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史伶官传序》综论

2021-01-31吴宝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欧阳修文章

吴宝玲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宋文中的经典,是欧阳修散文中的杰作。洪本健对南宋以来欧阳修散文的刊选情况做了梳理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入选次数最多的篇目[1]。自文章问世以来,赏析点评者众多。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散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文本细读、粗浅的思想内容分析与简要的艺术特点概述上。季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标明该作体现了欧阳修文以载道的思想,并逐字逐句进行解释,分析段落大意,但只是从思想内容入手[2]。吴小如《读<五代史伶官传序>》对一唱三叹、纡徐含蓄的艺术特点的形成和情理交融、触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但单单针对艺术风格剖释[3]。其他大部分的论述都是针对欧阳修散文研究引发出来的连带性研究。对《五代史伶官传序》单篇文本进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从思想、艺术两个层面联系欧阳修创作的时代背景、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以及欧阳修所受的影响等方面,对此经典之作做全方位的解读,以弥补其他论者探究的不足。

一、畅谈盛衰之理,针砭时弊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核心重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2086。开头直接道出文章论述的关键,结合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史实展开论述,目的在于说明统治者作为对于国家兴盛衰亡的影响。该文的主旨表明了欧公对于“道”的认识。在韩愈探讨道之后,庆历前后又兴起关于“道”的讨论高潮,在看法和观点上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在欧阳修看来,天道不断变幻,没有定数,只有人事是有改进的空间的,必须结合人事来探讨天道,这样才有可信之处。而且,纵观历史兴衰起伏,朝代更迭,盛衰之理虽然说是天命所定,但却大多为人的行为所限。欧阳修期待通过该文警醒君王,让其懂得逸豫亡身的教训,望其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政爱民的优秀作风,不要成为又一个李存勖,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他衷心期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国家可统一安定,但也无比担忧北宋也会像后唐一样衰落、糜烂、覆灭。在看到唐庄宗浴血拼杀、历尽艰辛换来国家繁华安定,但最终却因穷奢极欲而身死国灭,他由衷叹息。欧阳修身为宋朝的士大夫,始终致力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借古喻今,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北宋王朝的千秋万代作积极的建议提供。

当时北宋正面临内忧外患,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国家积贫积弱,西夏不时入侵,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朋党相争,不同利益集团的官员互相压轧、戕害,统治阶级荒淫腐败,情况严峻万分。欧阳修想推行新政,改革弊端,重塑国家生命力,但却惨遭失败,忧心不已。此时宋仁宗以卢多逊所修《五代史》失实,命令欧阳修进行删减和重述。欧阳修转而将满腔爱国救国热血倾注于此,只待皇上可以看到这句句热忱之意,引以为戒。因为是谏君之言,不敢过于直白露骨,其将戒饬警告修饰得宛转曲折。字句喻褒贬,在阐述庄宗复仇成功之时,赞扬之意溢于言表;在书写庄宗亡朝之际,嘲讽之情明晰可感。褒贬色彩之浓厚,只求统治者能积极借鉴李存勖成功的经验,吸取其惨败的教训。

