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分析视角下AI新闻主播的突围路径

2021-01-31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播话语语音

张 瑜

5G时代来临,其大流量大带宽的优势推动了一系列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内容更广,一切都在走向智能化,作为信息源“领头羊”的新闻播报也同样迎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主播身为信息传达者,随着AI新闻主播的出现更是迎来了新的视听场景。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强大有目共睹,语音对话技术走进了大多数人的生活,AI新闻主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其应用有利于信息往来,但其语言表达是否能简单生动、清晰接地气、有深度广度并具有一定解读新闻的价值判断考验着技术发展。梵·迪克的话语理论认为,话语包括文本、语境两方面,文本可从语音、词汇、修辞等微观结构研究,而对包含语境在内的主题与言语行为的研究则在宏观视角内阐述。本文在梵·迪克的理论基础上探讨AI新闻主播普及的可能性。

一、AI主播

AI主播又称人工智能主播,主要依赖智能语音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发展。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认为人工智能将迎来黄金十年,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发展,AI主播的发展将更进一步。

传统新闻主播是指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主要职能是播报新闻,进行信息传播。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主播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角色定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因为代表的是群体观念,新闻主播要驾驭节目的进度,在信息传达的基础上,通过采访灵活应变,引导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与观众的日常生活相关或者与观众共情,把控观众的情绪走向。新闻主播除了必需的理性客观的新闻处理能力外,更要考虑到情感和道德。

AI新闻主播目前要满足上述全部要求存在困难,其被观众完全接受也有一定的阻力。目前AI主播的种种应用仍主要局限于简单播报,更侧重工具属性,虽然有进步,但与真人新闻主播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情景再现、对话感,普及应用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AI主播的发展困境

(一)主题理解有困难,难以产生情感认同

费尔巴哈人学观认为,思维力、意志力、心力是构成一个完善的、有血有肉的人的绝对本质,同时也是使人成为诗意的存在。人的真实感与新闻人物的共鸣展现出的情感、人文关怀令人动容。AI主播虽然能拥有相似的真人外形,但是无法具备人类自主的大脑意识、灵动自由的思想、真实的情绪、真挚的情感。

真人主播有各自鲜活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在观众心中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点,不可替代性很高。比如白岩松娓娓道来的睿智、张绍刚的犀利、撒贝宁的理性客观风趣、董卿的知性温柔等。AI新闻主播虽然可以接受很多知识输入,但却无法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难以识别其中的感情色彩,只是会僵化、程式化地描述语言,情绪变化机械刻板,与观众的同步互动能力不足。AI新闻主播无法根据播报内容给予恰当的及时反馈。AI主播和特定新闻应该表现的情绪语气语感不适配,且缺乏自主创新性,而观众对主播的期待不仅仅是固定文字格式新闻的播报,更需要其表达独特的观点和评论。即使AI新闻主播的形象是以现实生活的真人为模本,但一旦过度使用就会失去节目的人情味和鲜活感。

(二)语音难以支撑语境,缺乏个性

语音语调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即时通讯工具微信上的文字语言表达因为缺乏语音语调的展现,经常容易引起交流误会,直白的文字在不同人的理解中往往叠加着不同的情绪表达,形成沟通鸿沟。新闻领域中,新闻主播发音轻重的处理、语调的体现、语速的快慢都表达出其对社会事件的态度。通过播报与观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共同体”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发挥我国新闻媒体“党的喉舌”的作用。

AI主播语音发音虽然标准但语调刻板机械,不易被观众接受。信息播报不仅仅是语言的单纯输出,更是主播通过语音、语感、语调甚至肢体语言和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虽然技术团队使用了包括迁移情感识别等前沿技术,使得AI合成主播在情感表达上尽量接近真人,但AI主播形象仍给人一种机器人的感觉,产生“恐怖谷”效应。人民网《AI主播说两会·民法典都说了啥,让我帮你来解答》中主持人张驰与AI主播小晴的互动,两者对比就凸显了这一点。

梵·迪克认为:“在话语中,许多信息都是含蓄的。”媒体语料中存在着权力体系,新闻主播对事件的发言需要在本土播报的思维体系中去引领社会舆论,对一字一句都要深入理解。新闻理解有一定的社会语境,融入现实环境的播报才会有逻辑感。

一般而言,语境主要由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构成。其中,语言语境是指语言所根植的母语环境。母语播报依赖声音复刻技术,AI主播已经具备了重现汉语普通话的能力。文化语境是指人们在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人际交往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此语境复杂且差异性极大。另外,主播在传达信息时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境,这需要大脑去感知消化并根据情况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进行相应反馈。

真人主播在进行口语传播时,会与观众形成同种语境下的一种“同一性”,激发观众在收听收看节目时的沉浸感,给予观众满足感、获得感,对节目有相应的认同,有利于节目形成品牌效应,树立威信,增强主播的知名度。人类目前对AI新闻主播仍存有刻板印象,认为其是机器智能产品,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主体角色主要是以被动播报为主,不具备一定的人文价值,智能仿真浮于表面,与人类建立深层次连接的能力不足。AI主播的非语言符号含义传递能力弱,身体姿态和面部语言表达固化,主持风格、主持模式恒定,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语境创设不完整。

