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现状与养成分析
2021-01-31魏晓燕
魏晓燕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2020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对制止餐饮浪费问题做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1]他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鲜明指出餐饮浪费行为的严重危害,也指明了弘扬良好社会风尚、制止粮食浪费行为的具体举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好逸恶劳,铺张浪费,既背离中华传统美德,又脱离中国现实国情。厉行节约,人人有责。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加强节约粮食观念的养成教育更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1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1.1 节约粮食观念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粮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类进行一切其他活动的自然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粮食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2]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古往今来,各个国家和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在科技落后的农业文明时期,粮食供给往往呈现匮乏和紧张的态势,这也形成了珍惜粮食这一全球共识。中华民族历来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以节约粮食为代表的节俭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资源。一箪食、一瓢饮,仍然自得其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仅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而且也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君子推崇的重精神、轻物质的理想人格;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也阐释了节俭对于个体道德养成的意义;唐代诗人李商隐告诫世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4]。清初,朱伯庐在《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5]更是成为了近代中国人修身齐家的处世格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节约粮食的观念和行动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中,还是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历年来数次强调要坚决制止粮食浪费问题,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粮食为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氛围。2013年1月,习近平对新华社刊登的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浪费情况的材料做出批示,他认为从这篇文章反映的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他指出,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尤其对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6]。可见,节用惜物、物尽其用,历来就被中国文化所推崇;反之,暴殄天物、奢侈浪费历来就被中国人所反对。而且这一俭奢的德性意蕴不仅仅停留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层面,也成为影响国家兴亡成败、社会安定与否的重要因素。
1.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粮食浪费问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和食物供给的丰富,粮食浪费现象逐渐严重。另外,西方种种消费主义思潮反映在食物消费领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诚然,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反映在每一个国民的衣食住行上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居安思危,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已经达到“食有鱼,出有车”的生活水准的当下,如果漠视对节约粮食问题的教育是很危险的。古语云“民以食为天”“车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粮食就是人民生存的必备物资,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粮食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防资源。因此,认识到粮食自古以来的战略地位,认识到个体应该节约粮食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今天节约粮食观念教育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落实习近平关于节约粮食问题的重要指示,出台具体制度、细化相关举措、开展专项行动、严格监督机制,狠抓公款餐饮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社会风气随之改善。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在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高校,学生节俭意识的缺乏和食物浪费现象是相当严重的。某高校一课题组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0省的30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共回收9 660份调查问卷。在实地调研30所高校在校生每日每餐中对主食(米制品、面制品)和菜品(蔬菜、肉蛋、豆制品等)的浪费量和浪费率的基础上,估算出全国层面高校大学生在食堂就餐的食物浪费规模,估算数据显示“全国在校生人均每年食物浪费量在36.11~37.15 kg,而全国在校生每年的食物浪费总量规模在133.62~137.73万吨之间。”[7]这一数据反映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相对于其他食物消费端的浪费,比如公款吃喝消费、婚庆宴请、亲友聚会等,高校大学生食堂消费中的浪费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其独特性,但是不管是哪种食物消费端的浪费,都是对人类无差别劳动的浪费,都是给现有的已经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增加压力。为了满足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增加土地、淡水、能源、化肥和农药压力的同时其实也在增加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压力。因此,要做好减法,即减少食物的浪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全社会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就势在必行,而其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节约粮食观念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 新时代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成长中节约粮食观念教育的不足
