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反射规律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1-01-31向宇
向 宇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四川 泸州 646099)
状态反射属于一种先天性的反射活动,改变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或者头部的空间位置时,人体的躯干和四肢肌肉也会反射性地发生紧张性改变,从而对身体姿势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身体在空间位置中的变化想象。而头部的空间位置变化或者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项目的田径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如何利用状态反射规律指导田径技术教学实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田径项目虽然以耐力或者体能等为基础与关键,但若没有技术作为支撑和依据,则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田径项目的开展质量,也会制约学生的田径素养的提高,影响田径技术学习的成效[1]。因此,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田径技术动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状态反射规律,以此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状态反射规律概述
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整体,无论是在运动过程中,还是在其他动作展现的过程中,头部、躯干以及四肢等都会处于一种高度协调的状态,这样才能保障整个人体的平衡,以避免出现损伤或者摔倒等问题。
状态反射是指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一反射称为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包括颈紧张反射和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是颈部扭曲时颈部脊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其反射中枢位于颈部脊髓;迷路紧张反射是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的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其反射中枢主要是前庭核[2]。状态反射在实践应用中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规律:第一,头部侧倾或者扭转时,会引起同侧肢体紧张感增强,异侧肢体紧张感减弱。第二,头部前倾,引起屈肌及腹肌紧张性相对加强,上下肢及背部紧张性减弱,四肢弯曲。第三,头部后仰,引起背部及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背部挺直,四肢伸直。田径技术动作教学过程,应该充分明确状态反射规律的概念以及特征,积极在田径技术动作教学中予以科学应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全面优化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以及训练成效[3]。
二、状态反射规律在田径技术动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田径技术动作教学实践中,状态发射规律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整体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理解状态反射规律的各个特征,以帮助自己在田径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中,能准确科学地运用状态反射规律,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成效。
(一)状态反射规律在跑的教学中的应用
田径技术动作教学实践中,状态反射规律在跑中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可以说田径运动项目从表面上来看,它本身就是一种以跑步为表现方式和形态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田径就等同于跑。当然,从科学角度来认知,田径并不仅仅包括跑,还包括其他诸多方面的内容[4]。在田径技术动作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状态反射规律,从起跑开始,逐步延伸至疾跑等全过程,以提高跑动全过程中的技术动作质量。
首先,在起跑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状态反射规律。起跑是田径运动项目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包含着多元化的起跑姿势以及起跑动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知道科学的起跑技术动作,在规范化的动作引领下,不断提升起跑动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用蹲距式起跑姿势,当听到裁判员喊“各就位”时,运动员需要及时作出动作响应。比如头部下低,两眼视前下方0.4m-0.5m,颈部应自然放松,听到“预备”时,两眼看起跑线,低头使肩前移,此时四肢处于屈的状态,从而有助于尽快摆脱静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跑步成效,便于他们快速的进入跑步状态,不断爆发自身的力量[5]。不少运动员在起跑时,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动作姿势,对于起跑后状态的爆发,以及迅速摆脱静止状态都是不利的。比如在起跑准备动作时,颈部和肩部容易出现紧张状态,这不利于状态发射规律的应用,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起跑后的状态,更不利于他们快速起动。再比如在起跑准备时,部分运动员可能在没有听到预备口令的时候,就抬起了头。在他们看来,提前抬头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明确方向,提升跑步成效。但事实恰好相反,若过早的抬头,反而会提前泄力,不利于后续的爆发以及快速疾跑。作为田径技术动作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该基于状态反射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掌握规范标准化的田径技术动作,以便充分做好起跑环节的各项准备工作。
