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年群体心理的特色产业小镇设计研究

2021-02-01赵佳莹王淮梁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镇群体

赵佳莹 王淮梁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发展产业吸纳更多的城乡人才,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产业、城市、人文、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城镇。对于特色产业小镇,设计者应着眼于“特”字,发挥地方特色,突出地方人文底蕴,促进工业转移区的创新协调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基本建设项目,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集群式生态园区。年青人是品牌营销和旅游定位永恒的话题,如何迎合满足他们的需求一直是设计师的重要课题。

一、特色产业小镇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区建设优势。产业特色小镇是区域治理模式的新探索,以特定产业为载体,聚焦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行业,将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产品定位和青年群体偏好社区功能的综合性空间。通过它们的发展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最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联动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并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社区。

(二)特色小镇景观设计手法单一。如果一种新颖的设计方法在景观设计中得到高度认可,这种设计形式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论区域差异如何,都将出现相同的景观,从而忽略了局部特征,并导致了小城镇中单一景观元素的现象。景区碎片化、项目同质化、景区规划不足、异质性组合效应偏低,因而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1]设计思想相互借鉴,盲目引入国外的优秀案例,仿制和设置不切实际情况的设计,使产业小镇失去了特色,没有人文情怀,可以被大量仿制与替换,打破了本土的文化格局,最终被历史遗忘。

(三)特色小镇设计缺乏指向性。小镇在设计和规划时没有考虑受众的需求,也没有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研究。特色小镇需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解决市场困境。如今,青年群体是消费的主体,以青年群体为基础小镇景观尤为重要,结合开发与文化创意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休闲服务,满足受众短期、反复和特色的需求。建设应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都市圈的特色产业小镇也将影响未来社区概念聚落的设计,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味。

(四)地域特色产业小镇。

1.东部新型产业园区。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和城市形态正在涌现,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以云计算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的杭州云栖小镇,在已有电竞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建立承办赛事运营、粉丝经济的太仓天镜湖电竞小镇。对于小镇而言,产业是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如果离开这些产业,小镇也将无法存在。[2]而这些特色小镇并非地理概念,也非行政区域的城镇概念,而是引入产业生态链的发展模式,趋近于产业园区,汇聚各行业领袖专家共同探讨技术应用的良好平台。

2.北部老旧工业基地。对于北部的认知一直是因油而兴的区域,重工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始的郊区土地划入城市区域,留下废弃厂房,考虑到受众对老厂房的怀旧情结,设计时将餐饮酒吧等饮食引入工业景观环境中,同时改造利用原工厂区内大型装置,如集办公,居住和休闲为一体西安老钢厂创意园。工业老建筑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是活的城市第三空间引导人们体验空间,它将老厂房与城市融为一体,并在城市文化中起着引导作用。

二、满足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特色小镇

(一)满足青年群体求异心理需求。年轻人从孩提时代起就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有机会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念,也拥有更加充沛的社交表达欲望及自信心。青年群体的兴趣既大众,也够小众,由于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得以接触更多领域并产生兴趣,这也导致了年轻群体的兴趣无法被统一对待划分的事实“,千人千面”的特色设计成为未来趋势。

(二)满足青年群体减压需要。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通过社会活动释放各方的压力。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个层次,[3]其中行为水平层需考虑产品的功能、效用及乐趣,年轻人对环境的需求得到自我满足和放松,更倾向于增加互动感交互性,减轻释放压力。例如Google为代表的新时代公司已将生活方式结合工作方式,建立工作社区模型。在特色产业的设计中,针对青年群体喜爱的非传统运动中心,将几种功能交织在一起,构件内部的“社群主义”,为他们提供运动聚会和交流的场所,设计可以释放脑力与体力的活动中心,创造一个人际交流的场所环境。

(三)满足青年群体猎奇心理特色小镇建设。视觉体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无比重要,归类于景观装饰的感知度,感知质量,视觉感知和价值感知。青年旅游消费动机主要包括四种:冒险探索动机、文化动机、社交动机、健康休闲动机。[4]从消费行为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新鲜的生活,并注重情感的个性化和碎片化。网红、直播经济催生大众传播新业态,文化产业的领军者从线上转向线下,满足受众好奇心,不少老城区治理打造网红小镇项目,旨在焕发城市文化激发城市氛围活力,有效盘活区域内闲置大楼改造成网红电商孵化基地、带货大楼等,一种新型的“网红经济”逐渐成为老城区经济发展新特征。

三、情感需求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应用与发展

(一)青年受众情感需求的表达——杭州梦想小镇青年群体需求融入特色产业小镇措施。梦想小镇梦想小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腹地,是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5]整个区域集生态公园、历史文化、博览交流、金融投资、电子商务的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整个小镇的空间布局东部为仓前老街,以数字创业园为主要产业,西部以博览交流景观为主轴,连接电子商务、硬件等产业聚落,互动性极高。通过景观设施、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将这两个东西向的创业群体连接起来。