当今高校在校大学生基本上属于“00后”,如果说他们的父母辈或是祖父辈很多经历过粮食短缺的时代,那么“00后”们基本上都对食物短缺没有太多的感知。因为从“00后”这一代成长的大环境来看,中国已经历近40多年的改革开放,相当一部分家庭已经脱离温饱阶段,向着小康生活奋斗。生活在其中的“0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享受着家庭几乎全部的关爱。部分家庭在子女饮食问题上存在着溺爱、过分迁就孩子口味上的需求和偏爱,而忽略了对健康全面饮食习惯的培育和养成。这也造成了当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食物选择上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存在单一化、偏重口味等挑食现象。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很少有家庭还能坚持对子女进行节约粮食观念的养成教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过分看重文化知识、才艺特长的教育,而忽视了品德尤其是节俭美德以及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认知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几乎都在启蒙阶段背诵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名句,但是又有多少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真正被带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参观甚至去亲自动手实践粮食的生产加工工程。所以,现在网络上有网友感叹:一直以为粮食是超市里长出来的,和农民没有什么关系。调查显示,在农村长大,亲身参加过农业田间地头劳动的孩子往往会更珍惜粮食。因此,如果说高校大学生浪费粮食这一现象还比较严重的话,那么从一种普遍意义上来说,这与当代家庭和学校劳动实践与厉行节俭教育的缺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2 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开篇就写到,与传统工业社会相比,今天的人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8]这一变化是什么呢?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富裕的人被层层的物品包围,而不再被人包围[8]。的确,如鲍德里亚所说,继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在各行各业被大规模应用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进入一个被大规模生产的商品所充斥和包围的世界。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给人一种错觉,物质的极大丰盛才是消费社会的标志性特征,并且人的消费要脱离其本来意义从而演变为一种符号才能凸显人的价值。这其实也是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的本质。“简单之极的道理是,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情况时,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8]简而言之,只有在浪费中才能体会到个体的存在,这是鲍德里亚描述的“消费社会”的本质。反映在食物消费上面也是一样,食物消费也逐渐经历了由追求果腹到追求营养、美味,甚至脱离了食物的本来价值,成为了一种符号消费。如果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以后饮食的消费升级,即由追求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正常追求,那么今天出现在一些大型高档饭店的宴请餐桌上的过于丰盛的菜肴则更多的承载的功能是满足“面子”而并非“肚子”,这些是食物消费中的异化现象。而且,这种讲排场、重面子的餐饮消费的浪费后果是触目惊心的。“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2015 年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 700~1 800万吨;相当于全国粮食产量的3%,或相当于河北省2015年粮食产量(3 363.8万吨)的一半被白白浪费掉了。按照河北省当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33万公顷的耕地和13.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白白浪费掉了。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亿吨,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进口量超过1 100万吨。”[9]一边是巨大的粮食等资源的无节制的消耗,一边又要不断地从国外进口粮食,数据的对比的确让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宴请中的食物消费已经背离了食物的使用价值而衍生出符号价值,那么今天网络社会中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新兴起的吃播则更是将食物开发出一种“新用途”,虽然有部分美食博主的确是旨在分享、宣扬美食,但是在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诱导下,不少吃播动起了歪脑筋。现在被媒体曝光的不良现象有一些所谓的“大胃王”其实是靠作假来吸引网友的注意,在饕餮大餐之后再催吐。在吃播获得了盈利及观众满足视觉冲击和快感的同时,大量食物就这样被浪费了。另外,现在还有一些新的食物消费方式:网红食物的打卡。不少青少年在吃播的宣传带动下,费劲心力地寻找到某种网红食物,可有些往往只是拍张照发在朋友圈之后就弃之不顾。这些畸形的食物消费现象必然会影响高校大学生群体,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
2.3 思想领域的认识误区
除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思想认识领域,对节约粮食为荣,浪费粮食可耻这个问题上有些争议的声音不容忽视,尤其是有些还以所谓的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甚至有些在网络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拥趸者。如果不肃清这些错误的思潮,“00后”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很难不受其误导。
其一,消费包括粮食消费是经济活动,应该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样:如果是自己花钱买的食物,浪费了别人也无可厚非。甚至有网友对宴请的铺张浪费也这样认为,即公款吃喝浪费不对,但如果是自己花钱请客,就是自己的自由。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有点类似于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节俭的悖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人们浪费粮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增加农民的收益,从而带动农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这种观点最大的错误之处是没有看到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以它为纽带,承载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而与此同时,世界上每8个人中就有1人因饥饿而死亡。浪费食物相当于剥夺了他人公平获取食物的权利,是对他人的不公。”[9]粮食还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浪费掉的食物也意味着对有限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浪费。食物的挥霍式浪费反映的是攀比和奢侈浪费之风盛行之下,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可见,浪费粮食行为具有“溢出效应”,它侵蚀自然资源、破坏社会公平、损害公共利益。
其二,我国粮食连年丰收,而且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必然会促进粮食增产,在这种背景下为何还要反复强调粮食的节约。其实,对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国历来都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今天强调的节约粮食观念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忧患意识,是居安思危。当前的大学生一代在和平繁荣年代出生成长,对于饥荒没有什么认识。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口众多,应该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会议着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1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其次,货币没有办法衡量天灾人祸。今年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之下,各国都在关注本国粮食安全问题,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本国粮食供应,这些在舆论上也会造成人们心理上一定的恐慌。所以应该牢牢树立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思想,这是我国把握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底线思维和指导思想。
