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视阈下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2-01张一帆耿怡欣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练习曲器乐民族

张一帆,宋 伟,耿怡欣

(1.石家庄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石家庄市23中集团 盛和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自2014年12月起,教育部在江苏、广西等地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认证标准和认证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之后又在广泛调研和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于2017年11月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决定开展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普通高校师范类音乐学专业要根据专业特色、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核心理念,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和实践体系,改善学生学习体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民族器乐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中一门技能技巧课程,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较高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行业岗位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一、民族器乐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极易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差的状况,加上自身对师范生身份的认可度不高,导致毕业就失业或转行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也使师范专业院校的处境愈加尴尬。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专业素养相对低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职业艺术院校的大专生。这类学生大都经过较规范的学习,基本功比较扎实,且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一类是来自普通中学的艺术生。这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只是把学习音乐作为高考的捷径,学琴时间仅一二年,且只准备一二首乐曲作为艺考曲目。由于他们学琴的时间短、起步晚,所以基础相对薄弱。还有一类是零基础的转专业学生。这类学生如同一张白纸,即便很努力,毕业后也难以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

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既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又不擅长总结归纳、反思推敲,所以在器乐演奏理论和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上、在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情感的分析和处理上常常一知半解。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差

石家庄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照搬音乐学院的课程模式。但是,普通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院派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一味追求技巧论、曲子论,就会忽略师范的专业性质、脱离培养目标的要求[1],其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仅没能得到相应提升,甚至对专业素养知识的学习运用、对舞台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也成为空谈,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致使他们只有师范生之虚名而无师范生之实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利于师范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在未来行业中的发展。

由于现行课程模式的弊端,普通高校虽开设了专业技能课程和理论课程,但是课外没有其他拓展活动,加上学生本身存在着自制力差、不能主动追求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问题,使得他们的课余时间多半荒废。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器乐教学历来采取一对一“以口传心”的典型授课方式,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学模式单一。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专业的技术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反思探讨的能力,极易造成他们对老师的依赖。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感受,难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师生互动意愿不高,课堂氛围沉闷乏味,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练习曲+乐曲”是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苦练虽然可以提高独奏能力,但长久机械枯燥的练习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显然,这种过于强调专业性、忽略师范属性的教学内容与师范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与职业能力要求不匹配。

(四)重教学轻实践,实习能力不达标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重“技”轻“行”,实践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上的极大短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是仅凭讲知识、说道理就能形成,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舞台、讲台实践获得。[2]

笔者实地走访了学生的教学实习情况,对整个实习效果大失所望。学生因为实习的次数少、时间短,所以既缺乏舞台经验又缺少讲台经验。大部分实习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重点不明、语言逻辑不通、课堂互动性差等问题,硬生生地将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上成了多媒体合唱课。面对学校各种活动的需求时,实习生又表现出应变力较差,缺乏组织活动、创编节目的能力。还有部分实习生甚至去跨科目教课,或是去干杂活。这样的实习实践,学生不仅得不到锻炼,还与师范专业认证提出的“一践行三学会”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合。

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器乐专业各门课程都要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的课程教学标准,并找到有效的实施手段。

二、基于认证标准下的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内容

1.服务基础教育,培养全能型人才

中学音乐教育需要的是全能型音乐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专业学科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教育改革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3],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

针对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在专业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独奏、重奏、合奏以及伴奏的能力,逐渐掌握乐队指挥、节目编排、音乐创作等复合性专业技能,同时具备组建学校民乐团、管乐团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音乐教学技能,具备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具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念和素质。

2.强化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性

不论哪种乐器的学习都强调基本功,器乐教学中的基本功常指练习曲的训练。因训练演奏技巧而得名的练习曲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能否掌握练习曲中的各种技巧,直接影响着演奏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决定了演奏水平的高低。大部分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未受过系统科学的基本功训练,在学琴时只把练习曲当作附加内容,缺少专项技术的训练,所以在演奏作品时,时常因曲目中的技术难点而不能完整流畅地演奏一首乐曲,即使反复练习,效果也不会理想。

练习曲是为专门训练演奏技巧而设计的乐曲,每一首都有所侧重,能为乐曲技术难点的解决提供专项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技术上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曲来提升他们演奏的技能技巧。练习曲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反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层次和线条。因此,教师在强调练习曲功能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其旋律感和音乐性构思。通过练习曲的训练,学生的演奏水平将会大大提升。

在民族器乐专业教学中,各专业都要使用系统性的练习曲集,如二胡的《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下册)》、竹笛的《竹笛初级练习一百零二首》和《竹笛基础练习五十六首》、古筝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等。坚持练习曲先行原则,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琴习惯,达到音乐表现能力上“质”的飞跃。

3.开设专业选修,通识教育多能化

从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中学音乐教师要求具备歌唱和自弹自唱能力、娴熟的钢琴弹奏和即兴伴奏能力,掌握音乐学科教学法中组织创造性活动的能力。[2]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把他们培养成吹拉弹唱样样通的全面人才恰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一致。

针对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培养,石家庄学院开设了声乐演唱基础的大课。但是,由于大课教学内容泛泛、对学生关注度不高,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建议改为小组课形式。小组课不仅能够夯实学生声乐演唱的基本功,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重唱来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键盘弹奏能力,学院开设了两学年的钢琴基础课程,并从原来的大课改成两人一组的小组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谱弹奏能力。另外,在学科教学法课程中,除去培养即兴创编活动外,还可将中学音乐课本中的部分知识点作为范例引进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说课训练,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应用水平。