(三)话语修辞提高AI主播理解力门槛,对话能力弱

话语修辞在不同语言中均有使用,目的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使晦涩的语言变得浅显易懂,或者生动形象便于理解,降低沟通成本,并存在显性或者隐性的效果。时代变化导致观众对主播的需求也在变,观众对媒介的接触活动具有特定的需求,从简单的信息接受到追求心理多方面满足。特定平台下传统主持人统一化的字正腔圆、形象标致、表达理性已不再是评价当前主播的优先指标,而那些影响个人选择的情感化内容却成为多元化需求实现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保罗·莱文森理论认为新兴媒介会经历“玩具、镜子、艺术”的技术文化变迁,AI主播目前处在“玩具”的新兴阶段,仅限于替代和模仿,信息采集技术有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镜头感、对象感和交流感不足,无法与观众产生黏性;语言交流源于一定的语言艺术,精妙修辞的运用艺术较多依赖大脑的抽象思维,是后天环境、生活经历、内省反思叠加作用的结果,人工智能偏向理性思维的程式化表达难以复制艺术化创作。

主播在进行人物采访时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去反馈,不仅要接收到其表达表面的信息,更要理解话语背后的潜在含义,适当情境下用修辞让对话变得饱满有趣。目前侧重工具性的AI新闻主播距离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三、AI新闻主播的突围路径

(一)完善技术,增强AI主播话语逻辑能力

马文·明斯基认为,人脑的一切活动,包括逻辑、综合、判断、决策、情感、观念等,都可提取归纳并抽象为符号、象征、代码、数据。在复杂严密的程序基础上,AI复现人类大脑的任何活动都是可行的。著名学者高贵武也提出,主持传播实际上是传播主体人格化,具备强大逻辑和计算能力的AI主播将带来新闻行业更为深刻的变革。2021年2月,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由AI主播播报的视频新闻就多达256条,总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在2021年全新上线的新华社客户端上,还上架了“AI合成主播超市”。

AI主播发展到现在确实印证了其辅助作用。比如原人民日报社主持人果欣禹在主持人大赛中的《新闻新语》中,与以自己为原型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果果”同台搭档,展现了人机协同的愿景。我们可以期待AI主播更加深度性、系统性、非机械性地叠加出更高等级的特点。另外,AI主播在精准大数据和语言筛选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自动抵制低俗语言,过滤语言内容,净化传播话语。但AI主播的新闻播报仍依赖文本输入,自主逻辑能力有待提升。

(二)植入价值观,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

价值观是新闻播报的灵魂。互联网下的微粒化个体被赋能赋权之后有了更多的行动自由度和组合的可能性,情感共振成为维系社会关系、凝聚圈层、增强新闻主播与观众互动的基础。传播媒介不仅是社会生活架构的基础设施,更是主动影响社会结构大融合的助推器。新闻主播个人人格魅力和与观众进行的情感互动才是“流量密码”。AI新闻主播的信息传达仅仅是主播最基础的职责,更重要的是作为情感枢纽,去巩固社会关系,跟上网络社群化的时代步伐。

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新闻主播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工作,是“党的喉舌”,要在情感识别和合成技术的基础上让AI新闻主播拥有相同的价值观,紧跟热点,全面解读受众关注的话题,接地气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与受众思维同步或领先,引导受众在中国国情下思考问题、反省自身,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丰富语言,创设对话场景

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是一个需要不断注入“活水”的系统。流行语不仅要通俗易懂,更是要融入不同的表达符号去利用其延伸义。如现在网络中经常被引用甚至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的“yyds”,简单来看是四个普通的英文字母,简短形象,但却是“永远的神”四个字的拼音首字母,此词源自某主播对英雄联盟选手uzi的追捧,本意是称赞其技艺高超,令人钦佩。后被衍生用到各处用来称赞人或事物。因此,及时更新话语体系也是AI新闻主播的重要工作。

巴赫金对话理论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对话需要双方根据交谈内容接收信息,并根据信息做出反馈,在脑海中组织答案并通过合适的话语表达出来,形成自身价值观指导下观点的表述,丰富社会体系。其理论意义辐射至新闻传播领域同样触类旁通,新闻播报需要主播有与观众进行隔空对话的能力,新闻主播要考虑到观众对信息的接收程度,用易被接受的话语组织去进行信息传播。AI新闻主播需要综合运用表情、手势、姿势等体态语言去回应,并灵活采用合适的语音、修辞,创设语境,用一系列合情合理的语言艺术代替观众询问出心声,提升节目满意度。但目前AI新闻主播即兴化的口语表达能力弱,对生活化、日常场景对话的互动形式陌生,限制了播报周期和播报数据的更新速度,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温情话题还是需要真人主播去分析播报。

新闻主播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接受程度,目前来看,AI新闻主播僵化的语音复现并未有足够的说服力去打动观众,其低价值信息播报的试水在体现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指明了真人主播今后的业务努力方向,真人主播应提升思想深度、广度,与观众更好地共鸣,做好信息的最后一环把关人。正如学者高贵武教授所说,技术对于新闻传播更是一种催化剂、照妖镜、试金石,它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革新,让我们能辨别出专业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剔除旁骛、赶走蛀虫,从而能朝着更核心、更本质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主播话语语音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