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粉丝角色
——以《创造营2021》为例
2021-02-01黄晓颖
□ 黄晓颖 黄 茜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2003年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试图统一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两大角度,去研究一切社会现象。他认为,应当以微观现象为基础,微观过程会构成宏观过程;在微观过程中,“互动仪式”即“IR”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在此过程中获取情感能量是互动的基础,也是人类交流与互动的核心要素。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保持身体在场,即聚集在同一个场所里;第二,对局外人设定界限;第三,共同的焦点或关注,即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中;第四,共享情绪,即彼此间能够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当互动仪式链这四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达到高度的互相关注时,会产生以下四种主要的仪式结果: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性群体符号和群体道德感。
二、互动仪式的启动要素
(一)虚拟在场:媒介空间的在场
互动仪式产生的基础是实现“身体的共同在场”。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人多种感官延伸的媒介为用户提供了多方位的舞台,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为用户构建了一个线上虚拟空间,使用户参与互动仪式的物理空间限制被打破,在虚拟媒介空间中也能够实现“身体的共同在场”。
以《创造营2021》为例,同一个选手的粉丝可以通过微博、绿洲、抖音等多种媒介舞台聚集,通过关注、点赞、评论等行为进行互动,完成社交仪式;线上的在场也为用户线下的互动在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当某一选手在某地参加活动时,原先通过线上在场构建出来的粉丝群体就会产生线下的互动活动,将线上的社交关系延伸到线下。
(二)多元设限:催生圈层文化
互动仪式的另一要素是“为局外人设限”,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的成熟为设限方式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
一是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有形设限。在《创造营2021》中,有些活动只能允许超话排名级别六七级以上的粉丝参与,一些粉丝群还有严格硬性的准入要求,比如只有在超话带话题发帖500条以上的粉丝才能进入,这种有形设限将“粉丝”与“非粉丝”严格区分开来。二是由于“知识沟”所带来的无形设限。对于同一选手、粉丝间的集体记忆、梗等的了解程度的不同导致了粉丝成员之间、粉丝及非粉丝之间“知识沟”的存在,这种“知识沟”的存在无形之间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为互动设置了限制。有形设限与无形设限的结合,催生出中心区域突出而边界模糊的各个圈层,形成了同圈层内进行强互动、不同圈层之间渗透互动的圈层文化。
(三)焦点生产:引发共同关注
共同的关注焦点是互动仪式链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处于在场的互动者需要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围绕焦点进行讨论、再生产。《创造营2021》每周的更新内容是粉丝共同关注的焦点,粉丝可以线上观看并在微博上讨论,每期节目结束后,在微博热搜上出现的并有话题热度的片段会成为不同选手粉丝的下一个讨论热点。在热门话题的讨论中,一个共同焦点的诞生已被粉丝助力完成,在每周循环往复的播出和讨论中形成了固定的互动模式。如在《创造营2021》第一期播出后,外国选手米卡凭借其磁性的嗓音顺利出圈。米卡用中文演唱的一首《永不失联的爱》随即登上热搜,粉丝在#永不失联的爱#话题下进行讨论,该片段成为粉丝讨论的焦点。随着节目定期的播出,关于米卡的话题也会定期产出,引发粉丝互动。
(四)共享情感:激发群体认同感
在柯林斯看来,获得情感能量是互动的基础。当粉丝围绕选手进行话题讨论时,对偶像的美图、表情包、语录的传递会引发彼此之间的互动。他们彼此互动,产生联结,增强自己的认同感,强调自己的身份。《创造营2021》中的选手和马退赛时,粉丝聚集在#和马退赛#的话题下,为和马发声,认为和马遭遇不公,质疑节目组的程序。他们发声的前提即是“作为和马粉丝的一分子”,同时在其他粉丝朋友的点赞、转发中强化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互动仪式的结果
(一)个体情感能量与群体团结
互动仪式链中的个体情感能量指的是在互动仪式链中,个体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和主动进取的感觉。在《创造营2021》中,不同选手的粉丝不仅会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向他人“安利”自己“pick”的选手,还会满腔热忱并且主动地每天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拉赞、制作“cut”等。
