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1-02-01黄永妮
□ 黄永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各级主流媒体充分调动传播平台的潜能,在疫情防控宣传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疫情在客观上倒逼着广播电视加速与新兴传播手段、媒介的融合,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燎原之势。在后疫情时代,广电媒体应充分抓住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契机,在搭建传播新渠道、打造内容新样态的同时,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通过考察其在疫情发生以来融合传播的一系列举措,对今后一段时期广电媒体如何更好地实现媒体融合、提升传播效能进行探讨。
一、疫情背景下广西广播电视台的融合传播实践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公众亟需获得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公众更科学有效地应对病毒保护自身,也有助于消除各种虚假传言,增强全社会抗疫的信心。广西广播电视台10个电视频道、7个广播频率,“广西视听”移动客户端、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站、“北部湾在线”等新媒体平台同频共振,调整节目版面,大时段增加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专栏、走字、公益宣传片、短视频、MV等报道产品高频次发力,及时传播权威信息,回应民众关切,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2020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累计播发疫情防控相关宣传27.2万条(次),累计浏览量超6亿次。
另一方面,疫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人际疏离,广播电视运营生态面临巨大压力,节目人手紧缺、录制难度加大,线下推广活动大幅减少。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困局中寻求突破,因势而变,化危为机,在融合内容、融合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力度前所未有,各种新媒体手段在特殊时期体现出了较大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
(一)短视频、H5等多形式融媒产品“广宣发”“快传播”
短视频因其移动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的特点,传播快捷易深入人心,满足了当下移动人群碎片化接收信息的需求。相比门槛较低的自媒体而言,广电媒体在视频制作方面具有自身优势,画面拍摄剪辑、文案策划撰写往往更为精良和专业。近几年广电媒体也加入短视频赛道,以此作为中长视频及深度报道的补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特质,在抗疫中发挥了独到的舆论引导作用。
疫情发生后,广西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大量短视频,发布防控消息及防疫知识,聚焦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及人物,达到“微言大义”的传播效果。广西教育广播拍摄的《珊珊捉谣记》《方言劝你戴口罩》、广西文艺广播制作的《宅在家做运动》等短视频,或传播防疫知识、防疫妙招,或给宅家人群休闲娱乐支招,形式新颖,内容实用,通过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融合宣传播发,观众及粉丝反馈良好。广西新闻频道制作的短视频《83岁肌肉男,钟南山院士给你的建议》时长18秒,在官方抖音号发布收获2000多万点击量,近百万点赞量。15秒的抗疫题材短视频《南宁白沙大道,英雄花欢迎英雄回家!》真实记录了首批广西援鄂医疗队员返桂的场景,在广西新闻频道抖音号发布后播放量达1473.8万次,获点赞74.5万次,并从抖音“出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形成刷屏之势。
此外,广西广播电视台还发布了一批利于分享的H5、海报、长图漫画等融媒产品,因传播方式贴合用户,加快了内容的二次分发,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发挥了高效的传播作用。
(二)多样态“云+”传播、网络直播应“疫”而生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民“宅”生活,各类线下产业面临挑战,即便后期疫情逐步好转,很多线下活动也难以开展。“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是广西每年极为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因疫情管控转而以线上活动为主。广西广播电视台创新技术和内容生产,运用“云采访”“云连线”“云录制”“直播带货”等多样态的融媒传播方式,积极推介广西优秀民族文化与优美自然风光。这些新技术新传播手段之后在东博会及峰会宣传、两会宣传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的运用更为自如,成为常态化应用并不断创新。
1.融合直播
2020年3月26日,广西新闻频道执行承办“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开节直播仪式。和以往电视直播不同的是,这次直播完全通过网络来实现多点直播。广西广播电视台技术部门与阿里巴巴技术团队合作,组建了一个跨省区市、16个会场多点互动交流的直播平台,实现了电视、网络和手机平台的同步直播。当天的直播活动通过电视大屏、新媒体网络平台、淘宝购物平台,共吸引了超过300万人线上观看及网络购物。相较电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传播的局限,网络直播具有共存共享和实时互动的优势。大屏小屏融合直播,为用户提供了更具参与性和人际互动性的良好体验,已成为广西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2.云上歌墟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三月三”线下活动大幅减少,频率、频道另辟蹊径在平台举办线上歌墟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广西影视频道在抖音平台举办“壮美广西民族和歌”三月三云上歌圩网络直播,邀请广西知名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网红达人分别担任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发声人,通过直播连线方式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引来数万网友积极参与。广西教育广播联合北部湾之声共同推出跨国线上歌圩大会,主持人用多国语言演绎《多谢了》《藤缠树》等广西民歌,和国内外网友“云对歌”,收到了往年线下活动意想不到的效果。
3.直播带货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开始探索直播带货,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可谓从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发展。各频率、频道利用自身资源及主持人的人气优势,相继开展“三月三暖心生活节”“我的家乡有爆款”“广西好物正当红”等多主题直播带货活动,为滞销农产品代言,为商家销售商品,助力扶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4月18日,广西综艺旅游频道携手新浪广西在“一直播”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上开展“驰援湖北,电商助农”专场直播活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吸引了208万人次在线观看,帮助湖北部分农民缓解了应季农产品的销售难题。
4.慢直播
慢直播是在网络直播优势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直播形式,长时间聚焦同一场景,原生态呈现现场的实时画面,陪伴式的直播给受众极大的真实性和代入感。2020年春节期间,央视频联合中国电信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5G慢直播,吸引了近1.2亿次网友打卡留言,成为现象级的传播事件。长时间、慢节奏的慢直播为大众所关注。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第十七届东博会首次采用“实体展+云上东博会”的办会方式。根据本届东博会“云参展”的新特点,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了96小时的慢直播云观“两会”,开启了东博会融媒直播的新时代。慢直播除了展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全天24小时的实时场景,还设置了主播串场探馆、直播带货等环节,为网友打造了一个东博会场景下的线上聊天互动社区。“广西视听”移动客户端、新闻频道新媒体平台以及央视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腾讯看点直播等同步直播,吸引了107.7万人次围观。广西新闻频道抖音号单场直播参与人数首次突破20万人次。
