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勤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01-31凌德政
汪 倩,凌德政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31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千余年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已然成为崇敬仰慕的清官代表。人们喜欢用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来形容他,而清廉无私的落脚点就在于勤政为民。目前学界对包拯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拯断案故事、廉政思想、法治思想、家风家训的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这里面既有博士论文关于宋代官德教育的研究,其中曾对包拯进行过大篇幅的论述;亦有专门从包拯的吏治奏议方面进行的研究等,但是专门从包拯勤政思想与当代启示的讨论还不够多。
当前,加强干部勤政思想的教育,能够有效筑牢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形成积极昂扬的工作态度,增强党员干部恪尽职守的自觉与担当,增强干部对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心。中国古代勤政思想丰富而深刻,清官包拯的勤政思想尤为深入人心,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对包拯勤政思想的探究对于今天我们的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要想更深刻地把握宋代清官包拯的勤政思想,就要挖掘包拯勤政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包拯勤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在探讨包拯勤政思想的形成和具体体现基础之上,进而揭示包拯勤政思想在当前干部教育中的重要借鉴价值。
1 包拯勤政思想的形成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包拯勤政为民思想的形成,原因很多,但至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有关,与包拯出生耕读世家的良好家风有关,与包拯一生追求“清心”“直道”有关。
1.1 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久远,对于熟读传统经典而考中进士的包拯来说,不能不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可谓萌发于上古尧舜禹时代,逐渐成熟于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形成了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主的发展趋势,并且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呈现出一条“敬天——爱民——修德”的逻辑线索。如《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以及后来的“民水君舟”的思想等等。
宋代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文人政治家,这当然与宋朝统治者“右文”政策分不开,但是这些文人政治家往往具有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包拯同时代的,如范仲淹、欧阳修,稍晚一点的有王安石、苏东坡。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几乎指引了北宋以来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情怀。欧阳修的民本思想,主要通过对民生的关注,批评统治者害民,以及向百姓展示公平正义体现出来。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意思就是讲勤政为民,可以使国家强盛。反之则会灭亡。在向百姓展示公平正义方面,他说:“国家每出诏令,常患官吏不能遵守,不知患在朝廷,自先坏法,朝廷不能自信,则谁肯信而行之”[4]。这是说,官吏要带头遵守国家律令,不能自己先破坏规则,要取得百姓的信任,落脚点是取信于民。王安石、苏东坡也是具有民本思想的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提出了很多革新的思想,其中的反兼并思想、平均分配财产的思想、注重对百姓教化的思想就是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一代文豪苏东坡,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体察民情,关注民怨,曾为代言民意而越级上书。他平易近人,跟老百姓如亲如友。苏东坡为民请命,敢言敢行,弹劾官吏不畏权贵。正是在这样一个执政的大氛围下,民本思想如润物之清泉,在有担当的官员身上总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包拯勤政为民亦是如此,他甚至在实现自己的初心上,更加努力地爱民护民保民。
1.2 耕读世家良好家风的影响
包拯勤政为民的思想与他出生在耕读世家,受到良好的家风及教育有关。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能够影响他最初看问题、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据载,包拯始祖为春秋晚期楚臣申包胥,父亲包令仪曾任惠安知县等职。包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包拯的祖父是私塾先生,曾为接济贫民,将自家的井水供全村使用,并免费让周边穷人家孩子上自己的私塾,这给幼年的包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家风,是包拯爱民护民惠民的思想起点。童年的包拯,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风文化的熏陶,报效朝廷、为国为民情怀的种子已然在包拯心中生根[5]。
事实也是这样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包拯直到临终留给子孙的家训仍然是严格至极的不得犯赃。包拯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6]8311为官从政莫伸手,凡是伸手,必定是伸向老百姓,而伸手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了之后更不能进祖坟。倘若不听他的训诫,不认作是自己的后人。“包拯家训”也是中国流传久远的著名家训之一,正是这种良好的家风,影响了包拯成为千余年来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代表,并将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流传下去。
1.3 “清心”“直道”的从政志向
包拯勤政为民,贯穿于他从政的始终。初任端州的诗作里就清晰刻画了他将清心直道作为人生志向。包拯初到端州上任时,写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这也是他留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包拯曾把此诗作为座右铭。这是他为官从政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诗作[7]如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清私心、端正心态是从政的根本,正直的品性是立身的原则。优质的木材最终能成为栋梁,精钢不会委屈自己做弯钩。不能像贪官污吏见到好处就开心,没有好处就发愁。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教训要牢牢记在心中,绝对不能做出让后人蒙羞的事情。这是包拯在端州上任之初,表明心志的宣言,是他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白。而这一坚持,就是一生。
2 包拯勤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包拯勤政为民,《宋史》里的记载就有多处,在舞台戏剧和文艺创作里对包拯艺术化夸张的描绘更是不胜枚举。本文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包拯改进诉讼受理制度,方便于民;减免苛税,减轻百姓负担;明辨是非、公道正派、不畏权贵等几个方面。
