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电视剧如何实现跨代际传播
——以《觉醒年代》为例

2021-01-31宋海燕

视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宋海燕

自2020年以来,《大江大河2》《山海情》《巡回检查组》《在一起》《江山如此多娇》《觉醒年代》等多部主旋律电视剧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上,《觉醒年代》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编剧、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从官方的态度及观众的反映来看,主旋律电视剧似乎摆脱了原有的“顽疾”,真正成为各年龄段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类型。2021年春天播出的《觉醒年代》更是频繁登上热搜,微博话题阅读超17亿次,豆瓣评分高达9.3分,甚至连一向“挑剔”的年轻网友也纷纷为这部剧自发宣传。深究其原因,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之所以能引起年轻大众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主创团队真诚的创作态度、全新的叙事视角和饱满真挚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因素是分不开的。

一、真诚的创作态度

《觉醒年代》主要呈现1915年—1921年的中国历史。时隔百年,如何使晦涩的历史不再冰冷,如何让“新文化”重新点燃当代“新青年”的内心,是《觉醒年代》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觉醒年代》历经七年的剧本打磨,三年的艰苦拍摄,凭借“真诚”的创作态度,用一次次的“出圈”赢得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

在创作过程中,《觉醒年代》主创秉承“绝不容许在历史史实展现上有任何闪失”的原则,在细节把控方面做到了极致。剧中,道具置景组一共搭建了大约340个场景,其中长辛店棚户区、工厂、箭杆胡同、北大红楼都是按原貌进行复刻,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空间。箭杆胡同作为《新青年》北京的编辑部所在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主创团队为了赋予这条“路”更多的隐喻性,让置景组拉来200多吨干土覆盖在水泥路上,用车辙压了三天,最终呈现出了一道泥泞不堪的车辙印。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处于动荡不安,革命先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寻找出路的一段坎坷历程,而这样一条具有多义性和隐喻性的泥泞道路很好地诠释了“寻找道路”这个主旨。

除了对道具细节的考究,在历史人物的出场方式上,主创团队也是煞费苦心。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出场时,那短短几分钟的戏却带出了社会百态,并且具有多重的象征隐喻解读空间。毛泽东的出场安排在一个下雨天,170米长的街道,600名群众演员的参演让这个场景富有多重层次感。雨天街道上,跪地乞讨的老人,横冲直撞的官兵,叫卖孩子的父母,坐在汽车里吃汉堡的富家孩子,这些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隐喻。瞎子探路象征着当时中国寻找“出路”的状态,被撞翻在地的鱼绝望地苦苦挣扎象征着饱受煎熬的中国人民。在这样的境遇下,网友不禁发出“毛爷爷从雨中逆向走来,他看见了,他记住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弹幕。这样精彩绝伦的出场让观众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不公与恶劣,更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创作团队的真诚态度体现在灯光、服装、道具、特效、化妆等各个方面。在《觉醒年代》的幕后纪录片中,导演张永新用“真性情、真感觉、真状态”概括了一个创作团队该有的理念,即只有创作时保持真诚,才能让屏幕外的观众感受到真诚。尤其对于注重“真诚”的年轻一代,只有真正用心的好作品才能引起他们的共情,进而引发全民族的情感共鸣。

二、创新的历史叙事时空

主流的主旋律革命剧大都将叙事重心放置在“中共一大”及以后,鲜少有人问津建党之前的历史故事。就像《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所说:“我们曾经拍摄过不少建党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党的一大展开的,毫无疑问,党的一大代表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到底是怎样创建的。”①《觉醒年代》理顺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创建共产党的必然性,填补了影视剧中历史叙事的空白。

《觉醒年代》全剧一共有三条叙事线索,其中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及发展为主线,连带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的故事轨迹和情感联结。在以“寻路”为叙事动力的情节展开过程中,主创团队使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选择与探索,推动故事的不断发展②。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者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导演从他身上着墨,勾勒出一幅“觉醒”先锋们的奋斗图。陈独秀与李大钊结缘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经过一次“争吵”后,两人成为新文化运动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觉醒年代》也着力描写了陈独秀与蔡元培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为文科学长一职“三顾茅庐”邀请陈独秀。感人至深的三次会面也被网友称为“出圈名场面”,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剧中另一条叙事线索则是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刻画了当时中国年轻一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延年乔年两兄弟坚定地信仰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在李大钊和一众同学的支持下,开设工读互助社,进行无政府主义的实践。虽然他们的探索失败了,但自此之后,以延年乔年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接纳真正能够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外,当时延年乔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为街头、学校等社会基层,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更能反映当时中国的真正社会情况。其次,以延年乔年为线索的叙事线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陈独秀等人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面,从而区别于以往的“高大全”人物刻画。最后一条叙事线索则是以历史为背景,穿插1915年到1921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二十一条”的签订、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张勋复辟等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时刻影响剧中情节的走向。三条叙事线索相互穿插,交相辉映,使《觉醒年代》具有多重叙事质感。