其次,在疾跑以及途中跑环节,同样应该注重状态反射规律的应用。一旦听到发令枪,运动员快速脱离起跑器后,不应该立即将头抬起来,而应该保持一定时间的低头,以保障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加速到自己的最大速度,这样运动员自身的上躯干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继而提升自身的跑步效率以及跑步速度,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潜能[5]。当然,在疾跑环节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逐步将头抬起来,进入正常跑的状态。不少运动员在疾跑过程中,会过早抬头,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避免摔跟头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但其弊端是不利于发挥最大的力量,也难以真正进入加速跑的状态,导致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最大速度,影响运动成绩。所以,在平时组织学生训练时,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疾跑动作,明确疾跑环节中身体姿态的位置和注意事项,以此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速度和成绩。当疾跑环节结束后,运动员进入了途中跑环节,途中跑过程要尽最大努力保持身体姿态和运动节奏,来维持自己的最大速度,在短跑项目中尤其如此。途中跑在短跑项目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运动员应该保持头部的正常中立,视力应该始终保持正前方;同时,运动员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肩部,确保肩部肌肉始终保持放松状态。只有掌握科学的状态反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从而保障速度的均匀以及最大化[6]。途中跑的过程中,不少运动员都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运动员的头部过于向后倾,甚至明显落后于整个躯干,试图将自己的躯干给甩出来。若运动员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提升跑步的成效,可能还会影响跑步的频率,甚至影响自己的速度。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规范。
最后,在终点冲刺环节,教师还应该科学把握状态反射规律,确保学生能够始终发挥出最大的速度和潜能,获得理想的成绩。不同于途中跑头部始终保持垂直的动作,在终点冲刺的过程中,运动员应该将自己的头部向前倾。通过头部动作以及位置的改变,来促使躯干发生反应,继而提升自身的潜能,不断爆发出较大的速度。当然,在冲刺跑的过程中,学生运动员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技术动作错误。比如有的运动员在冲刺过程中,头部始终保持垂直,甚至头部出现后倾的现象,这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发挥,也不利于躯干的反映,会影响到自己的冲刺速度。
在田径技术动作教学实践中,跑步的技术动作是非常核心的内容。为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跑步技术动作和规范,教师应该在日常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科学指导学生明确状态反射规律,更好地投身于训练和实践过程中。比如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头部、肩部、颈部、躯干的舒适区域,尝试引导学生明确不同部位的连锁状态。当然,教师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相关的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训练。如借助于羽毛球拍来压住学生的头部,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继而明确科学的动作规范和要求对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以及运动成绩的意义[7]。教师还应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化问题,给予精准性的指导。
(二)状态反射规律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跳远项目属于田径项目的重要内容,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技术动作,教师应该科学运用状态反射规律,特别是在挺身式跳远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把握状态反射规律,不断提升跳远教学的整体成效与质量。
首先,在起跳环节,教师应该注重运用科学的状态反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标准的起跳动作。教师要指导学生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始终将自己的头部保持垂直,并且尽可能将头部向上倾,以此来确保整个身体的重心能够不断向上移。基于这样的训练和实践,能够确保整个身体始终处于较为舒展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起跳成效,为获得较高的跳远成绩夯实基础。其次,在腾空动作的展现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状态反射规律,引导学生的技术动作。学生在起跳腾空后,应该尽可能将自身的躯干形成一个弓形。通俗来讲,这个技术动作类似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弓箭,只有弓的弯曲力度加大,那么箭的发射距离才能增加。在腾空技术动作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始终保证自己的头部垂直,更好的呈现挺胸的状态,这样才能整体保障腾空效果,也才能更好使得身体滑翔。