牛年春节倡导“就地过年”,广西综艺旅游频道在抖音、今日头条、微博从大年三十起推出7天168小时不打烊的“云端动物园”系列慢直播,为春节期间不便外出的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云”端赏景方式。直播吸引了百万人围观动物们的生活状态,互动留言近万条,成为媒体融合的新范例。
(三)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传媒新生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西广播电视台与科大讯飞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端的传播效果。2020年2月16日,广西首位AI主播“小晴”登陆广西卫视新媒体平台及“广西视听”《战疫进行时》特别节目,为公众播报最新疫情信息。“小晴”不限时空,随时在线,媒体人员可实现在家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化地保障人员的健康安全。其后,“小晴”的身影多次出现在重要主题活动报道中,如《东博会快递》融媒节目,采用人工智能主播+演播室+记者探馆报道、现场观察、深度连线深度评论模式,给受众全新的传播体验。2021年,在《AI云播报——犇腾新生活·2021全国两会融媒体特别节目》中,“小晴”再次以专业的面貌向网友解读两会热点、提案议案等。“小晴”的出现,意味着广西广播电视台在AI人工智能应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其在媒体融合的生产、传播、连接上更具移动互联网化的时代特征。
二、疫情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台融合传播呈现的特征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娱乐、购物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给广电媒体融合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实战机会。在应对疫情挑战的过程中,广西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实践向纵深发展,在推进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方面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传统媒体结合独立App、智能终端和第三方平台搭建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已逐步完善,媒体融合传播力明显提升。以广西卫视为例,截至2020年底,广西卫视新媒体矩阵粉丝达700万+;据泽传媒发布的“2020年度省级综合上星频道泽传媒年度指数”显示,广西卫视媒体融合传播排名位列全国第9位,官方微博微信排名、总发文量、总阅读数、总点赞数均较2019年有大幅提高。
二是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第一时间传播观点、新闻和消息,内容发布移动优先原则基本确立。收获千万播放量的短视频《南宁白沙大道,英雄花欢迎英雄回家!》从拍摄到制作发布仅用时25分钟即发布至新媒体平台,先于大屏端进行推送,传播速度快且效果好。
三是AI等新技术应用及直播带货、慢直播新传播形态运用呈高频率、常态化。广西综合广播的直播带货从疫情公益带货开始,其后形成常态化、品牌化。直播品牌“910超级购”以“县长+主持人”搭档的代言形式,为广西多县名特优产品打造线上“宣传+带货”,2020年共开播直播活动20多场,总营销额超过100万元,为地方经济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后疫情时代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传媒生态也因疫情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疫情之后的社会“新常态”以及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已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广电媒体可谓不进则退。只有转变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用户服务,在内容、渠道、平台上深入创新,掌握、运用新技术,才能在与新媒体的碰撞交融下走向全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提升。
(一)融合发展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新型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内容建设是根本。传播形式无论新旧、媒体平台无论大小,最根本的是要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和内容,这在疫情期间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广电媒体与各级行政部门联系密切,便于获取第一手真实准确的信息,应当充分把握、有效运用这些资源,并将之与互联网“以用户为核心”的思维有效结合。在全媒体布局之下,兼顾主流价值引领和用户思维,适应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积极建立移动优先的内容产品生产体系,以用户需求加强核心内容建设,形成核心产品线和服务,聚合用户,以此赢得发展优势。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的人数达9.86亿,占网民数的99.7%。要取得内容优势,必须顺应移动化、视频化趋势,创新和丰富表现形式,做优、做精内容,根据移动人群的特点着力于短视频和移动直播,遵循“移动优先,先网后台”原则发布内容,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让传播效果和效益最大化。
(二)探索“新闻+政务+生活+文旅”模式,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在地性”特质,依托自身影响力及地方资源优势,转变观念和做法,探索“新闻+政务+生活+文旅”模式,产业化经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服务当地的社会治理与民生经济。除了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与资讯,丰富舆情传达与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流通所产生的强大溢出效应,构建贴近区域用户的“生活圈”融媒体,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移动客户端定制服务平台,提升用户黏性。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流与物资供应受阻,许多实体经营者被迫“闭门谢客”。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优势,整合互联网直播平台,发展出“直播带货”等融合传播形式,有效对接地区产销需求,化解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其社会服务能力。就广西媒体而言,未来不妨继续深挖本土资源,如广西丰富的农特产品及独特的壮族三月三节庆、东盟博览会会展资源等,搭建文化旅游消费服务生活平台,通过多屏互动方式,打通消费端与供给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能有效助力经济振兴。
(三)主动吸纳运用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客观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媒体采纳新技术起到了“倒逼”作用。新技术不仅缓解了疫情期间人力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更为媒体今后的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5G、AI、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给媒体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的全国两会,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广西大数据发展局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策划报道选题,实现了精准传播,反响良好。
技术是媒体融合转型中最重要的“助推器”。要实现转型必须更加主动地应用各种新型传播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重塑采编播流程,建设平台终端,打造媒体资源数据库,提升内容生产力。
(四)得人者兴,构建全媒体人才队伍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对新媒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全媒体采编运营以及掌握5G技术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为全媒体发展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