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2021-02-01施玉景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设性三农攻坚

□ 施玉景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回顾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主流媒体又应该如何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的丰富实践,营造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舆论支持?面对这个问题,建设性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建设性指的是积极促进事物发展的性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要“从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人的真实生活过程为基础”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中,注重新闻的建设性是一种常态,只不过没有人提出“建设性新闻”这个概念而已。在西方新闻传播界,建设性新闻最初与社会责任理论和新闻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等重要人物都曾使用过“建设性”这个概念①。丹麦学者海格拉普(Ulrich Haagerup)认为,有必要改变注重“冲突性报道”的倾向,重塑智媒时代新闻价值理念,由此他最早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西方新闻媒体围绕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由此全面展开。凯瑟琳·吉尔登斯特德(Cathrine Gyldensted)等人总结了建设性新闻的四个导向,分别是公众导向(public-oreiented)、方案导向(solution-oriented)、未来导向(future-oriented)和行动导向(action-oriented)②。

与西方国家着眼于纠治“冲突性报道”弊病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建设性新闻概念引入中国以后,被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更加重视问题导向、正向激励、前瞻思考、公众参与、务实方案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新闻更加具有“建设性”。脱贫攻坚是最先被关注和思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其中,《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一文,关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顶层设计,还提供了含金量更高的不同题材的新闻内容,强调要跳出主题报道的“惯性思维”,让老百姓自己讲述脱贫故事。《建设性新闻理念下地方党报脱贫攻坚报道策略研究——以〈闽南日报〉为例》一文则认为,只有发掘脱贫攻坚的本土化、差异化特征,以发展的视角让脱贫攻坚叙事走向未来,地方主流媒体才能有效推动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传播。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主流媒体要做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性新闻,也必须注意与脱贫攻坚宣传的“衔接”,实现“媒体的有机运动”,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共识,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一、锤炼历史眼光,做足“衔接”文章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鼓舞人心的先进典型,探索出很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说,脱贫攻坚就是建设性新闻的信息富矿,应当继续挖掘、加工、传播,用来为乡村振兴服务。

一是着眼于正向激励,用脱贫攻坚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积极心理学作为建设性新闻的一种报道视角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适应力、美德、优势、幸福感、创伤后成长和积极情绪等方面,其要义就是进行正向激励。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人们在“三农”领域创新创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挫折、创伤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这就需要用积极的心理来化解这些情绪。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几乎都有挫折和失败的经历,这些经历在脱贫攻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果面前,已经转化成了激励人们勇敢面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励志故事,可以借此来唤醒积极情绪,激发人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这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农”节目《致富经》持续关注创新创业者的挫折和失败经历,善于将其转化成鼓舞创新创业信心的积极因素,无疑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二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用脱贫攻坚经验助推乡村振兴。坚持问题导向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而脱贫攻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不足,仍然是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坚持建设性新闻的方案导向,传播好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思路和方法,可以为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用脱贫攻坚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③,不仅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而且能够提供经验启示。因此,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文化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而文化本身在脱贫攻坚中也获得了新的内容。在脱贫攻坚中积淀的文化,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持久的力量和智慧源泉。主流媒体应该以更加开阔的眼光,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出发,通过传播脱贫攻坚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

二、强化全局思维,讲好“三农”故事

增强故事性是增强新闻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建设性新闻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主流媒体要切实强化全局思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故事、讲好故事。

一是明确主攻方向。建设性新闻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它所展示的解决方案要具有可行性,要真正地运用到现实之中,就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④,落脚点应该放在针对“三农”短板的解决方案上,这是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性新闻服务乡村振兴,讲好故事的前提就是要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坚持为“三农”服务这个基本立场,从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寻找、挖掘有典型意义和经验价值的故事素材。明确这个主攻方向,是讲好新时代“三农”发展故事,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

二是扩大宣传对象。近年来,在与脱贫攻坚相关的“三农”新闻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投资者等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来自非农领域的项目、资金、技术。这些资源向“三农”领域的流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表明“三农”所需资源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乡村。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必然会有更多的非农领域人才流入“三农”领域。建设性新闻要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顺应这个趋势,紧盯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以高效农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链条等为载体,宣传推介各种先进典型人物及其成功案例,不应局限于报道来自传统“三农”领域的新闻人物。

三是丰富内容形式。孔子在坚持“述而不作”的同时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提出了有效传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建设性新闻往往与严肃话题联系在一起,传受过程不可能像娱乐新闻那样轻松,有时甚至会让人有沉重感,更需要通过新鲜有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消除视听阅读过程的紧张感。这就要求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用精彩故事表现重大主题,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厚重作品服务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增强守正创新的本领,灵活运用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表达严肃话题,把高深的理论、深刻的思考融入轻松的故事,使建设性新闻更加“亲民”。事实上,“同期声+字幕+音乐”这类创新表达作品的出现和风行,已经证明新闻完全可以在保证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通过融入文学、音乐、小品等艺术元素变得更为受众喜闻乐见,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走好群众路线,创新“融合”传播

建设性新闻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受众群体,提高新闻的触达率,这也体现了公众导向的要求。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使得受众可选的媒介越来越多,受众日益分化成不同群体。与此同时,媒介技术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变成了现实,受众参与信息加工和传播的平台工具不断增多,媒介能力不断增强。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之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深度“融合”,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一样,应该引起主流媒体的重视。主流媒体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继续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移动优先,不断吸收应用新的媒介技术,打造开放平台,主动引导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让人民群众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从而把传受融合和媒体融合落实到新闻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使建设性新闻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受众。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同时,要继续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最大限度扩大建设性新闻的覆盖面,这本身就是在增强新闻的“建设性”,也是提高建设性新闻服务乡村振兴质效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综上,建设性新闻作为一个外来的新闻传播概念,为主流媒体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主流媒体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切入点,着眼于正向激励、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做足“衔接”文章。要立足为农服务,明确建设性新闻服务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拓展宣传对象,丰富内容形式,讲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三农”故事。要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和受众媒介素养的结构性变化,创新“融合”传播,提高建设性新闻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

注释:

①徐敬宏,张如坤.“介入性”与“客观性”共生: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体系研究[J].中国出版,2021(02):20.

②白红义,张恬.作为“创新”的建设性新闻:一个新兴议题的缘起与建构[J].中国出版,2020(08):4.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

④夏康健.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J].传媒评论,2021(01):9.

猜你喜欢

建设性三农攻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