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的意义构建与传播创新

2021-02-01黄秋尘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少年中国共产党

□ 黄秋尘

作为主旋律作品的一种,主旋律歌曲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追溯以往研究发现,主旋律歌曲在我国各个发展阶段都曾发挥重要作用①。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的主旋律歌曲在词曲创作、表现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逐渐减弱。如何实现主旋律歌曲的创新发展,重新发挥主旋律歌曲在价值引领、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将分析人民日报新媒体在2021年两会期间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探讨主旋律歌曲的意义构建和传播创新。

一、主旋律歌曲《少年》热播的原因

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出了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的百年壮丽篇章,引发大量关注。为何一首主旋律歌曲能成为互联网“爆款”视频,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主旋律歌曲与流行歌曲的统一

以往,主旋律歌曲往往就是流行歌曲。但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流行歌曲逐渐被工业化的商品音乐占据,主旋律歌曲越来越难以流行起来。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由同名网络流行歌曲改编而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使命融入到歌词之中,实现了主旋律歌曲和流行歌曲的统一。原曲《少年》不仅旋律动听,其催人奋进的歌词还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逐梦前行的中国人,因此被众多网民和主流媒体选为各种正能量视频的背景音乐,成为一首宣扬正能量的“网红”歌曲。改编版《少年》沿用了原曲动感的曲风,并由原唱者演绎,融入说唱等流行演唱技法,使全曲更具亲和力和活力。

(二)改编歌词实现歌曲内涵的升华

改编版《少年》和原曲均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原曲具象化的少年相比,改编版《少年》将中国共产党比拟为“世纪少年”,其意境得到了提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中的“我”,既是“初心从未改变”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千千万万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改编版《少年》打开了主旋律歌曲的创作思路,促进了主旋律歌曲从原创到整合、从音频到视频、从官方语言到民间语言、从单向宣传到互动传播等转向,实现了内容和意义的统一。

(三)外部环境奠定了传播的心理基础

根据群体的认同,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的群体认同和凝聚力在与外群体的冲突中会得到加强。一方面,中美贸易战、香港局势、中印边境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增强了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国内网络还诞生了“粉丝民族主义”,这些“小粉红”“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②,他们甚至亲切地将中国称呼为“阿中哥哥”。这是充满主旋律味道的《少年》得以热播的心理基础。

(四)媒介创新营造了互动的传播环境

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着力建设新型传播平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拓宽了主旋律歌曲的传播渠道。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借助其新媒体矩阵平台,在学习强国、新浪微博、抖音、微信、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时上线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下文简称《少年》)。截至2021年3月23日,该视频在新浪微博获得了400多万次观看,在抖音收获点赞超过200万,微信公众号推文的观看、点赞和分享均10W+,传播效应相当可观。大量网友点赞、评论、转发视频,引发网络议题的互动传播,为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造势。

二、主旋律歌曲《少年》的多模态话语表达

(一)《少年》的话语形态

在社会符号学中,模态是指人类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表征意义的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是指人类在与外界交流时,为构建和传达意义而使用的多种感知符号资源③。这些符号协同、构建和传递意义,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方式。

《少年》整合了视频、图片、文字、口语、音乐、音效、镜头、景别等各种符号,形成一个多模态话语。这些符号资源相互作用,共同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第一,《少年》选用了大量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报道中的影视素材,借助动态视觉丰富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第二,《少年》穿插使用了“时局图”“共产党宣言”等图片,借助观众的背景知识传递深层信息。第三,《少年》作为一个音乐视频,其歌曲在情绪渲染、调节视频节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少年》使用了大量视频原声、旁白和画外音,比如开篇引用《觉醒时代》中林觉民震耳发聩的呐喊“中国岂能不思革命”,以及片尾志愿军老兵的深情告白“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过鸭绿江,看到战火的时候,我后背就是祖国”。这些语音不但充实了画面内容,还触动了观众的强烈情绪。第五,《少年》还利用标题、歌词、旁白、说明等文字对视觉进行补充和加强,如视频背景的文字口号“自己动手从零开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些符号共同发挥作用,全方位讲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百年奋斗历程,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少年”形象,成功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