运动员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学生的跳远成绩,也影响学生的自我保护。比如学生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没有掌握科学的抬头契机,继而出现提前抬头的问题,这不利于他们获得较高的跳远成绩,也会提前出现泄力问题。再比如在腾空阶段,学生运动员没有保持头部的直立,这就容易出现含胸的问题,难以使得自身的躯干形成一个弓形,不利于最后的腾空以及身体的舒展。作为跳远项目的教学引导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技术动作,掌握科学的动作要领,明确每个环节中头部、肩部以及躯干位置[8]。
(三)状态反射规律在投掷教学中的应用
投掷教学属于田径运动项目中的关键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状态反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投掷技术动作。在投掷过程中,最后的发力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发力动作和发力技巧,才能将标枪或者铅球等投掷得更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在投掷发力前,始终将头部保持垂直,以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挺胸的动作,并在保持该动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反弓”状态[9]。同时,在伸展肩部与臀部以及体前肌肉来完成超越器械动作后,形成有力的左侧支持,以此来不断提升投掷速度,不断提升投掷距离。同时,在投掷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缓冲动作,以此来避免由于身体过于前倾而出现的可能的犯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动作要领,明确动作规范,避免身体过于前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头部的位置变化来引发躯干的反映。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部侧屈,以此来带动身体躯干,避免身体躯干在惯性作用下越过投掷线。在实际的投掷过程中,不少学生可能存在用力不均衡,或者左侧支撑力不到位等。教师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创新教学指导方式,比如拍摄学生连贯性的动作,引导学生来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或者采用拍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技术动作,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升投掷成绩。
(四)状态反射规律在跳高项目中的应用
跳高项目同样属于田径项目教学的关键内容,其对于学生身体状态以及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在跳高项目中,教师应该科学运用状态反射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跳高素养,不断优化学生的跳高成绩。下面将以背越式跳高为例来阐述状态反射规律的实践应用。首先,在助跑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弧线助跑的方式来辅助自己的起跳。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应该注重自身头部以及躯干的动作以及位置,保障头部的侧屈,在头部侧屈的带动下,使得躯干呈现内收的状态。在起跳那一瞬间,教师指导学生运动员应该将头部保持直立状态,身体由倾斜转为垂直并提肩拨腰,以使垂直向上的起跳效果得以全面增强。其次,在越杆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技术动作。在越杆时,学生运动员应该始终保持身体的转动,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确保背部面对杆,同时注重腿部动作以及力量的科学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训练成效,不断优化跳高的成绩。当然,在跳高项目中,不少学生可能在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不够规范和标准,继而影响自身的跳高水平,影响自己的跳高成绩。因此,在跳高项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跳高技术动作,同时及时纠正学生跳高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起跳过程中,学生的弧线起跳动作不到位,这势必影响着学生的起跳效果。比如在越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含胸收腹的问题,这直接影响越杆的成效。再比如在越杆过程中,学生腿部动作发力不到位,造成头部、躯干越过了杆位,但脚部绊到了横杆,继而影响自身的整体跳高成绩和水平。
三、基于状态反射规律的田径技术教学建议
在跑、投掷项目训练中,大部分教练会注重大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忽视小肌肉群的相对力量训练,长此以往会导致受训者在主动状态条件反射过程中得不到小肌肉群的代偿助力,从而导致运动成绩得不到提升。在跳高、跳远项目训练中,当前国内基层教练对被动状态条件反射弧的训练居多,少部分教练能将受训者的提升视角放在主动状态条件反射弧上,主动状态条件反射弧是运动员产生肌肉记忆的关键,而都去训练被动,忽略主动,会造成参训者的技术动作稳定性缺失。基于以上,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练训练视角应从全面视角出发诱导受训者产生动作技术状态反射
训练过程中,教练占据主导地位,而教练看待受训者的视角是决定受训者能否提升的关键,不能看清受训者的不足并引导运动员产生动作技术状态反射是当下教练员的短板。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主动针对小肌肉群力量的发展,多设计细小动作,如髋部负重外展、单腿负重半蹲等,刺激提升小肌肉群力量,保证动作状态反射的主动产生。
(二)训练内容的科学性是基于状态反射规律提升动作技术细节的关键
科学的训练计划设计是提升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细节技术动作的产生是由科学训练计划设计而来,运动员产生主动状态反射是经过科学训练内容训练的产物,而技术动作细节则是由状态反射规律来维持提供的。综上所述,从科学视角,基于状态反射规律提升细节动作是促进参训者整体提升的关键。制定科学的训练内容包含:充分的热身运动(胸骨舒展、深层次肌肉刺激、熊式支撑等)、深层次肌肉力量训练(蠕虫爬、罗马尼亚硬拉等)、技术动作稳定(高频、多次、重复一项技术动作)、粗大动作训练(爆发力、状态反射等)、放松拉伸(上下肢牵拉)。遵循上述训练内容安排,可在保障受训者技术动作提升的同时,促进受训者动作稳定性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