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品质升级和特色塑造的湖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2021-02-02黄沁铭姜卫兵龚倡何兰宋居宇魏家星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湖州市家村农业产业

黄沁铭,姜卫兵,龚倡,何兰,宋居宇,魏家星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农业农村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浙江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地,自2003年起就在全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工程。至2016年,开始推进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旨在提升乡村景观,升华村庄特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秀的村庄。湖州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生态环境与基础条件良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位于浙江省的前列。在美丽乡村的升级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对湖州市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成效进行了调研评价。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的北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和“两山”理论的发源地。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州市安吉县的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湖州市牢记嘱托,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湖州模式”;2006年湖州市创造了高校合作模式,与浙江大学合作,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湖州市提出了“村村幸福、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的建设目标,以“五美”为标准,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十三五”期间是湖州市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的时期,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建设主题,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挖掘村庄特色,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湖州市始终践行“两山”理论,抓品质,讲特色,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

近年来,湖州市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现代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取得显著成效。据2019年湖州市统计公报,全市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372个,其中省级111个,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71家,拥有绿色食品基地12 533 hm2,绿色食品233种,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6亿元,同比增长2.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 803元,同比增长9.6%,高于全省4 92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0∶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 613元,同比增长9.1%。截至2020年1月,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总计84个。

结合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相关政策文件,选择位于湖州市各县区的12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行政村)进行调研。这些精品村分布在湖州各县区,面积1.74~18.80 km2;地形地貌有平原也有丘陵,基本覆盖湖州市所有地形;农业产业有果蔬种植、水产养殖或苗木种植等;旅游产业有文化历史类,也有自然风光类。基本情况见表1,区位分布见图1。

表1 湖州市12个特色精品村案例村情况

图1 12处特色精品村的分布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农业农村等网站资源、实地走访及现场勘查。

2 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通过美丽乡村相关文件政策整理,明确当前政治环境,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分析,深入了解有关美丽乡村、乡村文化、乡村产业等概念,为后期研究评价打下基础。

2.1.2 实地调查法

通过现场调研位于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的12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发放、照片拍摄、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大量一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1.3 案例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照片、数据及网络上获取的信息等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12个特色精品村的特色塑造、村庄品质、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与分析,为获取湖州市美丽乡村升级情况的总体认识提供依据。

2.1.4 层次分析法

采取AHP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确立评价体系与各指标权重,量化指标,增加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2.2 评价体系构建

2.2.1 确认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

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的建设要求与各县区的选取规则,结合湖州市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的建设现状与实地调研,最终确认由4个项目层、15个要素层和39个因子层构建的评价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解释说明(表2)。

表2 湖州市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案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

2.2.2 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对每层因子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采取1、3、5、7、8代表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为同等重要、略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绝对重要的关系,构建20个判断矩阵,包含A-B、B1-C、C1-U、C2-U、C3-U、C4-U、B2-C、C5-U、C6-U、C7-U、C8-U、C9-U、B3-C、C10-U、C11-U、C12-U、B4-C、C13-U、C14-U、C15-U。

2.2.3 计算因子层指标权重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根据下列公式权重W,结果见表3。

计算权重W=(W1,W2,…,Wn)。

2.2.4 一致性检验

为确定权重分配是否合理,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由下式给出: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分别为0、0、0.52、0.89、1.12、1.26、1.36、1.41、1.46。

当判断矩阵P的CR<0.1时或λmax=n,CI=0时,认为P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P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2.5 计算综合得分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矩阵S计算综合得分。

其中,W为层次分析法中获得的权重向量,R为模糊关系矩阵,得分结果见表4。

表4 湖州市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案例点综合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村庄的综合指数(综合得分与总分之比),将12个特色精品村分为3类(表4)。其中,Ⅰ类精品村(综合指数在75%以上)有4个,Ⅱ类精品村(综合质素在60%~75%)有6个,Ⅲ类精品村有2个。

3.1.1 Ⅰ类精品村

属于Ⅰ类精品村的村庄有荻港村、鲁家村、余村和蠡山村,总体建设水平较高。从特色塑造、村庄品质、文旅产业、农业产业这4方面来看,荻港村每一方面分数都很高,呈现出较好状态,均衡发展;鲁家村、余村和蠡山村在特色塑造、村庄品质和文旅产业这3个方面均获得高分,但农业产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综合来看,这4个精品村有以下共同点:(1)具有鲜明的村庄特色。如荻港村以桑基鱼塘闻名,拥有丰富的鱼文化;鲁家村虽然物质文化欠缺,但开发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农场,且田园景观丰富;余村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虽民俗体验以及农业方面有所欠缺,但整体建设水平很高;蠡山村则人文底蕴丰厚,春秋时期范蠡曾携西施隐居于此。(2)具有较高的村庄品质,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如蠡山村的蠡山漾是全国第一批示范河道;鲁家村和余村在重要节点采用垃圾分类智能终端。(3)拥有具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荻港村在中部的古村落地区建有1.3 km2的荻港景区;鲁家村以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余村以两山理论为核心,建有“两山”景区;蠡山村以“田园春秋,浪漫蠡山”为核心,建有著名的蠡山风景区。