(二)《少年》的素材选择

《少年》的素材来源和内容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特点。一方面,影片主题决定了素材的选用。短短四分钟既要展示百年历史,又要引起情感共鸣,这就要求素材既有能串联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又有能激发情绪的感人故事。另一方面,不同素材的时长、职业和性别比例也传达了一定含义。例如,该片为了表现中国青年“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精神,选用了大量包含青年的镜头,如“五四运动爱国青年上街抗议”“抗战时期年轻战士浴血奋战”“建设时期青年工人满腔热血”“新时代青年参与抗疫、扶贫、卫国”等画面,反映出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精神传承。此外,女航天员、女工人、女教师、女干部、女运动员等女性形象在影片中也得到充分展示,突出了女性的重要地位。

(三)《少年》的叙事逻辑

一方面,《少年》以时间为轴线,以重大事件为分隔,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歌词起到串联叙事逻辑的作用。歌词“1921壮丽篇章开启”掀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歌词“2021新的征程开启”叙说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征途的决心。其次,影片巧妙地选用了观众熟知的重大事件影像对历史进行划分,如飞夺泸定桥、开国大典、两弹一星、关于真理的讨论等分别对应革命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另一方面,《少年》采用点面结合、画面并置等方式,实现了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的统一。首先,《少年》将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关键素材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其他相关素材作为过渡、铺垫、烘托和补充,实现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例如,在开国大典的画面之后,闪现了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火热场面,最终以“两弹一星”结束,完成了对“和平建设时期”的叙事任务。其次,《少年》借助画面并置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进行了连接,用个人叙事讲述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比如,“1952年志愿军战士守卫阵地”和“2020年中国边防战士捍卫祖国河山”、“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和“2020年中国解放军驰援武汉战疫”中改变的是里面的人物,不变的是军人对祖国的责任;“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和“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不变的是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军队的气势,变化的是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

(四)《少年》的剪辑技巧

首先,《少年》将不同的影音素材巧妙地进行了混剪。混合剪辑一般指剪辑者根据一定的主题或者逻辑线索,利用已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以产生新的意涵。例如,《少年》在开篇时使用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时代》的片段进行拼接,以剧中英雄人物林觉民的声音为画外音进行串联,表现了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爱国青年救国图强的宏大志向,也引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

其次,《少年》中整合了多模态话语,使声音、画面、文字等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共同叙事。例如,影片以“新时代青年在各行各业肩负责任”的影像,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的赞赏。又如,戍边战士张开双臂以血肉之躯拦截外敌入侵的背影中,出现抗美援朝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场景,呼应了抗美援朝老兵“我后背就是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和使命传承。

最后,《少年》将隐含的意义安置在镜头转接和画面内容之中。一方面,前后镜头的衔接暗含了历史的变迁。例如,歌手演唱“未来已来,更加值得期待”时,影片的镜头从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碑渐变到上海浦东的天际线。中国共产党曾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勾勒了新中国的美好蓝图,而上海浦东的天际线正是当今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中西柏坡纪念碑与浦东东方明珠的形态类似,将“未来已来”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画面内容也是意义传达的重要载体。例如,歌手说唱“远望金山上,那光芒照耀着地方,把人们生活一点一点变得闪亮”时,画面次第出现人民大会堂、战斗机、摩托车、卡车、小船等,隐喻着党、政府、军队是普通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坚实后盾。

三、主旋律歌曲《少年》的意义构建

主旋律歌曲是以国家主导价值观为内核的音乐形态。《少年》巧妙地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等意义嵌入到了乐曲、歌词、画面之中,立体化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少年”形象、“少年”故事和“少年”精神。

(一)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少年”形象

少年一般指人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有朝气、最富激情的美好时期,也是人生中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的重要发展时期。《少年》借助多模态话语,把中国共产党比拟为“追求美好生活”“初心不变”的“少年”。在歌词方面,“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不断重复;在音乐方面,歌曲的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影像方面,影片中频频出现各种青年形象。爱国青年为救亡图强在街头奔走呼号,青年工人为国家发展挥洒青春热血,新一代青年在各行各业扛起如山的责任。这些青春的身影共同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纪少年”的宏大形象。