2.1 改进诉讼受理制度,方便于民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时,改进了当时的诉讼制度,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宋史·包拯传》中曾这样记载:“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6]8310以往的开封府尹如何做的呢?以往那些来诉讼的老百姓,是不能直接进入大堂的。他们能够把状子递给府尹是要经过层层官吏的手,这些官吏就有很多机会趁机鱼肉百姓、收受贿赂。所以当时在开封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但是包拯做了开封府尹之后,做了改革。他大开正门,把中间的所有环节都取消掉,诉讼的老百姓可以拿着状子直接进入大堂,申诉冤情。所以开封街上又流传着另外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没有钱没关系,不要紧,因为有六亲不认、像阎王爷一样严明的包大人,来为百姓做主,为百姓伸张公平和正义。包拯从政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于民方便,自然也得到老百姓长久的爱戴。
开封市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即《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记载着北宋时期曾在开封任府尹的183个人的名字,在这183个人名里,唯独却找不到“包拯”这两个字。如果人们再细细地找,在碑的中间有一个深深的凹槽。人们通过凹槽下面的一行字“嘉佑二年,龙图阁直学士权知”,来判断凹槽处正是包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所有来此参观的人,都想在这个石碑里找到包拯的名字,用手深情地抚摸,特别是那些现实中受了冤屈的人,更希望包拯能够在世为他们申冤。天长日久,包拯的名字就不见了,在这个石碑上却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指痕,但包拯勤政为民的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2.2 减免苛税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封建社会里,繁重的赋税徭役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凡是名垂千古,勤政为民的官员,几乎都曾减轻过老百姓的税役负担。历史上,因起义推翻的政权和朝代,往往也是和赋税徭役过重有关。
历史上秦朝结束战乱,一统天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似乎正要展示它强大持久生命力的时候,却于二世结束了。究其原因,秦始皇即位不久就从全国征数十万人来为自己修陵墓、修阿房宫、修驰道,繁重的徭役以及因徭役减少生产而加重的赋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中国先秦学会副会长蔡运章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秦朝的灭亡,就是它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而凡是名垂千古,勤政为民的官员,几乎都在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与包拯同时代的范仲淹、欧阳修,都曾主张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范仲淹任职时,曾多次开仓放粮、减免农民的赋税。欧阳修也曾提出“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9]的建议。
对包拯来说,从政就要减轻百姓负担,减免各种徭役苛税。《宋史·包拯传》曰:“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6]8311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的负担很重,深受其困。包拯就针对此事专门设置场所进行公平的买卖,老百姓也就免遭了困扰。《宋史·包拯传》曰:“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6]8309-8310。这是说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争取。这里的七个州县需要提供造河桥用的竹锁,常常需要数十万,老百姓赋税太重,包拯都上奏了朝廷,停止这些摊派。包拯从政期间,对于农民的徭役,他是能罢免就罢免,能减少就减少。因为官员心里也会算一笔人心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才能够赢得民心,民心安,则社稷安天下稳。
2.3 明辨是非、公道正派、不畏权贵
包拯勤政为民还体现在他明辨是非、公道正派、不畏权贵。封建社会里,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往往下令必须保护耕牛,禁止屠宰耕牛。据史料记载,宋朝的人口首次突破一亿,耕地突破七亿亩,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治者更为注重生产资料的原因之一。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宋史·包拯传》这样记载到:“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6]8309这一起牛舌案,展现了包拯机智断案,明辨是非,为民做主,最后盗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
包拯勤政为民,坚持公道正派,故老百姓称他“青天”。他从不因自己为官就让亲朋故交徇私枉法。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曾记载过这样一段文字:“包希仁知庐州,庐州即乡里也,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10]包拯在家乡任职时,亲戚从舅仰仗关系不遵守规法章纪,包拯依法处罚,没有丝毫偏袒。包拯能够取信于民,也与他公道正派分不开。
包拯勤政为民,更体现在他耿直而不畏权贵上。《宋史·包拯传》曰:“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6]8310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一年夏天因为连续的强降雨,造成流经京城汴梁的惠民河水位暴涨。如果河道通畅,能够让暴涨的河水顺流而下,流淌到下游,京城汴梁就可以顺利度过这次暴雨危机。包拯紧急赶往现场,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此处的惠民河之所以比别的地方狭窄很多,是因为一户人家的宅院,占据了很多原本是河道的地方。手下便告诉包拯,此处宅院的主人,是皇帝身边一位当红宦官的亲属。包拯没有任何思量,直接命令下去,对于侵占惠民河的违章建筑,立即拆除,拓宽该处河道。拓宽之后,湍急的河水顺流而下,让京城汴梁顺利度过了接下来的雨季。故《宋史·包拯传》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6]8310包拯勤政为民,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问题就必须不畏权贵。在《包孝肃公奏议》中,一共收集了包公的文章187篇,其中就有多达55篇是弹劾贪官污吏们的,被指名道姓的官员就有64人,甚至包括多次被弹劾的皇亲国戚张尧佐。包拯为人刚烈正直,疾恶如仇,对于违反朝廷法度的人向来毫不留情,不是弹劾就是面斥,只因为他从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3 包拯勤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包拯,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清官,为中国的老百姓崇仰了千余年。宋代包拯的勤政思想受历史的局限,如社会阶段、官员从政的出发点、服务的对象以及结果等不同,不能简单地和今天我们党的勤政思想完全比附,但是包拯勤政为民的初心、实践和一生的坚守却给予今天更多的精神力量和启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的20字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1]。从包拯的勤政思想里,能够梳理出好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的精神相通之处。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像包拯那样,把勤政为民落实到实处、细处。也就是说,包拯勤政思想给今天的干部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执政本领牢记服务宗旨,保持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
3.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2]。党的性质和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永远站稳人民立场,便民惠民。