3.1.2 Ⅱ类精品村

属于Ⅱ类精品村的村庄有义皋村、方一村、民当村、杨楼村、顾渚村、上泗安村,总体建设水平中等。义皋村在文旅产业方面建设水平很高,但农业产业链单一,特色农产业占比较少;民当村村庄品质很高,但村庄特色缺失;杨楼村的村庄品质与农业产业建设水平较高,但村庄的建筑风貌有待提升,且缺乏医疗设施,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也不足;上泗安村村庄品质极佳,但在特色塑造与农业产业方面不足,缺乏落叶彩叶植物且农业特色性不高;顾渚村农业产业水平高,产业链完善且知名度高,但在村庄文化特色的塑造与餐饮住宿水平有待提高。

3.1.3 Ⅲ类精品村

属于Ⅲ类精品村的村庄有东衡村和沈家墩村,总体建设水平一般。这2个村庄农业产业均突出,但在村庄品质、文旅产业和特色铸造方面明显不足,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文旅项目的内容与参与度不佳,虽建有可参观的设施,但游客普遍体验度不佳;村庄植物景观不够丰富,未考虑到层次搭配与植物季相的选择;村内食宿配套品质不高,未能形成特色。

3.2 建设分项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2.1 特色塑造

在特色塑造方面,权重总分值为1.419分,12个村庄的平均分为0.912分,达到总分的64%。村庄之间拉开较大差距。其中,荻港村获得1.16分的最高分,而上泗安村和沈家墩村仅分别获得0.77和0.73分的低分。在自然特色、田园特色、聚落特色、文化特色这4个特色塑造要素层中,自然特色所占比例最高,对评分影响较大。在自然特色方面,前3名为顾渚村、方一村和鲁家村,均为0.35分,这3个村均为丘陵地貌,森林覆盖率高,地形起伏大,因此得分较高。在田园特色方面,前4名分别为荻港村(0.33)、杨楼村(0.30)、民当村(0.30)、鲁家村(0.30),其田园景观类型丰富,且可观赏的季节多,可带来良好的乡村田园体验。在聚落特色方面,前3名分别为义皋村、荻港村和沈家墩村,均获0.35分,这些村庄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围合性和依附性,且建筑品质高,风格统一。在文化特色方面,前4名分别为荻港村(0.28)、义皋村(0.26)、上泗安村(0.25)和蠡山村(0.25),这4个村庄历史文化悠久,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桥、古树、古建筑,且有着丰富的民俗节日。

3.2.2 村庄品质

在村庄品质方面,权重总分为1.550分,12个村庄平均为1.173分,达到总分的76%,村庄品质普遍较高。其中,鲁家村获得1.47分的最高分,顾渚村和沈家墩村分数相对最低,分别为0.90和0.83分。在村庄品质的区位交通、乡村绿化、环境卫生、水域治理、公共配套这5个要素中,区位交通和环境卫生所占权重较高,对结果影响较大。

在区位交通方面,前2名分别为蠡山村(0.33)和东横村(0.32),这2个村庄距客源地距离近,且可达村庄线路多、道路品质高。在村庄绿化方面,荻港村、民当村、蠡山村、鲁家村分数最高,均为0.30分,这4个村庄植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在环境卫生方面,前3名分别为余村(0.35)、鲁家村(0.35)、蠡山村(0.30)和荻港村(0.30),这4个村庄卫生质量高,且垃圾分类实施落实到位。在水域治理方面,前4名为义皋村、余村、鲁家村、蠡山村,这4个村庄对驳岸进行了精心的处理,驳岸植物种类丰富,且水质清澈。在公共配套方面,前3名为民当村、余村、鲁家村,均为0.27分,这3个村庄文体医教餐饮配套设施齐全,且基础配套品质很高。

3.2.3 文旅产业

在文旅产业方面,权重总分值为1.038分,12个村庄平均为0.756分,达到总分的73%,村庄之间有一定差距,但整体建设水平较高。其中,义皋村得分最高,为1.03分;东衡村和沈家墩村得分最低,分别为0.47和0.57分。在文旅产业的食宿配套、游行娱乐、旅游配套这3个要素层中,食宿配套所占比例最高,对评分影响较大。

在食宿配套方面,前3名分别为荻港村(0.46)、义皋村(0.46)和上泗安村(0.36),这3个村庄住宿餐饮品质高,环境特色有氛围,食物美味有特色。在游行娱乐方面,义皋村、荻港村、鲁家村获得最高分,均为0.24分,这3个村庄游玩项目丰富,游览路线连贯,且游客参与度高,体验佳。在旅游配套方面,方一村、义皋村、余村、鲁家村、蠡山村这5个村庄获得最高分,均为0.33分,其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管理用房等旅游公共建筑完善,且路牌指示灯、座椅等旅游配套设施齐全。