网络用户在多样化的社交媒体上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同一个参赛选手的粉丝们,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集中关注一个选手并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在场成员身份的认同感,形成各种社区。在《创造营2021》里,粉丝自觉地在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社区——超话、豆瓣小组等。新浪微博里的超话社区是最主流的讨论社区之一,粉丝在相应的超话社区中讨论、传播关于自家偶像的各种物料,彼此间互动交流,以增强认同感,促进群体团结。截至2021年3月24日,《创造营2021超话》位列新浪微博超话社区榜第一位,相关帖子已经超过5.4亿,阅读量总计超过11.8亿。
(二)象征性“神话”符号认同与道德边界
网民们通过具象化的网络ID,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讨论、交流,逐渐会形成一套内部的话语与符号体系,具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人群往往能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群体符号和群体记忆。在《创造营2021》第一期节目中,不少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其中#请给韩美娟一个reaction机位#阅读量超3.9亿,讨论次数超6.6亿,与之相伴随的是韩美娟各种金句的出圈,比如“糖果超甜”“糖果齁甜”“记得撑腰么么哒”等。观看过这期节目的观众会在线上的社交媒体和线下的生活中进行交流、讨论,节目成为谈资话语,而未观看过这期节目的人可能会对这些话语不甚了解。互动仪式中,通过打造内部话语体系和符号,将“我们”与“他们”区别开来,也会进一步促进群体认同和团结。
道德感即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有利于维护群体团结和群体符号。随着《创造营2021》的火热进行,粉丝群体不断扩大,他们从节目中、群体中所积攒起来的情感能量会建构起仪式感和道德感,尊重群体符号,维护群体团结。因此他们很难接受没有看过此节目的“他者评价”,身处自己所在的场域,他们的行为是具有自己群体所独有的特征的,所形成的道德边界使他们区别于其他粉丝。
四、粉丝角色:不平等与持续动荡的集合体
(一)“互动仪式”下结构化的地位不平等
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反映了一种不平等,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最有可能在互动仪式中获得丰厚的情感回报。权力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行动的权力,地位则表现为受到尊敬和接受荣誉。因此,那些具有符号资本、可以要求他人尊重和服从的人,可以从互动仪式中获得最大的积极情感能力。
不同粉丝在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看似松散联结,但依据粉丝数量的多少依然存在着严格的话语权分配机制。后援会、大粉拥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在互动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获得更高额的情感回报,而一些权力地位较低的粉丝可以顺利参与互动,却没有太大的号召力,一些“声明、反黑告诫”一般都由大粉组织发出。这种地位不平等一方面确认了粉丝内部明确的角色职权,使得粉丝群体更接近于“理性”而非是乌合之众,但另一方面也使个人的话语权被消解,容易带来独裁和暴力压制,引发内部互动机制的割裂,更有甚者引发内部“起义”,给群体的共同情感带来损伤。
(二)冲突频发:非黑即白式狂欢
一方面,互动仪式带来情感联结,引发正面积极的情感导向,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粉丝的社会整合感上升,人际关系环境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一旦这种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是能破坏网络社会良性互动规则的,就会引发群体极化,粉丝就会陷入非黑即白的对立之中,若无法及时制止,就会造成不同圈层之间的冲突矛盾,让网络空间弥漫着谩骂和攻击,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示范作用,一旦被有心者利用,后果更不堪设想。
五、结语
社会化媒体时代,技术赋权、网络社交化的成熟使互动仪式脱离了身体在场,以虚拟形式进行,打破了物理边界,促进了同一群体内成员的情感沟通和联结,粉丝的话语权与主动性不断上升。对于《创造营2021》这样的偶像养成类综艺来说,粉丝群体这种基于身份认同和共同喜好的强网络关系具有很强的变现价值,粉丝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出高度积极的情感能量,彼此在互动中共同提升了情感,从而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回报,粉丝群体在互动仪式中心甘情愿花费他们的情感能量,产生基于情感的消费,从而使造星产业得以运转。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巨大的情感投入得不到应有的正向回报,粉丝轻则转向其他能够获益更多的互动仪式,重则引发负面情绪以另一种仪式卷土重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这要求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对粉丝进行正面引导、鼓励良性互动,同时平台方也要监测与节目相关的负面情感导向,确保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