西至镇边砦二十里,南至米脂砦三十里,北至龙泉砦二十里。”③明代在地方志中称这座城叫“啰兀砦”,明崇祯年间编纂的《山西通志》中记载:“李宏知辽州宣抚使,韩绛筑啰兀砦,调三十万。”“论韩绛筑啰兀二砦:‘始调外郡稍远边,城前后三十万夫。’”④

而在清代,在对于北宋时期这段历史的考证中,记载了啰兀城的另一个名字—娄城。“娄城”这个名字,白滨先生考证出自《钦定四库全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而原版《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称“啰兀”。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乾隆时期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修订。因此“娄城”这个名字是在清代中后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⑤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大清一统志》的记载中,“娄城”这个称呼被应用在了两个地方,其中位于固原州的“娄城”在北宋时期秦凤路镇戎军管辖区内,而并非本文中所说的位于永兴军路绥德军管辖下的啰兀城。

2 啰兀城的基本问题

2.1 啰兀城建成时间

关于啰兀城的第一个问题是啰兀城的建成时间。根据史料我们发现,在啰兀城具体建成时间上,不同时代的史料记载有分歧,这些史料大致分成两派:一部分史料认为啰兀城是淳化年间(990—994)建成;另一部分史料认为是熙宁四年(1071)所建。

认为啰兀城是淳化年间建成的记载,是在以沈括《梦溪笔谈》为中心的史料记载中记述的,最早是沈括《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关于啰兀城的建设时间问题。后世强调啰兀城建成时间为淳化年间的史料,大多是引用参考了《梦溪笔谈》的记述。《梦溪笔谈》中记述:“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虏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水,今谓之罗瓦城者是也。熙宁中所治抚宁城,乃抚宁旧城耳。本道图牒皆不载,唯李继隆《西征记》言之甚详。”①

而认为啰兀城是在熙宁四年建成的史料记载则相对较多,主要的几个史料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古文渊鉴》《西夏书事》等。其中南宋李焘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了这段历史:“……而城绥州、筑啰兀城堡、散青苗钱,所用官物动以数十百亿计……”②

同为清代编写的《西夏书事》对于啰兀城建成时间的记载则可能是考证借鉴了前人相关资料,记述如下:“熙宁四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春正月,筑罗兀城,延安河东兵来攻,败之铁冶沟。梁乙埋闻中国立更戍法,分置陕西五路四十二将,谋大举,乃筑城于抚宁故县北之滴水崖。崖石峭拔高十余丈,下临无定河,谓之罗兀城,以扼横山冲要。”③

这两种观点都具有较完善的史料支持,但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沈括着书《梦溪笔谈》中对于啰兀城的记述的可信度更高④。根据史料记载,沈括出生于北宋中期,熙宁年间多次出使辽国,极有可能对国家边境情况有翔实全面的了解。沈括元丰三年至元丰五年在延州(延安府)做官,亲自戍守宋夏边关。延州距离啰兀城相对较近,同时沈括和副使种谔一同商讨了对夏策略,也经历了永乐之败。相比于其他史料的作者,《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和啰兀城的关系最近,他的有关于啰兀城的记载可信度更高。因此其记载的淳化年间(990—994)建成啰兀城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但是不可否认,后世大量的史料指向了“熙宁四年”这一时间节点。包括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述。种谔至少两次在啰兀城一带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第一次发生在熙宁四年(1071),在攻下抚宁之后开始在周边修筑小城。“绛使种谔出兵横山,袭啰兀,留兵城之”,说明了种谔曾经驻守过这里。在淳化年间已经有啰兀城,史料却记载种谔“筑罗兀”,这里很明显是矛盾的。如果以《梦溪笔谈》作为根本依据,则说明种谔“城啰兀”“筑啰兀”并非进行新建,很有可能是种谔在淳化年间已经建好的啰兀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或者重建。

由于啰兀城地处宋夏边境,战事不断。熙宁四年,种谔率兵进攻绥州,高永能“先驱入啰兀,五战皆防”。“五战”应指的是在这次战役中高永能五次进攻啰兀城均取得阶段性胜利,最终攻下啰兀城。种谔在正月冒着大雪修筑了啰兀城,但随后熙宁四年二月西夏军队包围抚宁,旋即攻下。抚宁和啰兀城遥相呼应,抚宁丢失,啰兀城不具备长期驻守的条件,于是朝廷下令放弃啰兀城。西夏在攻下抚宁城之后便开始进攻啰兀城。北宋将领燕达在镇守一段时间之后也带着军队辎重撤出啰兀城。

