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2021-02-01陈玉娥郑祥专
陈玉娥,郑祥专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在教育领域中,学习成绩并非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指标,而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从目前来看,在实际对其展开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展开详细分析。
1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总数中,来自农村并且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群体总数在整体中的占比在15-30%左右,部分地区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占比甚至会在50%以上。在高校中,农村贫困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来自学校的关注以及帮助,相对于城市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来说,其不仅仅会受到来自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1.1 自卑心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笔者采用访谈法对某高校的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村贫困学生都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嫌弃自己,不敢同人交往”以及“别人不会支持我,所以不会主动竞选班级干部”等想法,这表明自卑心理广泛存在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当中,他们往往会受到自己出身背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敞开心扉表现自己并同其他人交往。通常情况下,其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会导致难以对自身的优势产生更加充分的认识,这样一来便会使其自我提升以及锻炼受限。农村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来自家庭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对于其自信心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无法更加从容地展现出其自己的价值和人格魅力。除此以外,一般农村贫困大学生在经过多年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考上大学之后,在家乡都会得一片赞美,其学习成绩更是家长的骄傲,但在进入大学之后,其周围的同学往往学习成绩和水平都差不多,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大学生本人在个人才能、坚实以及谈吐等方面都比较出众,这便导致农村大学生以往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难以持续为其带来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会产生自卑心理。
1.2 敏感心理
除了自卑心理以外,农村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其所面对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其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无论是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都与城市大学生不一样,而当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中近距离接触之后更是越发凸显了这一问题。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室来访的学生中,40%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其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过于敏感的特点,时常会过分关注来自同学以及教师的眼光和评价,并且当舍友以及同学向其释放善意的时候也会产生误解。通常情况下来说,其自身的敏感点便在于“农村贫困生”的身份,所以经常不愿意同自己不熟悉的人展开深入的交流,生怕自己发言不慎让别人看不起,还有一些农村贫困生一听到“穷酸”、“农村”等词汇便会带入到自己身上,觉得别人是在议论自己的出身。笔者在该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这样一起案例,该案例为宿舍纠纷,具体是在某宿舍中有一位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其所受教育的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学生存在不同,而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这种差异性逐渐演变成为矛盾,而该贫困大学生本身由于过于敏感,所以经常过于在乎别人对其的评价和看法。此外,该名农村贫困学生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要申请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而感到自卑,但同宿舍的其他来自城市的学生则经常大手大脚地花钱,而且其性格比较豪放经常会忽略贫困学生的感受,在这种敏感心理持续加剧的过程中终于爆发了矛盾[1]。
1.3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也是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受到农村学校受到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落后,农村贫困学生除了课本以外,在日常能够接触到的图书资料相对有限,所以绝大部分的农村贫困学生都会将经济放在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其存在着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在正式进入大学之后,其难免会意识到自己同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尽管在努力和刻苦的程度方面,城市学生要比农村学生落后。但其胜在有着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有着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还凭借着自身出众的能力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成为了学校中的风云人物,而农村贫困学生尽管刻苦用功、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但其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却始终存在欠缺。从目前来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人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创新统筹以及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而这种需求的转变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焦虑,对于其身心健康均存在危害。
2 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及案例分析
2.1 策略
2.1.1 健全和完善心理辅导方案
若想切实展现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有效缓解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进行健全和完善。
首先,教师应当对贫困大学生本身所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深入了解,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的相关理论来看,优秀的心理品质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对个体的成长情况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在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生感恩、合作、勇气以及智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并从上述几方面内容着手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教师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具体的条件和局限性,针对性地对其团队精神、情绪调节能力、诚信品质以及自信心等进行培养,这样一来便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使其形成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
其次,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展开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应当注重满足其心灵层面的需求。相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农村贫困大学生有着更多的释放压力以及个人价值和尊严方面的需求,所以教师需要立足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灵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心灵辅导方案的设计工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压力应对以及透视等类型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的开展能够使农村贫困学生更加无顾忌的环节和释放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心理负担。为了能够使农村贫困学生在交际需求方面得到有效满足,教师可以采取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构建起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提升对于团队合作活动设计的科学性,鼓励农村贫困学生更加自由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展开深层次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能够同农村贫困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爱的需求相适应,还能够实现对其团结合作、真诚善良的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制定农村贫困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工作,对于群体来说,其本身便是由多个个体所构成的,将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个体成长造成影响,在不断挖掘和激发农村贫困学生群体潜在动力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对于个体的激励以及正向诱导的作用。一般来说农村贫困学生在除此加入到集体当中的时候经常会面临着缺乏团体凝聚力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当注重营造其团队的气氛,以便于充分调动起成员对于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构建起一个更加融洽和友爱的团体,切实展现出团体对于个人的推动作用,以便于达到良好的激励和感染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效果[2]。
