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分析

2021-02-02郭强

当代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肠系膜直肠直肠癌

郭强

(辽宁省本溪中心医院普外肿瘤二病房,辽宁 本溪 117000)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低位直肠癌是直肠癌的常见类型,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便血、排便异常、消瘦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临床通常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该病,但开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预后及病情恢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疾病的治疗,其视野较开阔、切口小,并发症风险较低,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80 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8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90 例。对照组男55 例,女35 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7.41±5.93)岁。实验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62±5.5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直肠癌[1]。排除标准:高位直肠癌者;复发者;急性手术者;重大脏器疾病者;系统性疾病者;结直肠手术史者;肿瘤远处转移者;精神障碍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具体如下:全身麻醉,取截石位,头低脚高,向右侧倾斜15°,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下腹部正中做一切口,逐层分离组织,结扎肠系膜下动、静脉,采取电刀游离切除全系膜,暴露直肠,根据肿瘤位置在肿瘤的下缘2~5 cm处至肿瘤上缘8~12 cm处分别切除肠管,将切除肠管送病理学检查,然后缝合切口。

实验组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具体如下:全身麻醉,取截石位,保证头低脚高,向右侧倾斜15°,常规消毒铺巾,脐上1~2 cm 做一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向体内注入CO2,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选取锁骨中线与右髂前上棘的交接处作为手术操作通道。在与脐部水平的两侧建立辅助操作道,所有操作道建立完成后,采取腹腔镜探查肠道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采取超声刀在右侧操作道分离乙状结肠系膜,随后在左侧操作道继续分离肠系膜,将肠系膜动脉根部充分暴露后,对其结扎止血,牵引游离肠系膜。然后打开骶前间隙,清除肠管周围组织,暴露直肠,切除远端肠系膜,根据肿瘤位置在肿瘤的下缘2~5 cm 处至肿瘤上缘8~12 cm处分别切除肠管,将切除肠管送病理学检查,然后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保肛率、1 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阻梗、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肿瘤学指标(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下缘距离远切缘的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保肛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 实验组保肛率、1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90)实验组(n=90)t值P值手术时间(min)204.41±20.23 156.74±14.65 18.106<0.05术中出血量(mL)132.22±17.53 19.29±15.33 46.005<0.05术后排气时间(d)3.45±1.22 1.47±0.54 14.079<0.05住院时间(d)13.46±2.79 10.04±1.55 10.166<0.05

表2 两组保肛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n(%)]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肿瘤学指标比较 实验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下缘距离远切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肿瘤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肿瘤学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90)实验组(n=90)t值P值淋巴结清扫数目(个)14.41±5.23 21.74±4.65 9.937<0.05肿瘤下缘距离远切缘距离(cm)4.22±1.53 4.29±1.33 0.328>0.05

3 讨论

直肠癌在临床较常见,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憋大小便、遗传因素、慢性炎症、高脂肪等均为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2],患者发病后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直肠疼痛、脓血便、腹痛腹泻、便秘、血便等临床症状[3],严重损害患者的消化系统,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至晚期会出现体质量降低、贫血、肝脾肿大、尿痛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4],还可能导致急性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5],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直肠癌的主要检查方法有直肠指检、钡餐影像学法、CT、MRI、直肠镜检等[6]。

临床治疗直肠癌通常采取手术治疗,常规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野受限、手术操作难度增大,且存在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常规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有较多的弊端和危险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具有以下优势:①腹腔镜能放大局部术野,呈现清晰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可避免损伤患者的盆腔自主神经;②能减少挤压肠道内肿瘤组织,符合无瘤原则[7];③降低手术对腹腔内造成的损伤,减少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④实现更低位的吻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弥补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缺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保肛率、1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肿瘤下缘距离远切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后,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保肛率及1 年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达到较好的应用目的。徐洪彪[8]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后,手术时间(155.3±15.6)min、术中出血量(62.5±5.4)mL、术后排气时间(1.2±0.3)d、住院时间(12.7±2.2)d、保肛率47.4%,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取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保肛率及1 年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肠系膜直肠直肠癌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