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榜样选取的启示
2021-02-02张梦,邹玉
张 梦,邹 玉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昌平区102206)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以下均称“感动中国”)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每年都会评选出一个个朴素而高贵,善良而坚强,大爱无疆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感动中国”在带给人们感动之余,也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信仰,以“感动”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近二十年来,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这也是“感动中国”永葆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分析当选人物的时代特点,归纳总结价值内涵的演进规律,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感动中国”人物的时代特点:从大时代走向微时代
自活动举办以来,“感动中国”一共评选出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段,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不同时期的人物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主题的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的道德榜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1]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除此之外,民生问题逐渐被关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也凸显出一些小人物事迹。
表 1“职业类型分类”
(一)职业类型更加丰富多样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生产力是根本标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标准。人们在劳动中,在职业类型的选择中既创造了生产力,获得生活来源,又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因此职业类型的丰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汇总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的职业类型,将其归纳为:政府官员、军人或人民警察、航天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文体明星、医生、教师、学生、普通工人、农民、其他职业等(包括志愿者、自主创业、邮递员、服务员、保安等),总结如下:
根据表1可知,2002-2019年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从最初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工人到如今教师、医生、志愿者、服务员、保安等各个行业,职业类型不断丰富,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专家学者的人数占比最多,包括自然科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他们都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推动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大家”。在这些专家学者中,以自然科学家为主,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等。其次是教师行业。关于教育事迹的当选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大学生响应到基层支教的号召,毕业后放弃经济发达的城市,主动到乡村偏远地区支教,以徐本禹为代表;第二,创办学校,为各界输送人才,为教育界做贡献,以香港教师钟期荣、胡鸿烈为代表。在这两类教师行业当选人中,前者占主要部分,他们放弃大城市的机会,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扎根大山,行走在农村中,可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种职业类型多样,种类丰富的局面不是从2002年第一届举办就出现的,在2002年和2004年获奖人多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文体明星,而从2005年开始,出现了教师行业、学生、甚至其他职业,有捐肾救母的自主创业的普通群众田世国,有坚持为百姓送邮件的邮递员王顺友……在2006年首次出现了农民走向“感动中国”的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感动中国获奖人的职业更是多种多样,有保安,有服务员,充分印证了职业不分贵贱,他们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社会各个领域做出贡献,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是新时代的代表,弘扬着正能量,引领着社会新的风尚。
(二)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偏远地区转移
从2002年-2019年“感动中国”当选人物及事迹发生的地域来看,涵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外国地区,地域范围广泛,分布在我国东、中、西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以下汇总了18年来发生在乡村包括县的当选人物次数,如下图:
图1“地域分布”
根据上图可以看到,随着当选人物从高级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到乡村教师、农民的转变,地域也开始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偏远地区转移,特别是向农村转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3]乡村振兴不仅要振兴经济,更重要的是要振兴精神文明生活。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2004年感动中国获奖的事迹发生在农村的仅有1-2例,大多数发生在城市,而从2005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发生在乡村的事迹达到4例,甚至在2009年占到了一半以上。在这些当选人中,以基层干部、乡村支教教师为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特点,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而乡村教师,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扎根大山,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农民当选,从基层干部到农民,从中共党员到群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和谐景象。
(三)逐渐凸显小人物事迹
通过对2002年—2019年“感动中国”中当选人数及当选事迹归纳总结,可以将100多位感动事迹大致归纳为:为人民服务、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文体成就、见义勇为、奉献助人、科研成就、医疗、教育、传统美德(包括孝老爱亲、自强不息、信守承诺)等。如下表:
表 2“事迹类型分类”
在2002年,除了舍生忘死救矿工的掘进队长张前东外,均以精英人物为主,有政界精英郑培民、张荣锁、赵新民;有经济界精英张瑞敏,有知识界精英刘姝威、黄昆、王选;有体育界精英NBA球员姚明,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2004年。到2005年,这一特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研究员、科学家之外,还有学生、乡村医生、支教教师、农民。例如大学生响应到基层支教的号召,毕业后放弃经济发达的城市,主动到乡村偏远地区支教,以徐本禹为代表;农村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他们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扎根在农村,如:王万青、周月华等。与2002年2003年不同的是,从2004年开始,不仅仅局限于为人民服务,提升经济效益、重大科研贡献等经济、政治事迹,更加注重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小人物事迹,平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这些小人物事迹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范例,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感动中国”人物所体现出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化和具象化
“感动中国”自2002年举办以来,以“梳理一年重大事件,发掘人物精神内涵,定格历史瞬间,放大人性之美”作为思想内核,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虽然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内涵。在这些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感人的事迹,也体会到了蕴藏在感动背后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体现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独立自主的精神,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美结合。
(一)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从2002年以来,每一届“感动中国”人物的诞生,都与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理解紧密相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社会现实的产物,特别是每年的特别奖获得者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感动中国”能够感动观众,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就是贴近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当代人的困惑,与时俱进。不同时期的当选人物都会打上不同时期的烙印,而他们也能最为直接地反映社会主题的变迁。