年轻人愈发追求更加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除了新老街道和美食街,步行街系统还设置了慢跑路。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满足了渴望回归自然、缓解压力的年轻人的内心和情感需求。构建适应人们生活节奏的体验环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应该更好地享受生活。

历史文化轴区域设置乡愁小镇,对仓前老街与“四无粮仓”的建筑进行保护,保留原始街道的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街道两侧大胆运用草间弥生波点符号装饰,将历史悠久的仓前元素与现代简洁的中式元素搭配,室内庭院的处理采用东方禅意风格,充满象征意味山水画多层次布局,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交流的同时,整个景观还考虑打造自己的景观节点,满足青年群体的猎奇心理。

博览景观轴区域通过高低起伏的景观层次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创意办公区域的写字楼表现为凹字型多层办公,街区围合式办公等建筑形式,采用立体主义建筑形式,它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建筑空间,满足了青年群体对个性化设计心理和多元化审美需求。生态休闲轴区域设置运河艺术街区和画廊街,在绿化设计中,整个空间多用带状绿化,多层次装饰空间,弱化建筑,突出庭院绿化空间的本质,以及环境绿化的存在。不规则的几何形铺装分区增添活力感。

(二)青年群体需求融入特色产业小镇景观设计中的措施。特色产业小镇的受众主要分为三类人,首先是城市附近区域居住的用户,为了满足特定群体需要的自驾游方式出行,其次是该产业的支持者、摄影爱好者,最后是打卡网红小镇满足猎奇心理的游客。特色产业小镇的产生多半来自于特色产业的集聚,结合当地产业名片,打造出完整的消费链条,“一镇一业”的模式更好的满足区域内多样化的需求,布局上更注重自由的形式,摆脱空间上的束缚使得产业不聚集的经济形式成为可能。

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崛起,他们更喜欢在视觉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国潮”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挖掘小镇街道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并通过中国传统元素与新时代结合,打造具现代中式园林景观。在产业基础上,建设年轻人停留更久的环境,加强办公空间设施与居民区的联系,青年群体喜欢暖色和强烈的色彩对比,他们需要空间的整体性,偏好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通过缓解刺激人的感觉,产生共情的情绪。

特色小镇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6]这些功能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文创产业本身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功能优化支撑、公共服务高效供给、独有的IP导入等有机地融合共生。在设计中除了保持产业风貌外,需要深挖房地自然资源渗透当地文化理念,完善硬件配套设施,综合运用虚拟显示技术增强互动性。此外在设计中,可以将空间视为整体空间,考虑关键节点的设置,元素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在同一种追求变化,以文化营造空间,以空间引领人群,以人群促产业,以产业促经济。

对于工业遗迹而言,找出最大的故事线,城市更新下的聚落空间,将情景化的小镇故事、社群为主线,将区域内资源就地整合,配备不同主题空间功能植入情景化设计。随着城市复苏,在保留怀旧景观,将记忆中的情结搬入构筑物中的同时,可拥抱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植入网红打卡风,将迥异的两种场景浑然一体,多样化的互动带来新奇体验。如当下流行的摆摊现象,夜市商户结合时下新兴短视频、直播业态、线上线下联动,引进备受青年群体喜欢的时尚品牌,考虑青年群体指向性,目标群体掌控感的景观规划设计。

(三)特色产业小镇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也进入新常态,市场差异化也将更加突出,传统粗放式的房地产开发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的开发商开始寻找转型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7]特色产业小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工作区,而是一个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产业社区,运营模式为通过构建新型产业,为当地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8]通过企业间相互资源配置,实现最佳性价比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每个城镇都承载着独特的产业团队形态。

小空间也有大作为,从旅游业角度考虑,需要融合、跨界、共享理念,旅游业不仅停留在自然景观“收门票”吸引付费游客的阶段。探索政企合作、市校合作、民企运营等多种模式,特色产业培育核心内容IP,利用产业导流作用和黏性强的特点,促进商业、旅游等多种业态发展,与当地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用产业结构打造园区定位,使得产业文化贯穿园区景观空间,真正对产业发展叠加增值效应,形成网红、“孵化器”聚集效应。

结语

针对都市区的特色小镇如何发展,人们意识到必定要考虑青年群体的需求,而这一概念更加为未来社区理念提供了借鉴思路,在空间形态中建设有辨识度的社区风貌、配备完善便捷的公建设施、TOD模式的社区格局、绿色立体的社区生态结构,整合信息数字媒体设施和功能一体化的共享产品。从已建设成熟的特色小镇经验来看,城镇环境容量不断减小、资源要素成本要求的不断提高驱动特色小镇向打造云计算产业生态,融合数字经济,推动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建设方向转型。[9]

产业的选择需具有较强行业知名度与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环境,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明确产业定位,不打破其独特性,迎合大众文化,依托在线云游新模式,促进产业发展与旅游行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有效削弱景观趋近化,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对于振兴传统产业,把握转型方向,让老城区迸发新的生命力起着积极作用。当今的特色小镇依托国家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环境,找到合适的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形成了一个各方面有机结合的功能平台。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镇群体
安安静静小镇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CK小镇”的美好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熊的小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小镇(外一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