倪思《经鉏堂杂志》卷四云:“司马迁传滑稽,欧阳公传伶官,皆有深意,政以直言谏救未必能行,而滑稽、伶官,或能回人,此滑稽、伶官之言所以不可废也。”[5]《五代史伶官传序》与《滑稽列传》有异曲同工之妙,字句之间皆用意深远,意在言外。在《滑稽列传》中,滑稽们常用的劝诫君主的方法之一是以隐喻显,即隐去本意,借用其他说法来暗示讽喻的语言形式。例如,淳于髡针对齐威王无心政事、终日寻欢作乐的情况,用三年不飞又不鸣之大鸟的隐语,令他悟出“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道理[6],从此振作奋发,整饬吏治,肃正朝纲,使得齐国声威大振,威行数百年。再有,齐威王想请赵国提供支援,但只愿拿出“金百斤,车马十驷”的礼品,淳于髡以路边祭拜者用来祭祀田神的贡品过分少但所祈望的事物却极其多的寓言令君主醒悟等。列传中人在进谏统治者时,大多都采用借喻的方式,举相同意思的另一个不相关的事例,让王上自己领会其深意,用微言婉语完成讽谏。欧阳修在创作该文时显然也是采用了跟《滑稽列传》之滑稽劝诫君上的类似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思想阐发与欧阳修的圣贤心态有关[7]187。欧阳修对《五代史》十分重视,言说此为乱世之书。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因为处于混乱不安定的时代想确立相关的治世之法,而他撰《本纪》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文意标明治世之法进行讽谏,从而纠正君主不当的行为。在《伶官传序》中明显可见,言语措辞、用字遣句之间寓含褒贬,希望能整饬道德,为君主所重视。欧阳修志在仿鉴孔圣,匡正时弊,警示君主。欧阳修曾于《王彦章画像记》自抒胸怀:“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4]2336直言创作《五代史》本就有仿效圣贤之意,旨在批判恶行、光复正道。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序》中肯定欧阳修所作之文对于治道、学术是颇有裨益的[8]。欧阳修撰写五代史记,贬低斥责势利之行,尊重推崇气节,想匡正五代以来的社会的问题弊端,使人心重返淳朴端正,肃清不良风气。欧阳修本人的创作正是受到庆历学术的影响,以经世致用为风尚,认为君子之文应该同圣贤经典一般,着眼于世道的治乱兴衰,寻求济世之法;竭力探索文章中可为现实所借鉴的现世意义,使得书写出来的文辞成为有用的讽谏资源。梁启超对其自觉追随圣人步伐、学拟圣贤之文的行为大为赞赏,“他在隋、唐、五代空气沉闷以后,能够有自觉心,能够自成一家之言,不惟想做司马迁,而且要做孔子,这种精神是很可嘉尚的。”[9]

在散文主张方面,欧阳修和韩愈都强调文道并重,认为撰文应当既修其辞又明其道,在书写文章弘扬“道”的同时,也强调文辞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评价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10]。欧阳修对“道”的论述继承了韩愈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自己更进一步的思考和阐发。从《伶官传序》中明显可以窥见,欧阳修弘扬的“道”除了也像韩愈一样肯定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之外,还强调联系现实,能产生具体的效用,伤时忧民之色彩更加浓厚。欧阳修当之无愧是以文章道德闻名著称的一世学者宗师,时刻以天下兴亡、百姓安乐为己任。

二、议论感慨成调,曲折行文

欧阳修史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以议论感慨成文,唱叹之调颇多。这点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一开头,就有“呜呼”二字横空出世,使人警醒。宋人李淦言:“欧阳永叔《五代史》赞首必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亦是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11]1174自是世事变化沧桑可叹,但也可见“呜呼”是欧公大发慨叹的专用发语词。日本学者东英寿也说,“《五代史记》的论赞‘发论必以呜呼’,其之所以多用拟声语(感叹词)‘呜呼’为发语词,是因为欧阳修试图借此来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12]《伶官传序》中的“呜呼”二字明显是欧阳修在表达对于五代沉浮兴衰的唏嘘,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北宋时局的深深担忧以及对当时现实状况的愤懑不满。

吕留良《唐宋八家古文精选·欧阳文》直言该文是模仿借鉴了司马迁的《项羽本纪》[4]2089。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前面部分写其壮勇之姿,令人神飞。后半部分描绘项羽悲凉的命运,四面楚歌,痛别虞姬,至死不肯过江东,自刎而亡,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是这样,短短两节文字中充满了欧阳修对于庄宗人生命运的慨叹。起先的庄宗是如何奋起拼搏,面对当前强敌、国难未已,他毫不惧怕,发愤努力,终于报仇雪恨,平定中原。文中书写得如此淋漓尽致,让人感到畅快不已。但是他很快就沉迷于酒色,宠爱伶人,荒废朝政,不足三年,为伶人所杀,实为可惜。议论中有感慨,感慨中有议论,字字真切,句句感人,欧阳修的拳拳爱国之意、寸寸忧君之心动人之深,古今中外难出其右。