虽然时代不同,所处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目的和成员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封建社会的清官包拯,通过修改制度方便于民;减免苛税,减轻百姓负担;为民办案,明辨是非、公道正派、不畏权贵等等,启示着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办实事真惠民;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真问题;要公正公道要为人民群众真信任。
包拯心怀勤政为民的为官之念,凡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不畏权贵,一心为公,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更应是这样。面对突发疫情时,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这是我们党站在人民立场上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能团结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重要原因所在。党员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批评和建议,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站在人民立场上办实事,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不能把事情做成花架子,要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余年前包拯为官造福百姓,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
3.2 提高执政本领牢记服务宗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四亿人口的党,既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封建社会的清官包拯,巧断牛舌案、拆除官宦违章建筑、减免百姓苛税徭役等等的记载,正是突出了包拯明辨是非、执政能力之强。执政能力固然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学习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也善于学习。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党一路学习的历史。学习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学习,也不是局限于书本,要理论实际结合地学,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学。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字当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学习能提高执政本领,减少本领恐慌。而通过学习提高执政本领的落脚点,依然是服务人民群众。曾有学者指出:包拯的执政本领之强,正是在实践的学习中体现为断案的独立性、公正性、严厉性[13]。包拯明辨是非、执政能力之强,突出的是为老百姓服务。而服务宗旨同样是今天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于心的。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印刻进自己的内心里。
虽然社会所处的阶段、条件、出发点,面对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等都不相同,但是包拯整个从政生涯里,处处体现着服务群众的宗旨对我们干部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改变诉讼制度,还是减免各种徭役苛税,以及发展生产、谏言充实边防等等,都是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化解一道道难题,服务老百姓。这是今天党员干部更要从中吸取的经验和值得继承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有学者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来说,包拯即是清官政治彰显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格典范[14]。这种人格典范,更多地就体现在执政本领和服务宗旨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行路上,这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3.3 保持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
保持政治定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不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的。革命时期,方志敏、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烈士以生命践行了对党绝对忠诚的使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公仆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新时代,钟南山、张伯礼、黄文秀等同志依然在对党忠诚的道路上感召着国人。保持政治定力,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1920年,列宁曾提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15]东欧剧变,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政治定力了,没有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了,丧失了中央的权威,更谈不上对党忠诚,这是前车之鉴。
虽然社会所处的阶段、条件、出发点,面对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等都不相同,但是封建社会的清官包拯,从政期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始终保持着忠于自己身份的政治定力,忠君爱国。即便由于历史局限性,他忠的是封建社会之君,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坚守和忠诚,让他的形象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熠熠生辉。包拯初任端州即于端州墙壁上书写“清心诗”,两袖清风,任期结束不持一砚而归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包拯执政期间,不偏袒自己的亲朋故交,依法责罚触犯法律者。执政过程依然保持政治定力,不畏权贵。有学者专门指出:在皇权日益强化的宋代,“清官”包拯除了自身廉洁奉公外,还多次犯颜直谏、抨击同僚,与滥用的皇权和贪婪、平庸、不作为等官场陋习作斗争[16]。再比如包拯拆除官宦贵族的违章建筑,泄洪为民的事例,都鲜明体现了包拯忠于职守忠于人民,而这份精神在封建社会更难能可贵。包拯的定力和忠诚也体现在他以身作则,重视家风上面。包拯37字家训,几乎成了中国家训文化的最杰出代表,有学者指出,家训,是宋代官德教育的一种崭新形式[17]。他把自己的坚定品质变成了一份精神财富。而这些都启示着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像包拯那样,保持政治定力,对党忠诚,廉洁用权、齐家。
4 结 语
时代不同,宋代清官包拯的勤政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局限意义的,他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其勤政思想不能不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角度出发,他的勤政思想不能与今天党员领导干部的勤政思想简单地进行比附,更不能机械地相提并论。但是包拯勤政思想中的群众立场,以身作则的示范和从政生涯的价值观,却是我国古代勤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里更有很多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汲取精神力量的部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8]我们党员干部应以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面向未来,勇担新时期重任。重视包拯勤政思想的丰富精神价值,审慎地借鉴、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丰富滋养,是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的重要思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