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1-02-01罗昌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李 倩,罗昌智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加快农村、农民、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决胜小康社会的根本和重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为我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能够通过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的深入融合,提高乡村振兴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而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嵌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可以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使乡村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成为系统的整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持续的助力。

1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发展目标的战略决策。能够通过解决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解决质量和效率。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要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向农村产业兴旺的转变;在生态建设上要实现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在文化建设上应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不断地挖掘“隐藏的”“优秀的”“古老的”乡村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质量和效率[1]。因此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宏观角度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实效性。

首先,推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促进乡村多元经济相互发展与相互融合的保障,可以使乡村产业呈现出多样性、包容性的基本特征和特点。然而在产业兴旺目标得以实现和达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多种要素渗透到产业中,以此提升乡村产业的兴旺程度、发展程度及繁荣程度,为我国乡村经济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而较为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是我国乡村产业得以兴旺发展的重要元素,能够通过乡村生活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反作用在农业产业的建设中,形成品牌化的发展格局,提高产业融合与发展的质量。其次,服务生态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为导向,将拥有现代意味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结合起来的过程,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与文化氛围,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风景的驻足,切实地顺应了生态与人的和谐共存要求,为我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维护、保护的根基,使生态环境建设获得了全新的支撑和抓手。最后是乡村治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与目标。要想切实实现每户每人都能享受“治理有效”所带来的实惠,亟需将“法治”“德治”“自治”,充分地融合起来,利用全新的文化内涵,深化村民对乡村治理的认识,从而形成全新的乡村治理理念、规范及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整体质量[2]。总体来讲乡村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要想切实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需要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一是乡村文化创意。在我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乡村建设的基本诉求。需要在乡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层面上,增加乡村产业或企业的文化内涵,使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产业兴旺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3]。文化创意是我国乡村文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保障,是我国各地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兴旺相互结合、相互链接的基本举措。但要想借助文化创意为乡村产业增加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实现文化创意向旅游转型的发展。其中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链是通过挖掘和培育切合社会大众口味的文化,使乡村文化更具市场特性和价值。而农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与发展,则是在文化资源与农业资源的融合发展中,形成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文化发展形态。譬如农业庄园、休闲农村、田园综合体等。通过推进文化创意向乡村旅游的转移,可以为各类乡村产业获得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文化供给。乡村文化能够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的保障。然而要想切实实现乡村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功能,需要通过培育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在文化认同感培育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培育乡民文化归属感与地域认同感的方式,使乡村居民更积极地、更自主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提升乡村居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乡村居民在文化宣传、文化教育及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乡村悠久的民俗文化。而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内容。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挖掘不同居民在文化“时长”“内容”及“形式”上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使乡村文化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特征和特点。在实际的文化服务中,政府部门可通过构建文化活动、文化空间等方式,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夯实文化供给的成果。

第三是乡村生态文化。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关键,是深化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关系的必然保障。是以保护生态、顺应生态、尊重生态为原则的文化建设机制。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以绿色经济发展、传统道德规范及现代法治约束为抓手,从伦理约束和生态治理等角度,提高乡村居民、乡村产业的生态观、发展观,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3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3.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供给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但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化部门的职能发挥不足。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及文献资料,能够发现我国地方文化部门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乡村文化供给的重视程度,但在层层落实中,文化部门的功能和作用却被各类因素弱化或影响,导致乡村文化供给的实效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切实地提升。而在基层组织层面,传统轻文化、重经济的理念致使乡村居民的需求与文化建设被忽视,难以提高各级单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公共服务层面,健身广场、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载体,依旧存在管理缺失、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真正地满足农民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乡民对乡土情怀与乡村文化认同感[4]。

3.2 乡村文化发展活力薄弱

乡村文化发展活力是乡村文化创意、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前提和基础。但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我国乡村社会不断形成无法逆转的人口流动趋势。尤其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青壮年的流失,使农村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出现明显的失衡问题。而在我国长期推行和实施城乡二元制的背景下,乡村内部所累积的资源出现明显的不充足问题,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巨大的影响。从乡村文化的建设要素出发,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到乡村基层干部的筛选与选拔成效,使乡村两委班子出现能力弱化、观念老化、知识老化、年龄老化等问题,已经难以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事业推进提供必要的力量和保障。

3.3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在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推进,并获得了鲜明的发展成果。然而在文化创意、文化发展上依旧存在集约化程度低、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单一化等问题。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综合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譬如传统礼俗、乡村建筑及农副产品都难以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是传统理念。培育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乡村文化服务乡村产业的根本和保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小农经济的制约,导致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动力,进而使乡村文化发展的活力较为薄弱[5]。第二是乡村文化特色难以被充分地凸显,无法帮助文化产业提高市场影响力,进而使文化产业升级难度大幅提升。此外由于农村生产力及附加价值相对较低,无法对外来资金形成有效地吸引。致使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较低、资金流动较慢,产业发展依旧以自给自足为主。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结合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确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提供支持和帮助,可以使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富针对性。然而在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优化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成效,提供基础和保障,使乡村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4.1 主导、引领形成“合力”

首先加强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基层组织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管家”与“把舵人”,是充分发挥我国基层力量的关键和基础。要想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指引作用,提高集体经济建设质量,发挥乡村治理成果,就需要强化基层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将思想文化交融与交流。融入到群众中、党员中,切实提高各级政府部门、人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使乡村文化的建设政策切实地落实到实处,使基层组织在开展文化教育活中,真正地提高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质量。而在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还需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使党员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并带动乡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其次是加强政府的主导功能。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效率。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构建出个人、社会、国家相融合的投入机制和体系,使城市资金更快地流入到农村。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资金管理质量,对文化建设资金的应用状况进行“及时跟踪”与“实时监控”[6]。二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文化广场、村史馆、图书馆等方式,形成农村思想文化交流中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而通过构建文化需求评估与调研机制,能够更好地探究出公共文化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文化设施的维护与更新的效率。

4.2 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活力

首先,激发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我国政府部门要想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应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村就业结构,革新农业发展模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到家乡,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次,发挥乡贤的文化建设价值。乡贤来源广泛,不仅是精明能干、视野开阔的精英,又是乡民所熟知的同乡。可以在乡村建设与治理中发挥出鲜明的引领作用,可以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帮助村民更好地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乡村干部的后备力量,使乡村文化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地提升。最后,动员大学生涌入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即鼓励大学生回到家乡进行就业、创业活动,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在政策引导与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通过完善福利政策、薪资待遇及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4.3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凸显“文化创新”的价值。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和抓手,是推动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传承和保护好传统的民俗节日、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民间艺术,着重发展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使乡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力量。然而要想破除传统观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落实“移风易俗”理念、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挖掘“传统文化”价值,通过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方式,提高文化创新的成效。其次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各级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引导其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通过利用当地的历史建筑、传统礼俗、农副产品,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质量。使其在资源挖掘与利用的过程中,获得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而在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层面上,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政策制定为抓手,提高产业资金的流通速度,使更多的社会企业,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结语

乡村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针对乡村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及机制下,探究出全新的建设路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赋予乡村振兴全新的文化内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