3.2.4 农业产业

在农业产业方面,权重总分值为0.985分,12个村庄平均为0.648分,达到总分的66%,多数村庄得分不高。其中,荻港村分数最高,为0.94分;上泗安村分数最低,为0.34分。在农业产业的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质量、农业特色程度这3个要素层中,农业产出质量权重最高,对结果影响较大。

在农业投入水平方面,前3名分别为荻港村(0.20)、蠡山村(0.20)、沈家墩村(0.14)和杨楼村(0.14),这4个村庄农业用地总面积大,且占村域总面积的比重高。在农业产出质量方面,前3名分别为鲁家村(0.41)、杨楼村(0.40)和沈家墩村(0.37)。这3个村庄农产品类型丰富且农业产业链完善。在农业特色程度方面,前3名分别为方一村、杨楼村、荻港村,均为0.38分。这3个村庄,特色农业所占比例高,且农产品知名度与影响力较高。

4 对策

4.1 遵循政策指导,细化管理条例

从实际调研与评价得分来看,湖州市重聚落建设和人居环境、轻田园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对田园环境和农业产业升级缺乏具体且针对性强的制度保证[1]。因此,应完善农业产业的管理政策,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强化产业强村,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同时,建立严格规范的管控制度,坚持长效管理,兼顾低收入人群,保证每个农民可以确实享受到农业产业升级的“红利”。同时,各县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细化村规民约。如安吉县在2018年9月发布了《乡村治理工作规范》,这是全国首个乡村治理地方标准,包含“村规民约”“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创建”等5个方面,这是对上级规范的细化,有利于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村民委员会负责村规民约的具体工作,依据“围绕中心、因地制宜、合理合法、务实管用、简易便行”的原则确定内容,并成立村制小组,确保规则的有效传播与实施[2]。

4.2 协调村落风貌,强化特色塑造

村落风貌是农村建设规划成效最直接的体现[3]。湖州市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协调风貌,强化特色,保证村庄整体风格延续,保护整治历史遗存,营造公共空间的传统风貌[4]。在山水风貌方面,需从空间与景观角度出发,建立廊道和对景,协调山、水、田等要素的关系,打造和谐的山水布局;在空间布局方面,在符合地形地貌且功能布局合理的基础上,采用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平面形态,且串联重要节点;在建筑风貌方面,应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色,使老旧建筑在质量保证、风格协调的基础上体现不同年代的特色,使新建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拥有优秀的营造智慧,让村落建筑在整体品质上得到协调[5];在文化旅游方面,应植入农事文化与本土文化,挖掘文化资源,提取文化主线,确立空间布局,打造实体景观,策划旅游项目[6]。

4.3 美化田园景观,开发特色农产

田园和农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有机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美化设计,不仅可使田园中的基础设施如电网、道路、田埂得到有序的排列组合,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保证农产品品质优良,使田园风景和衣食住行融为和谐的整体[7]。湖州市虽制定了村庄管理条例,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垃圾乱堆、污水乱倒、设施破损等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居民环保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环保讲座、开展垃圾分类比赛等方式,提高村民环保素质;还要强化监管,奖罚分明。更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污水净化、废气治理、垃圾处理等新技术,保证乡村田园环境常美常新。另外,应邀请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专家,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民俗、文化,在紧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上,从土地整治、路网构建、沟渠配套、绿化提升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建设。

4.4 强化品牌宣传,丰富文旅产品

打响农产品的品牌,不但是产业兴旺的关键,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当前,湖州市的农业产品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宣传意识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应积极借助互联网途径,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主播、网红景点或产品打造等新颖的传播手段,强化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塑造和宣传。

4.5 加强政策支持,吸引留住人才

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是根本[8]。但笔者在对湖州市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后也发现,村内人群以老人和孩子为主,村庄存在空心化问题,人才下乡创业的意愿不高。湖州市应充分发挥位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达的区域优势,通过政策和经济支持,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出专业的农业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坚持农村人才教育,通过互联网教育、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技术水平高的农业人才,并定期组织外出学习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9]。另一方面,既要留住本土人才,又要吸引外来人才。对内增加本土人才的家乡归属感,提供人才返乡优惠政策,吸引有想法、有才能、有技术的本地人才返乡发展[10]。对外采取降息贷款、减免税务、资金奖励、补贴住房等方式,吸引产业类、管理类、建设类、金融类、互联网类、教育类、医疗类等各层次人才下乡创业和参与各种管理服务,实现乡村人丁兴旺,宜居宜业。

猜你喜欢

湖州市家村农业产业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My family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