(二)以学习效果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1.设置器乐合奏,培养立体耳朵

开设器乐重奏、合奏课既是对现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补充,又是对民族器乐多种演奏形式的探索。器乐重奏、合奏对音准、节奏、音色、和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声部的均衡、乐句层次和强弱处理的感知以及音乐风格的把握、多声部听觉训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重奏、合奏的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拓宽民族器乐表演的实用性、趣味性,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规范、全面的民族器乐专业人才。

笔者认为,应把石家庄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加以整合,增设器乐合奏课程。课程可设置为每学期16周,2学时/周;进一步加强节奏、音准、力度的基础训练,融入齐奏、小合奏等多种内容形式;可开设A、B两种小乐团,编制为二三十人左右。A乐团负责校外演出及专业团体比赛,对乐队成员的专业水准和音乐素养方面要求较高,多集中在大三、大四有一定独奏能力的学生中;B乐团负责校内的小型演出,适合低年级的、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基础合奏能力。B乐团的学生通过两年的锻炼,不仅可以为A乐团储备人才,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当B乐团人员不够的时候,可鼓励选修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拓宽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2.利用新媒体,加强自主学习

新媒体的运用不仅有利于老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开放式教学,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把在新媒体中筛选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方便学生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若能合理利用新媒体,在专业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钉钉、学习通等媒介,不仅可以将课堂上基本功的要求、难点的分解等用手机拍摄并上传,还可以分享名家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反复研究。学生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平台,将课下练习时遇到的问题通过语音、视频连线方式与老师及时沟通,实现线上答疑解惑。

三、基于认证标准下的民族器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校内实践为重点,多种方法强化训练

1.注重舞台实践,实现表演形式多样化

舞台实践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平台,是检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表演兴趣和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生应多参加各类演出,如学校的迎新晚会、学院的元旦晚会以及走进社区、基层的文艺演出,还有班级专场、器乐专场和毕业专场汇报演出等。这些演出难度不大,多以器乐重奏、合奏的形式呈现,尤其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演,也愿意表演、敢于表演。其次,学院应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比赛,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其他学生在台下观摩。再次,学院还可以举办声乐、钢琴、舞蹈三项全能赛,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无论哪种活动,都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都能强有力地推动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广课堂实践,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如果说舞台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那么课堂实践就加强了学生的讲台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课堂进度的把控和应变能力。在课堂实践中,一种是在专业基础理论课堂上融入专业技能的示范,讲解扩充课堂的知识点;另一种是教学情景模拟,即在课堂中开展以中学音乐课本为参考的教学说课。课堂实践的优势在于,内容上更具针对性,形式上更具直观性,时间上更具灵活性。

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堂中的实践可以说是略胜一筹。如:在中国音乐史课堂中,让学生把民族器乐当作教具,在乐器形制、历史沿革以及代表性曲目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在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中,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演奏不同体裁的民间歌曲、民间戏曲以及给声乐演唱伴奏等,使学生不仅对民族器乐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本内容的记忆,拓宽知识面。对于讲台上的学生来说,课下对讲述内容的准备、曲目的熟练演奏、讲课过程的排练等,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提升了他们归纳总结和组织合作的能力。

培养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中学教育教学能力,就要针对中学音乐课本,在教案的撰写、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活动设计上给予学生指导。学校应组织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说课比赛,模拟教学环境,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切身体验教师这一职业角色。[4]

(二)以校外实践为核心,多途径拓展训练

1.促进校方协作,对口实习专业化

教育实习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专业认证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并依据实习结果持续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对职业需求的适应性和预期性。因此,师范教育必须加强高校与实习学校的协同合作,开展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双导师制度,培养师范生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实现高校与实习学校在教、学、做三方面的相待而成。

依据培养目标,中学是师范生发挥学有所长之地。通过中学音乐课堂上的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有效发挥,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中学的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他们在组织创编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中,能历练综合专业技能,发现教育素养能力的欠缺。这种“学习—实习—反思”模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是对校内教学的查漏补缺,推动了教学配合实习、实习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在中学实习的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音乐课堂上除了基本的教唱内容外,还可将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带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2.鼓励回乡采风,课外拓展多元化

民间音乐扎根于民间,民族器乐也一样。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常规的音乐教育外,还应接受地方民间音乐的熏陶。他们可以利用假期去乡间采风,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民间传统,以汲取丰厚的艺术养分,并积极参与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中。[5]如河北梆子中的二胡、板胡、笛子、笙等民族器乐伴奏,与学校室内的独奏、合奏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重点体会器乐伴奏对戏曲唱腔的烘托和补充唱腔未尽之情的作用以及旋律的形态和唱腔特点,可以进一步了解本土民间戏曲的音乐形态与特征。

采风实践有利于培养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模唱和记谱能力,以及对民间音乐汇集、整理的能力。学生通过观摩学习、与民间老艺人切磋交流,能够增强其专业认知能力,从而深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音乐感知力,实现课堂与课外的互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戏曲的认识,还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民族器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师范专业里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基础。高校音乐教师应找准定位、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民族器乐教师以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音乐素养为基础,以提高教学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全面的、新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达到师范生的标准。

猜你喜欢

练习曲器乐民族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我们的民族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多元民族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器乐演奏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