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竺可桢体育思想的成因及践行特色
2021-01-31邱建华黄艳张林宝孔军峰肖海彬
邱建华 ,黄艳 ,张林宝 ,孔军峰 ,肖海彬
(1.上饶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列强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近代教育家竺可桢就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期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他全身心投入教育,提出了许多振兴教育的办学举措;他勇于探索创新,结合中西方教育观念,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1]。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研究并积极践行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报国情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竺可桢体育思想的成因
1.1 重视体育锻炼的初衷
童年时期的竺可桢常被他的父亲和兄长带到自家房子前面的河里游泳,玩水和游泳逐渐成了他具有浓厚兴趣的活动,他的水性也自然而然地好了起来。但是,他在上海读中学时,由于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导致身体缺乏运动,身显瘦弱又缺气血,活动起来羸弱不堪,尤其是同学的一句“竺可桢活不到20岁”的嘲讽,激励了他立志苦练体育、终身锻炼的斗志[2]。从此,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摆脱这种状况,坚持多项体育运动,游泳、跑步、操练都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项目,无论风吹雨打,坚持按时按量完成体育锻炼计划,从不间断。之后在去美国深造的途中,还与朋友胡适打赌,看谁的寿命更长久,并以此来坚定自己对体育锻炼的重视[3]。
1.2 国外运动精神的影响
1910年,竺可桢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之后被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成了哈佛大学的高才生。在美国,竺可桢受到了哈佛大学校风以及西方科学开放的文化影响。“哈佛校园”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竺可桢很快融入其中,并且开始注重营养和健康,身体逐渐强壮起来[4]。他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国人身体素质现状的文章,希望以此引起大家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也发表了多篇关于营养健康和运动健身的文章,同时表达了体育健康与国家命运的时代联系,强烈希望中国教育者能将提高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当作转变国家命运的大事件来看待[5]。竺可桢在国外汲取了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精髓,看清了世界发展形势,回国后面对中国教育界的现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后对教育制度进行大改革。他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先进的教学经验,创建了符合中国学生的体育教育制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思想模式现实化[6]。
1.3 救亡图存时代的呼唤
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因此他始终把办大学和培养人才与拯救国家危亡、改变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每当浙江大学新生入学,他都要亲自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价值观的培育为体育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之后的过程中,他将体育强国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并在教育体系中提高体育的地位,让国人明确体育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重视体育教育。竺可桢任浙大校长之际,也正是蔡元培倡导德、智、体、美四育之时,蔡元培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对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其体育救国、强国强民思想的强化。期间,在蔡元培的指点下,竺可桢在教育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7]。竺可桢的体育教育理念深受蔡元培的影响,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扬与创新。
1.4 系统体育思想的形成
竺可桢是一位爱好身体锻炼的学者,对自身体格锻炼非常重视。在学生培养上,他打破传统观念,要求把精力放到提高身体素质方面,认为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强化自身体质健康,才能为大脑学习各种知识提供好的机能,长此以往,便可以成为抵抗疾病的强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浙江大学西迁的过程中,担任校长的他每次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向当地体育部门建议创建天然的游泳池,如在遵义、湄潭和永兴都有游泳场,而且自己带头游泳,直到70岁仍然不断[8]。竺可桢还将自己对游泳的喜好渗透到学校体育教育事业中,时刻提醒同学们游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落水遇难时自救的保障。竺可桢在撰写的《卫生与卫尚》《中国之体格论》《中国之体格再论》及《学校之卫生》等文章中,明确阐述了体育卫生与国家、民族之关系,希望国家能把培养青年一代的强健体格当作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大事来做。
2 竺可桢体育践行的特色
2.1 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推陈出新
竺可桢幼年时期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心怀爱国救国心愿,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扎实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透彻,这为他日后改革大学奠定了文化基础。他认为要想办好中国的大学,就要了解中国,看清中国的局面,既要承认过往的失败,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将体育当成他教书办学中的重要工作,并且将其作为一个创新教育模式进行研究,这不仅仅体现了竺可桢的探索创新精神,更是其突破旧中国大学办学封闭禁锢的体现。在旧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竺可桢身负改革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使命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而体育教育改革则是他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传统学校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大多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极度缺乏,从国外求学归来接受西方开放式教育的竺可桢看到中国教学现状感同身受,认为智育应为重,但体育不可忽视,所以竺可桢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子求卫生、操体魄并非为一己之利,而是能够为将来替国御敌,尽到一个国民的责任[9]。