欧阳修还巧妙地在史记叙事体的基础上融入了春秋笔法,在记事行文中寓含褒贬之意。在言说庄宗兴盛之时,用的是语句是“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天下豪杰都无法与其匹敌,何其勇猛。庄宗倒台之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多么可笑,不过是少数人的虚张声势,却惹得士卒惊惶不堪,君臣慌乱不已,庞大军队分崩离散,可见戒备松散、士气涣散,可知君臣整日沉迷于酒色安逸,无心国事,无心防备,无心护国。在言说庄宗临终之际,欧阳修的表述是“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曾纵横沙场、杀敌无数的骁勇之士、一国之君,竟然被一群整日吟词唱调的柔弱伶人轻易困住,守不住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也护不住自己的生命,讽刺之感顿生。这种古文文法使得文本叙述更加精彩,感情色彩更为浓烈。

感叹句和反问句的多处运用是欧文的一大特点。例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问的句式使得欧阳修对庄宗得到天下何其艰难但丢弃江山却如此之易的感慨无限之情更加强烈动人,也令其得出的成败皆由人事的结论更为深入人心。再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该句表达了祸患就是点滴的小事逐渐累积而导致的,智勇双全之人多因自己过分沉溺的事物而最终惨败的无奈。感叹句的形式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注入更多的感伤、惋惜的感情因素,愈发凸显无奈之感。在书写史实的时候,插入这些既含蓄又有较大的概括力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不仅让人感觉到作者满含情感的喟叹,更给读者以广阔的联想和启发。

该文采用纡徐曲折的行文方式,有助于充分表达蕴育其中的深厚情感,所谓其语越缓,其意越切。这是欧阳修受到传统重人情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文理论的共同影响[7]210。林纾认为“多情”是“六一风神”的突出特点之一。他在《春觉斋论文》中言道,“世之论文者恒以风神推六一,殆即服其情韵之美”[13],颇有见地。纡徐含蓄、饱含深情,这是欧阳修六一风神呈现出来的特点。诚如茅坤《题范光甫所刻举业引》中所说:“其所沿情而鼓调布词也,益畅‘风神’。”[14]“六一风神”的本质是情感的充分流露,透过文字的明显展现。在叙事的过程中显露自己的充沛情感,并让人为之动容,情感与叙述水乳交融,难解难分,这是“六一风神”的精华所在。

欧阳修的“六一风神”学习借鉴了司马迁的散文书写笔法。而司马迁创作笔法则是学习了“六经”。李淦《文章精义》中便言“《史记》者,《春秋》之变”[15]59,唐子西也曾曰,“六经以后,便有司马迁”[11]391。司马迁模仿六经的叙事风格,糅合进传统经学阐释的写法。欧公的“六一风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加工,摹史迁之神,并注入诗歌神理之韵、以诗为文之妙,别创风神之美[7]326-329。就当代学者而言,对于欧阳修之文情感充沛的称颂也不绝如缕。如郭预衡先生说,自从司马迁之后,史传之作,像欧阳修这样抒发感慨的不为多见[16]。欧阳修临文感兴,不仅在于每发议论必用“呜呼”二字,他的情感还充溢在字里行间。胡念贻先生在《欧阳修和他的散文》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在内容方面比较平实,多是阐述一些普通的道理和描写普通生活,看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由于它经过了作者感情的浸润,用一种委婉曲折的笔调写了出来,却是那么动人,那样耐人咀嚼,令人回味不尽。”[17]《五代史伶官传序》正是体现欧阳修“六一风神”的典型之作,感情郁勃、行文曲折正是成就其成为古文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逻辑论证严密,剪裁有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盛衰之理”为核心出发点,先叙事后议论,一正一反,一扬一抑,曲折往复,层层推进,大开大合,令文章情感淋漓而气势磅礴。先说明史实,梁、燕王、契丹三者皆背晋以归梁,晋王赐予庄宗三矢,命其不要忘记父亲的遗志。庄宗浴血拼杀,终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灭了仇人,安定天下。猛然一转,“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可惜曾经英勇的庄宗仓皇东出,未见贼人,军队已土崩瓦解,自己辛苦建立的王朝根本不堪一击。最后进行总结,呼应开头,得出盛衰之理。全篇迂回而入、层层转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又有助于文章波澜的形成。