“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顾转运判官李南公涕泗不已。于是新筑諸堡悉陷,将士千余人皆没……五月,燕达以戍卒辎重归自啰兀,为夏人邀击,达多失亡。”⑤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这里就发生了数次大规模的争夺。在后来的元丰五年(1082)永乐之战中,啰兀城作为军事要地再次成为争夺的对象。足见啰兀城经历战争的频率之高,强度之大。每次战争过后城池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坏,如果宋军想要以此为据点进行防守而不对已经被争夺之后满目疮痍的啰兀城进行修缮,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因此可以猜测史料中记载熙宁四年种谔“城啰兀”应该是指在战争过后对这个有着战略制高点意义的啰兀城进行修缮,以备西夏军队的反攻。

综合上面的叙述,本文认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淳化年间这个时间最有可能是啰兀城最开始建成的时间。

2.2 啰兀城的建造者

啰兀城最早的建立者,亦是有两种观点,与时间问题一致:其一是以《梦溪笔谈》为主的观点,啰兀城建立者为李继隆,首议者为折继世,重修筑者为种谔;其二是以《西夏书事》为主的观点,记述为啰兀城建城者为西夏梁乙埋,此为谬误。沈括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出生,北宋绍圣二年(1095)逝世,仁宗朝至神宗朝人,《梦溪笔谈》所记载的啰兀城存在时间最早,也是最早记录啰兀城的文献。熙宁四年(1071)“丙戌,大理寺丞、馆阁校勘沈括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此时他守丧期满,入京述职,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青眼嘉之,遂后支持王安石变法。“迁皇城副使,为钤辖折继世首议修啰兀城。绛命谔节制麟府,委以便宜,招纳筑啰兀。二十九日而成,分兵守之。”①熙宁四年,正值折继世首议,种谔重新修筑啰兀城,而之后他又与种谔共同击夏,因此《梦溪笔谈》的记载应不会出现太大谬误。元丰三年(1080),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抵御西夏。元丰四年(1081)十月,他带领部队进攻顺宁寨,攻下磨崖,十一月,占领浮图、吴堡、义合。元丰五年(1082)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边事有劳”,升为龙图阁学士,攻下金汤、葭芦。元丰五年(1082)五月,与副使种谔制定讨夏方针,“种谔西讨,得银、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请城古乌延城以包横山,下瞰平夏,使敌不得绝沙漠”②,凭借建城包围横山,用地理优势来攻打西夏。至永乐城大败,沈括都与种谔一直共谋国事,而清人吴广成,在考据前人着书时,误将种谔记为梁乙埋,建立的国家由北宋改为西夏,时间也从淳化年间变为熙宁四年,显然与“四年春正月,种谔袭夏人败之。韩綘素不习兵,开幕府,于延安措置乖方。选蕃兵为七军,复以种谔为鄜延钤辖,知青涧城,信任之命墙,诸将皆受其节制,蕃兵皆怨,望谔谋取横山帅,师袭败夏人于啰兀,因以众二万城焉,自是夏人日聚兵,为报复计吕公弼言谔稔边患不便,宜戒之,弗听”③不符。

2.3 啰兀城城址考辨

查询政和元年(1111)北宋永兴军路地图发现,北宋时期标注的啰兀城的位置位于无定河东岸,与之相邻的是永乐城,在无定河的西岸。时至今日,啰兀城位于无定河的西岸,查询无定河的水文资料可以看到,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无定河的含沙量非常大,加上常年的风化侵蚀,河流改道,因此出现啰兀城位置的古今差异④。古代记述啰兀城“东至清边砦二十里,西至镇边砦二十里,南至米脂砦三十里,北至龙泉砦二十里”⑤。通过古文献可以大概推知啰兀城的位置。由于现有的地图资料对于啰兀城的位置标注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古代啰兀城的精确位置无法得知。如今只能根据啰兀城遗址的位置大致推定古代啰兀城的位置。其中,政和元年的北宋地图中啰兀城的位置精确度相对较高,将啰兀城大致画到了无定河沿岸,符合古籍中对于啰兀城位置的描述。

3 结论

啰兀城,名“”为西夏人所起,意为石头城,宋人音译得之。最早记载为沈括《梦溪笔谈》,称其为“罗瓦”。熙宁四年,韩绛筑城,崇宁三年,改名“嗣武砦”。元丰四年,废除。元、明、清及今人所著历史文献,皆沿用“啰兀城”的称呼。啰兀城最早建立于淳化年间,熙宁四年韩绛以及种谔对啰兀城进行重建加固,抵御西夏人的入侵。啰兀城建立者为李继隆,首议者为折继世,重修筑者为种谔。啰兀城遗址位于榆林镇川镇石崖底村悬空寺山崖之石山峁。啰兀城作为宋夏时期必争之地,与北宋政治改革息息相关,其作为横山地区的要塞,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啰兀城历经更易与兴废,可侧面佐证宋夏之间的系列战争、北宋边防体系及武将群体发展、北宋与西夏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啰兀城作为历史上的重要战略要地,是地方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北宋西夏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宁夏西夏风情园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西夏王陵申遗:让银川走向世界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