2.2 希冀于体育教育能强民强国
竺可桢是一位怀揣爱国之情的人。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意识到了中西方的差距,而在那个动荡不堪又各种革命思想盛行的年代,各界人士都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挽救中华之危机,为了能够抵抗外国列强的入侵,资产阶级发起反抗,大量宣传强国要强民、强民要强新青年的思想,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让竺可桢意识到了国人体格锻炼的重要性,他发现发展体育教育是能够改变国人的一种方式,这是他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的客观原因。竺可桢在刚担任校长的时候,就解释了他的大学教育管理目的,并提出了大学教育要为学术、道德和体魄发展培养人才。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解释说“坚实的体质”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创造“领导、责任”所需的四个条件之一,即“不担心心理和身体问题”[10]。他要求大学生要时刻考虑自己的使命,并努力在学术、道德和身体方面对同学们进行全面的教育。竺可桢把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与新一代学子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相关联,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当时青年加强体育锻炼的动力。因此,就算在强兵压境的国情下,竺可桢仍然不受其影响,大力加强体育教育[11]。竺可桢高尚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浙江大学的学生,强健体魄成了大学教育的一大目标,成了改变中国的一大要素,也是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必经之路。
2.3 着力于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关键。竺可桢在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用人唯贤,不苟私情,重视人才,礼贤下士,让浙大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教授。他曾“三顾茅庐”聘请马一浮先生、邵斐子、卢嘉锡、罗宗洛教授等人。竺可桢认为在大学教育中为师者应是关键,大学中的老师是撑起大学教育的灵魂,树立好的大学学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老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竺可桢担任校长期间,极为重视人才,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为把浙江大学革新为“师者皆为大学者”,充分招聘国内的人才,而且竭尽全力网罗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到浙大任教。对体育老师更是如此,竺可桢校长是革新者,多次寻找来自国外的体育专业教师。1936年,浙江大学聘请了世界篮球之父詹姆斯的学生、美国的优秀学者、中国第一批国际裁判员舒鸿,聘请他担任浙大的体育系主任,由此可见竺可桢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舒鸿主任没有辜负竺可桢校长的期望,不仅成为奥运决赛中的第一位中国裁判员,也成为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教导学生们要勇于维护正义,重视体育强身健体[12]。为了加强体育教育,竺可桢同意改革大学课程,加快体育馆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宣传体育精神。竺可桢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风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 强化于体育软硬件的创设
竺可桢对浙江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从加强管理入手,努力创设体育教育条件。在教学管理上,竺可桢主张实行导师制度。当时的大学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学风现象,那就是讲师在学校上课,课后就几乎不再与学生们进行接触和沟通,这种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竺可桢主张老师要和学生们多沟通,采取多种方法来带动学生,体育教育更是如此。他指出在大家对各种体育项目不熟悉的情况下,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带动学生成为教师教学关键。在竺可桢的指导下,体育老师们纷纷采取对策。在浙江大学西迁过程中,“逃难”与教学同步进行,在队伍前往江西泰和丽江南岸的白鹭洲岛时,竺可桢和舒鸿一起考察后发现,该地区可以作为学生游泳培训基地,之后学校选择一条稳定的水流,用竹筏和绳索为学生组成临时泳池。当时学生害怕下水,竺可桢和舒鸿想到了一个办法,舒鸿老师抱着一张课桌游入水中,把它放到了水浅的地方,将花名册放在课桌上,并宣布:以后上游泳课,大家必须在花名册上签到,不然就按照旷课论处。如此一来,学生们“争先恐后”跳入水中,积极进行体格锻炼。竺可桢借鉴了剑桥和牛津在教学制度上的做法,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采取导师制度,让老师能够对学生全面负责。
在体育秩序管理方面,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后,着力整顿体育教学秩序,大力推行体育教学制度。他规定浙江大学的学生必须每周都要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且要积极参加体育课,缺课或者不及格的都要进行补修,否则不能顺利毕业。在西迁时,舒鸿向竺可桢提出,如果学生体育达不到标准,就不能毕业。竺可桢同意并全力支持舒鸿的做法。当浙江大学西迁贵州省遵义时,土木工程系有一个大四的学生,由于体育科目不及格,舒鸿提出,根据学校的规定这名学生必须重新接受教育一年。该生恳求手下留情,但舒鸿坚持执行这个规定。最后,竺可桢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该学生要补考三个月。该学生必须每天到舒鸿的家中签到,然后再由舒鸿的助教领去上体育课,期满三个月,才能考虑毕业事宜。
除此之外,竺可桢也非常重视体育器材的供应,他认为图书仪器设备和体育器材应该是一个学校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浙江大学的体育课除了备有一些常见的体育器材之外,还经常开辟野外体育用地,如之前提到的天然泳池,学校会根据实地状况和气候条件建设江河游泳场,还多次勘测地形地貌,开辟田径体育场,就算是学校经费紧张的时候,竺可桢也会耗资在40多亩地上进行田径场的建设。
3 结语
在竺可桢的教育生涯里,时刻牢记“挽救中华之危机”的时代使命,十分重视国人的体格锻炼,将强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身上,十分重视体育在培养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激励他们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强健身体的时代青年,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身、报效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学校体育更应当把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扛在肩上。不断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在促进学生体格强健的同时,发挥好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使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