古今对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议论行篇从来都是赞不绝口。唐文治在《格律警严法》充分肯定其叙事论说的精湛技法。他谈到,该文用“盛”“衰”二字作为主线。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一段讲兴盛之时,一段述衰败之际,结尾用“方其盛也”“及其衰也”做文意的总结,封锁全篇[11]8237。如此作文,不仅不让人觉得死板呆滞,反而令人愈加钦慕欧阳修风神绝妙,文中一唱三叹,皆出天籁,仅随意点缀,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文章灵动不已。林云铭在《古文析义》论及,该篇以“盛”“衰”二字作文章内容的主要线索,步步发出感慨,最终溯本追源,将盛衰之理归结为人事[18]。唐庄宗本来是英明之主,但被身份低微的数十伶人所囚困,就无法逃脱,就这样被害,是因为他始终都认为伶人不足为虑。平时宠溺之情不能控制,等到灾祸真的到来了,毕生的智慧谋略、英勇无敌都无用武之地了。引人深思,一代枭雄唐庄宗失败原因竟是如此,让人不禁感慨无限。

细作分析,该文备受赞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论证严密,而论证严密得益于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论点是在唐庄宗一生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上提出来的,结尾又以庄宗的经历进行抽象的演绎,进行总结,呼应开头。首尾皆论,中间夹叙夹议。史论结合,使文章显得充实又有深度。在文中突显尖锐的对立,欧阳修将同一人物的不同时间段的状况进行对比,把庄宗盛时立志进取和衰时失志丧国的具体事例分别陈列出来,以此强化对庄宗的批评讽刺,不仅使得文章的客观性更强,而且气脉连贯,层次分明,起伏不断,尽显结构之美。古今对此处对比手法运用进行赏论之人不在少数,一语道破其巧妙之处的当论清代王元启。他认为欧公前后两次用“盛”“衰”做感叹,还不至于让读者厌烦其繁复啰嗦的原因在于,“前段‘盛’‘衰’字于句尾倒煞,后段却于句首提唱”,文章的局势有前逆后顺的不同。况且前面用笔盛处为实,衰笔为虚,后段文势又逆转,盛处为虚,衰笔为实,“前段先耦后奇,后段却又先奇后耦”,如此变换,出人意料[11]813。

内容剪裁有法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另外一大亮点,抓住关键事件和经典语句,寥寥几笔就生动勾描出庄宗由盛到衰的人生历程。既起到了交代历史起始、为文章提供必要论据的作用,还不至于臃肿累赘。毕竟李存勖一生历经的事情众多且杂乱,牵涉范围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件件列出。而且基本的情况——如何从奋发有为沦落成骄奢淫逸、伶人又是如何逐步掌权使其国破身亡等内容在《五代史伶官传》中已经有详细的载录了,没有重复的必要。该文作为史传前的一篇短序,主要目的是用史料论证观点,引古鉴今,对于史料运用要求就在于既要有包含古今的概括,又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启发。正如欧阳修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所言:“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19]