从总体上看,这些当选人物都体现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传统道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体现出勇于革新、开放包容的新的道德品质。例如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因保护环境当选的第一人,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4]生态文明建设日渐提上日程,在这一年,出现了保护环境的特别奖,随着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涌现出保护环境、播种绿色的生态人物,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
(二)人物形象平民化和“草根化”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当然其中既包括精英阶层,也包括平民阶层。职业不分贵贱,感动也不分贵贱,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却也能做出感动你我的事迹,所以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既有居功至伟的大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农民,并且从平民英雄增多,发生的地域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转移,职业类型也从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向农民转变也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主体逐渐平民化,草根化,虽然他们与精英人物社会背景完全不同,但在这一刻,他们同样伟大。
在过去,我们对榜样的定位很高,完美无一缺点,高大遥不可及,学习榜样的力量很难进行下去,而如今在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元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善于辨析真伪,独立思考,也越来越拒绝被动接受,“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他们没有被刻意打造、刻意装饰的痕迹,他们与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与我们有着同样的特征,经历着同样的困惑,这些人的现实感很容易让观众在心理上建立认同感,认同正是感动的心理基础,感同身受,才能被感动。“感动中国”举办18年仍有着很高的关注度,正是由于它的人物选取更加平民化,草根化,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心理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基层公民道德教育,形成“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和谐局面。每一位“草根”,因为坚强,因为奉献,因为无私,让他们的名字从平凡变得闪亮,让平凡成为不平凡。
(三)更加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是被实践证明的、被中华民族认同和传承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的内在灵魂,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美德体系, 是我们今天从事道德建设的丰厚资源”。[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言必信,行必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2002-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因其具有优秀的品质而获奖的人数共20人,其中,孝老爱亲从2004年开始出现,人数为12人,占到一半,有捐肾救母的工人田世国,有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学生的孟佩杰,还有照顾患有老年痴呆母亲的乡村教师;自强不息坚强乐观的有4人,“断臂王子”刘伟,聋哑舞蹈家邰丽华等;信守承诺的有4人,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为战友守墓37年的陈健,有替哥哥偿还工人尾款的建筑商人孙东林,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风貌。
三、“感动中国”人物的演进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榜样选取的启示
“感动中国”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认同,离不开当选人物与时俱进、平民化、职业类型也逐渐丰富多样的演进变化趋势,这也为榜样教育中榜样如何选择提供了很好的意见。
(一)注重榜样选择标准的时代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存在,都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每一位榜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和特定背景下的产物,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期产生出的榜样不同,不同榜样人物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也不同。例如“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英雄、革命烈士是革命时期的榜样代表,出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保家卫国的典型;“劳模”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榜样代表,以王进喜、李顺达为代表,他们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英雄,我们应该铭记。但是,时代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的主题以及人们对榜样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再以传统型榜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出现相反的结果。
“感动中国”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度发生的重大事迹,或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事迹中选出代表人物以及特别奖,这样的做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契合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在选择获奖人上注重了时代性这一特点。所以,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榜样的选取也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充分挖掘那些在新时代不断创新进取、既保障了个人利益又维护了集体利益的榜样背后的精神。
(二)注重榜样选择标准的生活化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推动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7]从“感动中国”人物的当选也可以看到,只要一个人具备崇高的道德追求,能够在平凡的事业岗位上或在生活中出彩,无论社会背景如何,无论经济实力如何,他都可以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
在过去,榜样宣传多以社会中的精英为主,把创造出伟大功绩的名人当做典型进行教育,似乎榜样要比常人地位高,比常人多做出伟大的事情,才有资格成为学习模仿的楷模,这种观点看似正确,但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常常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是常人高不可攀的“圣人”,这样,群众与榜样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距离感。“感动中国”在选取人物方面,充分挖掘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平凡普通的英雄,并用生活中的平凡朴实的事迹,来反映隐藏在背后的优良品质,将榜样与群众的距离拉近。因此,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要选取那些来自身边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榜样。虽然他们也有缺点,但是他们是可亲、可敬、可学的人,这样才会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在情感上容易被理解和认可,在行动上,愿意去学习和效仿,达到榜样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榜样选择标准的多元化
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表现出很强的差异性,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榜样来进行学习。“传统的榜样教育注重权威,强调榜样标准的一致性或者唯一性,”[8]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无疑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但是在当前价值观多元、获取信息方式多样的时代下,教育主体会因为教育背景、思想层次、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榜样的认知和需求会有差异性,以往绝对权威的榜样,已经无法满足差异化的需求。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既有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精英人物,也有农民、学生、服务员等平凡的普通人物,职业类型在不断丰富,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提供了很好的效仿范本。这也就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争取每一位同学都受益。从横向上来看,同一年龄下每一个人都具有异质性,他们在身心发展特点、思想水平、教育背景方面都会有所差异性。从纵向来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榜样教育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个人所需要的榜样类型,从多个角度出发,选取多样化的榜样,然后对其进行分类,从多个层次进行选取,设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种事迹,尽量满足各个阶段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提供适合他们进行学习的榜样。
总之,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榜样选取是进行榜样示范法的首要环节,占据着重要作用。“感动中国”在人物选取,挖掘人物价值内涵方面颇有特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价值收益,为榜样示范法提供了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