除此以外,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农村贫困大学生所具有的成就动机,切实展现出其主观能动性,从归因理论的角度着手进行分析,对于成就动机高的人来说,其主要是将成就看作是稳定性因素,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会充满希望,并愿意朝着目标进行不懈努力,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有着充足的信心对其进行解决和克服。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以“成长烦恼”以及“感恩贫穷”为主题的活动,为农村贫困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正视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困扰,并对贫困秉持更加正确的态度,进而切实展现出其自我效能,用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来解决横亘于其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在实际展开活动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及游戏等多种形式,并充分展现出团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整体性,同时还应当突出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立足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促使其能够在不断观察以及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形成感悟[3]。
2.1.2 创新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1)组织合作活动
除了要健全完善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外,教师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展开创新工作。通常情况下来说,农村贫困学生本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落后与城市工薪阶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这多半是由于学生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存在明显不足,所以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便会产生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态,长此以往便导致其失去了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度已于合作性较强的团体活动的设计,例如“两人三足”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得个体间的接触得到大幅增加,并将学生之间的界限消除,拉近各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当学会从不同处层面着手,对贫困大学生基于更加正确的引导,促使其对不同的认知进行深入理解,并学会如何换位思考,并在对认知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对自己产生更加丰富的认知,最终实现其自信心的提升。
(2)组织学习活动
教师在组织合作活动的过程中还应当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使二者能够达到互相配合的效果。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一般来说其个体能力的发展会受到诸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其发展程度相对于普通学生要比较低。教师可以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采用职业探索、案例分析以及故事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对多种知识以及能力进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进行放松练习,以帮助学生逐渐舒缓其焦虑的心理,教师还可以像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通过介绍时间管理方法培养其在多任务处理方面的能力,并采用墓志铭以及自画像等形式,促使学生对自身及优势产生更加明确的了解,进而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科学认识[4]。
(3)组织体验活动
绝大部分的农村贫困大学生都有着不善表达、内心敏感以及内向等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当组织进行体验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心情,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能够逐渐卸下心防、敞开心扉同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交流,更加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除此以外,农村贫困学生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以便于对其中的问题产生新的解读,进而更好地发现以及接纳自己,逐渐减少自卑、焦虑以及敏感等心理,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最终实现其个体自信心的优化提升。这种体验活动的开展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加有勇气进行交流,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便能够提升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小姑。
2.2 案例分析
2.2.1 研究对象
笔者主要将某高校中的15名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在新生入学之前所进行的普查中均体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与这些学生之间展开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其多为受到家庭贫困影响所形成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以及敏感心理,笔者从众多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中选出了十五名自愿参与团体辅导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案
在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大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向团员介绍团体的性质和目标,并调动起团员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以有效缓解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形成更加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接下来便要为团体制定规范,以发挥出其对于团体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则是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特点产生明确掌握,与此同时还要正确指引成员学会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从别人的信息中认识自己。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更加顺利地接纳自己,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优势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实现自信心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便是引导学生对贫困的看法进行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分享中学会换位思考,并更好地接纳当前的处境。
2.2.3 结果反馈
笔者在完成团体辅导工作之后,针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展开了一对一的访谈工作,旨在对团体辅导的实际效果进行明确,总共包括十五名农村贫困大学生。当笔者问到“你在团体辅导之后,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体会到不同之处?是否能够感受到自身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有五名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还有九名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升,但在效果上并不是非常显著,还有一名学生认为没有变化。除此以外,笔者还采用了撰写短文以及集体分享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这次团体辅导的实际感受,从结果来看,参与到团体辅导中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并十分肯定团队的氛围,强调自己在团队中收获了温暖和关注,并认为其对于自身其它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笔者还侧面从学生辅导员处对学生的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了解,发现其中大多数的学生在宿舍以及同学关系方面得到了积极正面的转变,开始尝试主动同其他人之间交往,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自信心[5]。
结论:综上所述,优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校园中整体生态的平衡以及学生个体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并掌握其中的各项技巧,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