自宋以来,文人学者反复言及欧阳修文章的裁剪有法,并充分肯定欧文在该方面对于《史记》的学习继承。茅坤认为“宋诸贤叙事,当以欧阳公为最”[11]1785。欧阳修的笔调师出司马迁的《史记》,结构安排、素材剪裁皆有一定的法度。艾南英云:“观其剪裁详略,用意深远,得《史》《汉》之风神。”[20]不管是内容的详略,还是材料的裁剪,都意味深长。司马迁在行文之际取舍史料注重详略得当,为了免去重复之累,《史记》采取了互见法。如章学诚云:“史既成家,文存互见。有如《管晏列传》,而勋详于《齐世家》;张耳分题,而事总于《陈余传》,非惟命意有殊,抑亦详略之体所皆然也。”[21]史记立表,与纪传相出入。《史记》赞论内容与传文亦不重合。刘知几《史通》里点明了该做法的目的,其一在于省略,避免重复啰嗦[22]60;其二是为了能让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有利于作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22]122-123。《伶官传序》的选材也是巧妙地避免重复,并有力地论证了核心观点,且能公允正确地抒发作者对隶属同一阶级统治者的感情和见解,真不愧是得史传之真传,非永叔不能有此姿态。

在选材的时候,为了将深情融入说理的内容,欧阳修的做法是选择形象性较强的素材。毕竟素材越形象,对于读者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冲击就会越发直接、强烈,也越利于观点明晰地表达。诸如,欧阳修将北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里晋王临终前把三支箭作为誓物托付给庄宗,令其不忘父亲遗志的民间传说书写入文,并将原文进行删减修改,增添进晋王临终之际无法手刃仇人的咬牙切齿之恨、望儿子一定要报仇雪恨的嘱咐切切之意,这使得文章更为生动。但因为欧阳修是直接引未经考证的逸史入文,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但这样的争议并不影响素材运用给文章内容增添的精彩。姚范在查阅相关典籍后,对于晋王李克用临卒之时是否有以三矢授予李存勖并临终托事的历史事实表示怀疑。他提出应该是欧阳修从别处的史书中找到凭证,只是没有记载其出处,“虚寄之于论以致慨”也是可以的[23]。虽然该例子在历史上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其在该文中的运用确实为内容增加了魅力,令文本本身更为耐人寻味。林云铭奇怪在《伶官传》中为何没有“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之语”等语句,而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书写。他疑惑该细节是否为“当日至万胜镇登高而叹所传逸事耶”[18]。可如此富有画面感的细节在《伶官传序》中的呈现,让读者更能感觉到庄宗在落败之时的悲切、愤懑、懊悔等情绪交杂在一起的纠结之感,更加突显欧阳修作文能力之高超。而且,文中叙述的一些传说毕竟没有载入正经的史书文献,可靠性还是值得怀疑,直接写入《伶官传》的正文,并不合适。但是这些野史又实在是流传广泛,备受喜爱,且对于庄宗的性格呈现、人物塑造和文章观点的诉述具有很大的作用,直接删去太过于可惜,将其写在序文,完美地践行了无征不信、有闻必录的史传撰写准则。

四、文章字句经营,尽显欧风

整篇文章文从字顺,明白晓畅,叙事清晰。苏洵曾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赞誉欧文“条达疏畅,无从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24]。该论断道出了欧文平易自然的特点,也是对《五代史伶官传序》很好的点评。韩琦在《故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欧阳公墓志铭》中也称颂欧文该优点,“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骛,众莫能及”[25]。

欧阳修追求作文简约正是因为深受复古宗经学术思想的影响[7]228。欧阳修在《送黎生下第还蜀》中直言:“圣言简且直,慎勿迁其求。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26]在《试笔·六经简要说》中也谈到精妙的言论不因为字数多显得珍贵,六经皆简要就是最好的例子[27]。欧阳修认为文章应该学习经典简约的风格,并做到明白晓畅,这样才有可能像经典一样历久弥新。毕竟中国古代散文,向来把“实用求审美”当成最高的审美标准。如此来说,文章必须简洁平易才能让人明晰其中想要宣扬之道,这样受惠的人数才会更多。在此基础上,欧阳修提出简而有法的创作主张。何为“简而有法”?程千帆先生对此有精到的解释:“简是指对题材的取舍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度的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褒贬。”[28]结合之前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文本内容分析,该文是对“简而有法”很好的践行,将简明扼要与思想深邃和谐统一起来。