(二)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少年”故事

《少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这位“世纪少年”的故事,可谓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极简”百年奋斗史,其中青年是主体、奋斗是主题、初心是根本、成绩是鼓励。整个影片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绩和对未来的展望。“昨日的成长都是印记”,影片将五四运动、建党、建军、建立新中国、“两弹一星”、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串联起来。“所有的成绩都值得被铭记”“过去的成绩都是底气”,影片展示了蛟龙号、嫦娥五号、中欧班列、雄安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系列成果。“未来在即梦想一定可期”“相信下份成绩单会更加地好看”,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勇气和追求“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决心。

(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少年”精神

1919年7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上发表了“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提出“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应该具有“批评的精神”“冒险进取的精神”和“社会协进的观念”。林庚在长期钻研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少年精神”就是“有朝气、有创造性、蓬勃向上的,充满青春气息,即使是忧伤痛苦,也是少年的忧伤痛苦。”④影片《少年》中,青年们展现的自信表情、坚毅眼神和乐观态度,无不透露出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少年”精神。而这种“少年”精神,不仅在千百年来的中国青年中传承,更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员的血液中流淌,成为中国共产党前进的动力。即便从青春激昂的小伙变成垂垂老矣的老兵,当影片尾声唱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时,他们在天安门前敬礼时目光依然坚毅,完美地阐释“共产党员会变老,但共产党员的初心不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关键。

四、主旋律歌曲的传播创新

随着融合媒体的发展,主旋律歌曲以多模态话语进行意义构建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形态。要想增强主旋律歌曲的传播效应和传播效果,主旋律歌曲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应当在内容、形式和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共同奋斗增进社会共识

有公共关系学者认为“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主旋律歌曲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寻求民众的支持与配合。政府要想说服民众,不能靠花言巧语的哄骗,不能靠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能靠脱离群众的歌颂,而应该是实实在在地为民做事。

近年来,我国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基建、坚持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支持环境保护等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还通过打击贪污腐败、开展扫黑除恶等行动净化了社会风气,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少年》的朴素歌词,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创事业、共谋幸福的真实写照。《少年》的热播则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绩的肯定。

(二)共享符号引起情感共鸣

接受美学关注艺术的接受和影响问题,强调要把接受者摆在突出的位置⑤。主旋律歌曲作为思想宣传的重要载体,其首要目的就是要打动人,因而要从接受者角度考虑问题。符号要想有效传递信息,传受双方就必须共享符号的意义。一方面,《少年》使用国民熟悉的历史事件符号唤起观众记忆,比如政治讽刺漫画《时局图》、嘉兴南湖红船、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两弹一星、奥运会“零”的突破、北京鸟巢等。另一方面,《少年》使用新近大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如嫦娥五号在月球展示国旗、中印边境冲突中战士捍卫边疆的形象。这些符号相互作用,激起了观众对清政府软弱无能的愤慨、对革命先烈舍身卫国的感激、对新中国所取得成绩的自豪等情感。由此可见,主旋律歌曲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表意符号系统的重要部分,只有选择人民群众能接受的符号,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共动媒体激发传播共振

主旋律歌曲要善于借助新型传播平台进行传播,激发观众之间的互动,形成传播共振。一方面,主旋律歌曲借助新媒体矩阵扩大了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观众点赞、转发、评论主旋律歌曲,促进了主旋律歌曲的二次传播。在哔哩哔哩平台,网友不仅通过弹幕表达自己的观影感受,实现“情绪传染”,还为视频补充背景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时,主旋律歌曲甚至成为网民“二次创作”的素材,为网民表达爱党爱国提供途径。

五、结语

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既是一首振奋人心的主旋律歌曲,也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少年》的热播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影片借助共享意义符号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并利用新型传播平台激发传播共振,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和传播效果。

作为主旋律歌曲的新尝试,《少年》巧妙地将主导价值观融入到流行歌曲之中,获得新媒体用户的青睐。这对于主旋律歌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主旋律歌曲要协调好政治、艺术、传播和大众的关系,促进主导价值观的创新传播。

注释:

①刘雪梅.论建国以来主旋律歌曲的历史变迁与美学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7):107-111.

②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4):27-36.

③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01):1-10+112.

④林庚,张鸣.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林庚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3(04):74-83.

⑤饶泽荣,王璐.《清贫》唤醒的记忆——论《〈清贫〉颂》的审美价值及主旋律歌曲创作特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144-148.

猜你喜欢

少年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少年》改档12.16对撞张艺谋《长城》
《少年》定档12·9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少年”古永锵 新的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