《觉醒年代》的叙事底色是弱戏剧性的,其着力展现的思想文化交锋也难以通过画面呈现。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导演运用多角度镜头与多线蒙太奇进行叙事,让每一场会议、演讲、讨论都变得津津有味。《觉醒年代》用三条叙事线讲述少有的历史空间,把宏大叙事、个体叙事与情感叙事高度融合起来,使各年龄段观众能够与之同频共振。

三、真挚情感引发年轻观众强烈共鸣

《觉醒年代》在热播期间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觉醒年代yyds#、#觉醒年代壁纸#等话题都有数亿次的阅读量。“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觉醒年代,他从风雨中走来”等视频混剪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平台播放达数百万次。可见《觉醒年代》在自媒体平台拥有强大的关注度,这也从侧面体现该剧受到了我国90后、00后等年轻观众的喜爱。当下社会,年轻一代拥有更强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进行的各项应对举措,彰显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这让青年们的民族自信心更加强烈。《觉醒年代》正是契合了这一情感共鸣,凭借精良的制作,拉近了其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架起了历史与年轻受众的精神桥梁。

《觉醒年代》正是凭借令人眼眶湿润、催人觉醒的故事,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认同。陈独秀送别延年乔年两兄弟的“名场面”可谓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这一段落的叙事主线本该是陈独秀送别两个儿子去法国勤工俭学,但导演用“闪前”的方法插入了两兄弟几年之后被国民党迫害致死的画面——坚定灿烂的笑容交织着戴着镣铐的双脚,画面上陈延年、陈乔年踏过血路上的桃花似乎暗合着龙华监狱壁上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③《觉醒年代》的诗意刻画使被部分人遗忘的陈延年、陈乔年重新“活”了过来。在2021年的清明节,不少观众自愿前往烈士陵园为陈氏兄弟献花扫墓,让剧中的情感延续到了现实世界。这也是《觉醒年代》这部剧最独特的魅力。《觉醒年代》虽然讲述的是百年前的历史,却能让当代的青年产生强烈共鸣,让革命历史人物重新“焕发生机”。

在网络上引发另一场热议的名场面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三次邀约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这一情节使“三顾茅庐”在当代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陈独秀拒绝了蔡元培的前两次请求,但经过长辛店工人及李大钊的劝说,他改变了想法。第三次见面时,冒雪前来的蔡元培看到等候多时的陈独秀,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陈独秀深深地作揖并恭敬地喊出“孑民兄”,配上高亢的音乐,让年轻观众在现代语境下深刻理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人至深的情谊。自此,北京大学和蔡元培也成了陈独秀坚实的港湾。“三顾茅庐”下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同样引发了年轻群体深深的共鸣,成为了感人至深的“出圈名场面”。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作为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在剧中也是以饱含深情的方式进行展现。被迫流亡的陈独秀在去天津的路上遇到了难民营,海河边上的一位当年的义和团起义者正在放灯给当年牺牲的兄弟们祈祷。耄耋老人痛诉当时政府的不作为,痛陈八国联军侵华时人民遭受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形下,陈独秀不禁跪地痛哭,发出一定要建立共产党的宣言。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背景,促使陈独秀李大钊为中国寻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为之不断奋斗。历史的真实刻画,表露了真挚的情感,也让渴望看到“真诚”的观众为之动容。《觉醒年代》正是凭借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感呈现,向观众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赢得青年观众的文化认同。

四、结语

《觉醒年代》相较以往主旋律电视剧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历史空间的讲述、真挚情感的传递等方面都较为突出。《觉醒年代》摒弃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惯用的政治范畴切入点,换之以思想启蒙切入,从文化视角讲述国人从迷茫走向觉醒的历程。其严肃与活泼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青年观众的情感认同,真正做到了深层次、跨代际传播。

注释:

①龙平平.我是如何创作《觉醒年代》的[N].学习时报,2021-05-21(004).

②刘永昶.思想的光芒照耀岁月长空——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历史叙事[J].中国电视,2021(06):13-16.

③尹鸿,杨慧.历史与美学的统一: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法论探索——以《觉醒年代》为例[J].中国电视,2021(06):6-12.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蔡元培陈独秀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南京狱中受优待情况考察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