林纾《答徐敏书》言:“韩之学孟,无一似孟;欧之学韩,无一似韩,即会其神而离其迹。”[29]欧阳修的文法学习了韩愈,但在风格上却别树一帜。韩愈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这就使得他的文章呈现出一定的奇险诡谲。欧阳修不认同韩愈之文尚奇好险的作法,倡导取其自然,脱离了其奇崛的影响。欧阳修能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自成一家,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文章从韩愈之文而来,却有自己的特色,并非单纯的复制模仿。

虽然《五代史伶官传序》语言浅显平易,却又绝非完全排斥骈文。俪偶之文夹杂在散言之间,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中“天命”与“人事”对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忧劳”与“逸豫”相对,“兴国”与“亡身”对称,“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中的“盛”和“衰”对称等。行文内部语言运用的对称,使得文章联系紧密,相互呼应,骈散兼行,语句婉转畅达,灵活自由。排偶句式的使用还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相同或者相似结构的连续运用,呈现出散句无法企及的强大气场;相似内容的对举,意思相互补充,越发使得观点鲜明突出、思想锐利深刻。采用骈偶句法,是对韩愈以诗、辞赋、骈文等为文之法的仿效践行。如此作文,令文章张弛有度,节奏松紧适宜,读起来铿锵有力,看起来行文整齐,集中概括了表达的内容。

《五代史伶官传序》还运用了较多的虚词。例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而”字的应用,使得语句顿生转折感,突生夭矫变化之态。句末多了“欤”字,使得文章愈生情韵未断、余音袅袅之感。再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一句中,“夫”“于”“而”“也”等多个虚词,使得文章多了从容不迫的意态,扩充延长了感染力,缓慢了节奏,柔和了风格。虚词令行文的语气更加和缓顺畅,也使文章越发委婉舒缓而语意完备。

重视虚词的使用正是因为受到了圣人经典的陶染。虚字的运用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很频繁了,当时,虚字的系统已经趋于详细完备。文本内容增加了虚词,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增添进喜怒哀乐,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左传》因为多了虚字,文本的措辞与作者的神采相互呼应,更显情韵并美。到了战国时期,虚字的应用更为广泛。显而易见,虚词的存在为经典增添了更多的魅力与风采。作为全面向圣贤经典学习的欧阳修,自然也十分注重对于经典中虚词用法的学习和模仿。这也正是宗经的庆历学术主张对欧阳修散文创作产生细致而具体影响的很好的表现。

五、结语

《五代史伶官传序》之所以成为宋代散文中的典范,得益于该文内容的精妙,将感性与理性、热情与冷静、气势与克制很好地统一起来。同时也与欧阳修人品、社会地位等有密切的关系。欧阳修博学多才,识解通达,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历史、金石等方面也颇为精通;爱惜人才,照顾后辈,有极高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杰出文坛领袖。王安石对欧阳修钦佩至极,大赞其器质深厚、智识高远,苏辙也深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称赏其议论宏辩,容貌秀伟,认为欧公振臂一呼,天下文士必定归其麾下。

对《五代史伶官传序》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不是对其进行破碎的肢解,也无意破坏整体的美感,目的在于细致剖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生动诠释经典的动人之态,让蒙尘明珠再焕异彩。经典之作,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盛行于世,代表着认可,意味着精品,积淀着传承。经典亟待深入的研究探讨,特别是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经典散文值得更多地关注。

猜你喜欢

欧阳修文章
画眉鸟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