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要义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21-02-01范彬彬
范彬彬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三新”的核心要义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我国将正式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清晰认识新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要义给我国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指明了新方向,也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三新”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目标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加快推动文旅融合成为焦点。“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特色经济,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等。
(二)2021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要求
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三)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向
首先,坚定行业信心。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冲击严重,国家宏观层面在制定针对旅游业特殊的扶植政策,推动旅游领域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发展。
其次,持续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供给,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生态旅游等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重点,并以此构筑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
第四,科技创新赋能文旅振兴。智慧文旅、旅游+科技、旅游+互联网等发展助推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线上演播等将成为行业新宠。
二、“三新”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教育的新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
(二)释放高职旅游专业发展新信号
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旅游职业教育更应该加大课程思政力度,作为民间大使的旅游工作者,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其次,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四批“1+X”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中,涉及旅游大类相关专业的有12项。这意味着高职旅游应该在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中充分考虑“课证融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三、“三新”对旅游人才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旅游作为交叉学科、应用学科,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市场步伐,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目前,文旅市场注重融合发展、鼓励品牌创新、提升内涵品质、提倡智能化、信息化等,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旅游市场变化倒逼行业调整,对高职旅游人才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更新就业观念
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大众休闲时代。90后、00后悄然成为市场新的消费主体。主流消费主体的行为特点、需求特点已经引领了新的消费时尚。后疫情时期,定制游、预约游、云端游逐渐成为消费习惯,非遗经济、夜间经济、文创经济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周边游、乡村游、研学游、红色游、生态游逐渐成为文旅市场热门业态,而沉浸式深度文旅体验更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时代文旅从业人员,应该及时更新就业理念,不能固守在传统的导游、酒店、景区等相关职业行业,而应该主动培养跨界思维、圆融思维、双创思维,必须深刻认识“多业态融合发展、多场景多元覆盖、多流量共享共赢”的趋势,认真领会“旅游+”和“+旅游”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符合产业融合的大趋势要求,才能在旅游新业态中成长为专业人才。
(二)夯实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旅游的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等趋势,对于从业人员的文化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成为文旅工作者的硬核技能,也是衡量文旅岗位工作者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要求文旅工作者具备知识迭代能力。当今社会,知识付费的理念逐步被大家认可接受,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旅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就是让消费者为自己所付出的知识买单。互联网加速了信息迭代,也促进了知识的迭代升级,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这个海量信息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构建自身的旅游知识网络,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提高专业技能
在旅游圈内,多年来都流行一句话“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行业的飞速变迁和发展,早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定制旅游团的导游除了讲解能力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驾驶能力、摄影能力等等。OTA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线路策划能力、还要具备页面设计、图文处理,甚至产品美化、市场营销能力等。
互联网让信息获得途径变宽、成本降低,传统旅游行业靠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被逐渐取代。旅游者新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文旅岗位核心技能,除了文化基础外,最为突出的就是策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文处理能力、新媒体运作能力等。
(四)强化核心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很多职业即将被机器取代。而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才是未来不被替代的行业。旅游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对人的依赖。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永远不能被机器取代的。因此,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倾听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文旅工作提供的核心产品是对客服务较好的抗压能力也是文旅企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客人千人千面,突发情况随时需要处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及时舒缓局面解决问题,满足客人的多元个性需求。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探索
基于上述核心能力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亟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增设智慧旅游相关课程
为了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更好地适应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在课程中不断增加智慧旅游相关课程。目前,景区的数字化运营、OTA业务的不断拓展、依托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旅游推介和直播带货都是在市场需求中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壮大的。未来,随着智慧旅游不断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对数字化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从宏观层面的旅游策划、营销到产品设计、项目孵化,到微观层面的旅游消费、服务、突发事件处理等等都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才能更科学更可行。
因此,课程体系中必须逐步加入旅游新媒体管理、智慧旅游概论、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实践、旅游网站页面设计等等课程,构建智慧旅游思维闭环,形成“旅前专注新业态创新服务思维、旅中依托数据平台助力服务质量、旅后数据整合分析促进服务改进”,以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数字化素养、数字化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
要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因此,要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案例,并逐步向其他旅游专业课程逐渐辐射,最终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在专业课程中,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依法治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工匠精神等因素不断融入,助力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三)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立足学院实际,在目前涉及旅游大类相关专业12项“1+X”执业证书中,遴选出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前厅运营管理、餐饮服务管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及相关教程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将研学旅行实操培训、前厅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充实到专业在课程体系之中。
(四)夯实旅游文化基础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让旅游走得远、旅游让文化看得见,对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两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新时期文旅工作者文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将在原有中国传统文化、全国导游基础、地方导游基础等文化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非遗”文化课程,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