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媒体类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2021-01-3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体系

李 果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媒体融合的快速推进,融媒体已经成为现今媒体形态的主流。从媒体的变迁来看,每一次媒介的变革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作为媒体类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面向职业能力训练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在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教育中,有效建立起面向融媒体就业岗位的培养体系,是新时代传媒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融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各类自媒体平台,都在尽力的有机结合,并着力完成从技术上、内容上、心理上到管理上的全面转变,但校园的人才培养总是落后于市场变革,我国当前主要培养媒体类人才的高校,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专业划分过细。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严守分专业人才培养,把纸媒、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分门别类划分成各个专业,甚至放在不同系部。二是课程体系严重脱节。很多高校把媒体类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内容制作类和技术操作类,而内容制作类又分为写作和美工,课程之间衔接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与内容脱节,培养的学生能写的不会编,会编的不会发。三是实训体系过于陈旧。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训模式,依然把单一的课堂训练作为实训体系,各个环节无法衔接,更不能形成合力,更有甚者,增加一门网络技术类的课程,就算是媒体融合了[2]91。

二、新时代媒体融合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之后,媒体融合蓬勃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模式,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因此,传统的单一媒体已经不能适应融合传媒要求,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迫在眉睫,这也对融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3]。

(一)采编素质亟待提升

采编能力应该是一个媒体人最基本的能力,但在传统的媒体中,强调的主要是采写能力,媒体人往往把写作放在第一位,而版式编辑、美工等都交给其他人去完成,在融媒体的时代,这种做法已经被淘汰。融媒体从业者不仅要掌握写作技能,更要掌握媒体编辑、美化、摄影摄像等综合技能,即使是写作技能,也要找到适合网络传播及无线设备阅读体验的写作方法,不能再抱着老思想、沿用老方法。

(二)传播手段亟待扩充

传统媒体主要采用的是单一渠道传播,或者是着重于某一渠道的传播,如,电视台主要专注于电视渠道传播。单一渠道的传播优势在于术业专攻、精益求精,能最大限度地做好某一领域的传播,但面对“四全”媒体形式,单一的传播渠道明显丧失了传播活力和效能,特别是对于年轻受众来说,多元素融合的阅读方式,或媒介交叉的传播方式更受青睐,简单来说,就是传播的内容“易读、能播、好玩、可转、能赞”。总之,要真正做到“四全”媒体,媒体从业者就必须拓展传播手段,掌握多种媒体发布渠道,练就多种传播技能,通过不同媒体的融合,达到最大传播效力。

(三)平台聚合亟待改善

融媒体时代,一个媒体不再只拥有单一的发布平台,而是要更多综合已有的各类平台,特别是互联网上的媒体平台,如,两微一端。作为融媒体从业者来说,一篇好的报告,不仅要在内容上、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更要在发布平台上胜人一筹,要具备多平台聚合发布的素质,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共同作用于传播信息,最终达到传播效果[2]94。

三、职业院校融媒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一)传播媒体理论与能力实践课程之间是否衔接

职业院校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很多职业院校甚至把融媒体或全媒体人才培养当作本科新闻学的浓缩版,大量的灌输传播学、新闻学理论,实践课也多是写作训练,最多配套一、两门网络传播或网络编辑类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融媒体具体岗位[4]。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壁垒,具体来说,就是改造主干课程,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平台,把新闻理论讲授与具体融媒体新闻采编结合起来,利用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移动信息平台作为课程载体,做到学而能用,学而会用。

(二)实践实训平台能否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2018年智能手机普及率接近70%,也表明大部分人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转向移动手机APP,因此,原有的实践实训平台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融媒体发展趋势,因此,升级换代现有的实践实训平台迫不及待[5]。搭建适合时代发展的融媒体生产性实训平台,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平台的有效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当前融媒体平台搬进校园、搬进课堂,特别是用户量较大的“两微一端”,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实的市场里,学习和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和岗位对接。

(三)课程体系是否达到工作岗位能力标准

当前各校开办的融媒体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传统新闻学、传播学的课程变种,没有考虑到学校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定位及不同培养领域之间的区别,加上受到专业师资的限制,往往是由传统的新闻类专业教师授课,课程设置脱离融媒体的发展实际,培养能力依然偏向于内容写作,无法满足融媒体岗位的需求。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重构成课程体系,就是把传统的课程体系打散,再融入融媒体理论知识及技能后重构课程,特别是注意引入企业课程、师资及生产性项目,真正打造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主干课程为依托,以企业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课程体系,适应瞬息万变的融媒体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四、“六融合式”校企互动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构建

(一)创建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的要素构成

要走出现有的“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实践实训体系,创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必须要明确该体系的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有机组合成校企融合的完整体系。通过前文对国家政策、企业需求、专业院校人才培养诉求的分析,可以把构成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的要素归纳为特征企业、专业院校、共享资源及运行体制四个元素,具体如下:

特征企业。这里是指具备显著“融媒体”特征的企业,即在媒体运营、发布、管理上完全具备媒体融合功能的企业,如,建立在“两微一端”等手机平台上的媒体公众号,或者是完成融媒体渠道及功能整合传统传媒企业的融媒体分支机构,如,电视台的融媒体部门或分公司。这样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互联网+”及“媒体融合”的基本功能,也就脱离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及运营限制,成为了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中的基础元素。

专业院校。这里指开设传媒类专业群、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一方面必须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完全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系来支撑人才培养,包括师资、技术、运营、资金等各类资源,要想通过院校自身建立起符合行业人才标准的实践实训人才培养体系几乎不可能。反之,作为融媒体企业,由于其规模、人员流动、场地、创新创意等方面的限制,也迫切需要专业院校的支持,因此,专业院校也就成为了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中的核心元素。

