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2021-02-02庞东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烯酮异位症内膜

庞东眉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妇产科疾病,属于良性病变,在疾病发生发展期间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痛经、腹痛及不孕等症状,据调查资料显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目前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容易给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2]。现有临床报道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后给予有效的药物干预可稳定临床疗效,促进症状改善及提高预后效果[3]。本研究观察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年龄24~44(33.23±2.46)岁,孕次1~4(2.01±0.25)次。对照组年龄23~45(35.42±2.34)岁,孕次0~3(1.84±0.23)次。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均在我院行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后确诊;(2)符合手术治疗的适应证;(3)生育期的妇女;(4)全部患者均签署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2)有恶心肿瘤病史者;(3)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者;(4)无法坚持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第3天给予孕三烯酮2.5 mg口服,每周2次,连续服用12周。观察组术后第3天给予米非司酮12.5 mg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12周[3]。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及不良反应(阴道干燥、体质量增加、阴道不规则出血及肝脏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等)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况下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将静脉血放入到离心机中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2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血清后送入实验室检查,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

1.5 疗效评价标准[4]缓解: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明显缓解,B超显示未出现盆腔肿块;改善:患者经过治疗后仍存在原有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病变程度减轻,且行B超检查未发现盆腔肿块;复发: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再次出现,经B超检查再次发现异位囊肿。总有效率=缓解率+改善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5,P<0.01)。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该病当前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大量临床资料认为与诸多因素相关,常见的因素包括子宫内膜种植、淋巴播散等[5]。另外,有临床资料显示,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一种良性病变,但多呈现出渐进性的改变,病情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及发展性,在治疗该病时需要以减灭及消除病灶作为主要原则,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在近年来的临床工作中,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保留的卵巢分泌功能则容易在受到激素影响下而继续增殖,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7]。因此,在术后联合使用有效的药物干预至关重要。

孕三烯酮为一种三烯类合成激素,其作用机制在于可起到较强的抗孕激素及抗雌激素的效果,与此同时,该药物还可明显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进而抑制卵巢分泌功能,还可明显降低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8]。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在于该药物为一种抗孕酮类药物,可与孕激素产生相同的受体竞争作用,对于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但并不具有活性,同时米非司酮可抑制卵巢功能,明显降低雌激素水平。另外,米非司酮也可与异位内膜产生直接的作用,使内膜的增生及分化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从而促进异位内膜的凋亡[9]。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可见,腹腔镜手术后给予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米非司酮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有报道指出[10],VEGF作为一类具有最强作用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可与VEGFR1及VEGFR2受体相结合,从而对新生血管的生成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中存存在着较高的VEGF水平,其作用机制在于可对腹壁内微血管的生成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此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成更多的腹壁内微血管,盆腔局部接受内膜种植的能力也会明显升高。MIF的作用机制在于可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生成的各个环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1-13]。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米非司酮相比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更好地调节VEGF、VEGFR及MIF水平,更好地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情改善。此外,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综合可见,米非司酮在确保获得更好疗效的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孕三烯酮,可显著调节血清VEGF、VEGFR及MIF水平,同时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烯酮异位症内膜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特性研究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异长叶烯酮合成条件优化及动力学
铀酰-Salophen与环己烯酮的作用模式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