2.4 高校食堂供餐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高校大学生浪费粮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食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食堂外包给一些经营者,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存在着购买低价质劣的食材,饭菜质量不高。这样就使得本就口味比较挑剔的学生屡屡吃不完而倒掉饭菜。另外,即使没有外包给校外经营户的高校食堂,往往也会因为缺少竞争者而缺乏创新的动力。有些高校食堂饭菜品种式样不多,学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有些高校食堂饭菜品种虽然不少,但缺少变化,学生吃上一学期或是一学年也会厌倦。另外,现在大部分高校食堂的食物份量没有差别,没有提供半份菜或半份主食,对于有些饭量小的学生来讲确实吃不完。特别是现在有些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这样食物吃不完往往最后只好一倒了之。这也无疑增加了每餐浪费粮食的数量。
3 新时代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养成的路径分析
根据对大学生浪费粮食原因的分析,可以从社会环境、思想教育、学校管理几个方面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系列讲话为指导思想,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粮食消费观。
3.1 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社会氛围
在宣传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以每年的世界粮食日为契机,在每年的10月16日向全社会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公众形成积极科学健康、绿色环保的饮食习惯;可以进行国情教育,宣传我国粮食生产供应和需求情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当代,完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尤其是各种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传播,多管齐下,让认识国情、节约粮食的宣传内容覆盖全社会,增强公众的节约粮食意识。这样密集的教育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的氛围,对接受能力强的高校学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事迹,发挥榜样作用,以先进带动后进,在社会形成全民督促、互相约束的氛围。三是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粮食消费观。尤其是要防范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凯恩斯的“节俭的悖论”的误导,警惕这种粮食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个人选择自由、消费者主权等类似的错误观点。在对公众的教育中,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比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钱是自己的,但是粮食资源是公众的,因此不能浪费。也可以采用说理的方式:比如,认清浪费粮食带来的深层次的后果。食物浪费不仅意味着扔掉了大量的食物,更意味着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以及温室气体额外的大量排放。另外,处理这些餐厨垃圾也给城市环境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放眼全球,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世界各国都对粮食浪费行为建立约束和惩戒制度。这样,对于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强的高校学子而言,会把这种认识转化到日常三餐的自觉行动中去。
3.2 探索劳动教育与节约粮食观念教育的结合机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是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教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就会出现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今天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就是长期以来缺乏劳动教育尤其是农业劳动教育后果的一种体现。因此,劳动教育的指示号召恰逢其时,让高校学子真正走出高校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亲身学习实践农业劳动的相关过程。这种劳动实践课程虽然艰苦,但却能学习基本的农业常识,掌握相关农业技能,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劳动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养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对大学生养成节约粮食观念大有裨益。2020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发布了一个视频,题为“一粒米到达餐桌需要多少劳动”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有一个共识就是经历过劳动的人普遍不会浪费。所以,要大力改变现在教育体系中偏重文化教育而忽视劳动教育的现状,高校责无旁贷。
3.3 探索创新高校食堂供餐方式
习近平在近期的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中还阐述了具体的要求,即立法部门要探索在餐饮浪费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督力度,全社会各部门要大力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12]。这一重要指示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即如何从立法和监管的角度切入餐饮浪费现象将是未来整治粮食浪费问题的工作重心。虽然现在对于惩戒机制在餐饮消费中的约束力如何得到保证尚在探索阶段,但是它也给高校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的养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各高校是否可以通过学生会、相关社团等组织牵头,在食堂设立用餐监督岗位,聘请大学生充当志愿监督员,并将监督的结果纳入日常考核范围中,并且与奖助学金的评定挂钩;是否可以探索奖励机制,比如现在有高校已经试行文明用餐、“光盘行动者”可以免费兑换一份餐后水果;是否可以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征集宣传节约粮食的漫画、标语等广告设计,张贴在高校餐厅,引导学生适度点餐,杜绝浪费;是否可以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信息科学技术,动态监测高校食堂每天就餐人数,灵活调整饭菜数量。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当然从高校食堂管理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创新。比如改进饭菜质量、丰富品种,探索饭菜数量的分级制。甚至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设立投票箱票选最受欢迎的饭菜,淘汰不被欢迎的菜品等,只要食堂管理方集思广益、学生意见能被有效吸收,双方就能实现了双赢,食物浪费现象必然大有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心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所有价值的源泉。从而培养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这既是新时代大学生节约粮食观念养成教育的手段,也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