共享资源。这里是指企业和院校双方都能使用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制度、创意、管理等方方面面,只要双方约定并能够有效沟通使用的资源即为共享资源。企业可以共享的资源主要是市场真实项目、适应行业的技术、特殊的技术装备、行业规范及标准、工作及实习岗位等;院校可提供的资源主要是科研及技改、人力资源、场地、配套设施等;还有些资源,双方都可提供,如资金、设备等。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源,就成为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实训体系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共享资源就是该系统的关键元素。

运行制度。这里指的运行体制,是能够有效发挥融媒体企业、人才培养院校共享资源作用的制度,并达到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及人才储备、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及教科研水平的双赢局面,目前,各院校常用的制度包括校企合作联盟、校企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可以看出,是否能够搭建有效的运行体制,就成为了体系运行的决定元素。

(二)“六融合式”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

1.搭建体制机制上的校企融合

建立有效的“融合式”校企互动融媒体实践实训体系,旨在强化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培养融媒体人才所起的作用,把行业、企业资源与学院资源有效融合起来,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培养人才。在这一体系搭建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校企互动体制机制的融合,没有这样的顶层设计及制度融合,校企合作就会出现“两张皮”,共同培养人才也无从谈起。

体制机制上的融合,主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第一,完成战略规划、计划的融合。融媒体企业和学校工作都有规划、计划,这也是不同单位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和路径,作为企业和学校,必须在顶层设计的环节重视起来,并对接融合,才有可能具体落实。第二,工作制度的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融合,具体落实起来就是工作制度的融合,特别是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实验实训的各项工作制度、流程与企业的生产制度、流程对接起来,就不可能达到真实环境实训,更谈不上生产性项目实训。第三,财经制度上的融合。这是学校和企业体制机制融合中的难点,由于单位属性不同,财经管理方面也差异巨大,但如果不打通财经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践实训就很难落到实处,从而退变成企业协助学校的仿真实训。

2.深化“双师”资源的校企融合

职业院校“双师”比例早就成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但很多院校的“双师”仅仅落实在文件上、资质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双师”在人才培养中、特别是实践实训教学中的主力地位,不仅仅学校的“双师”很难跟上行业的步伐,企业的“双师”也很难融入校园教育。

深化“双师”资源的融合,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校企之间要实现师资共享,采用内引外派的方式,内引是把融媒体企业的能工巧匠、职业达人请进校园,外派是把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派到企业去,参与真实的实训实习,把真实的生产性项目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是校企之间完成员工和学生的实训融合,构建现代学徒制,让融媒体企业的管理人员或专业骨干来做学生实习实训的师傅,通过传帮带式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制度、方法,而企业也能从参与教学中获得员工素质提升、物色未来企业员工,最终达到校企融合培养人才的目的。

3.落实项目育人的校企融合

项目教学法、生产性项目进课堂都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实践实训环节重要载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课堂。而实际的运行中,能够达到真实生产性项目进课堂,特别是同步进课堂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企业项目在时间、质量等方面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课时及管理运行方面也很难对接。

要真正落实项目上的校企融合,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校企融合的项目特点进行调整。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要打破条条块块的课程模式,根据企业项目的特点,采取集中安排课程、大小学期、项目订单班等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课程安排能有效支持融媒体企业项目。要打破课程的上课模式,特别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这种授课模式,建立边看边做、边讲边做、以做带讲的项目课程制,建立项目小组,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推动课程改革。第三,建立适应项目的课程考核机制。要集合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融媒体企业的项目考核方法,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提高,也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规矩,这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

4.叠加证书的校企融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职业教育已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就是在职业院校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再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等,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执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做到1+X的校企融合,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课证融合体系的搭建,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1+X的具体方案,把获取职业资格的方式、标准及相应课程理顺,并加以明确。另一方面是融媒体企业资质的嵌入,作为1+X中的关键一环X证书,学校是无法有效完成的,这就需要企业资质的嵌入,特别是拥有国家融媒体行业标准、体系资质的企业嵌入,当完成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之后,通过国家或行业允许的考核,就能够完成X证书的获取。

5.贯通场地资源的校企融合

场地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场地资源,也包括融媒体企业的场地资源,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校企场地资源应有效整合,一方面避免场地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解决校企双方对场地的迫切需求。

贯通场地资源的校企融合,主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有序开放学校场地资源。作为学校的场地资源,不能仅仅满足教学需求,要根据企业需求、项目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有序开放,让融媒体企业的人、物、项目进的来。第二,有效利用企业场地资源。在不影响企业秩序的前提下,企业应尽量提供自身的工作场地,把学生培养放在融媒体生产一线。第三,共同新建场地,学校可以和融媒体企业通过共同参与各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场地,或新建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场地,用以共同完成校企融合的融媒体人才培养。

6.探索资金使用的校企融合

对于资金的使用来说,是校企融合的最大障碍,特别是作为公办院校来说,资金的使用非常严格,虽然企业的资金使用相对灵活,但其对成本的控制和利益的要求,也是学校难以保证的,因此,探索校企融合的资金使用制度,搭建有效的资金使用平台,就成为融媒体校企融合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校企融合的发展将会进入新阶段。

总之,校企融合已经成为融媒体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有效调动和融合校企各类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特别是实践实训育人环节的革新,是各传媒类职业院校在融媒体人才培养中脱颖而出的一剂良方。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体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