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善”与“美”
2021-01-31赵勇
赵 勇
(韶关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韶关,文明悠久,山川大美。人文脉络交织着原始人类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关隘文化、山地文化,形成了韶关华彩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资源。原始人类舞蹈、客家舞蹈、少数民族舞蹈、红色舞蹈、民间民俗舞蹈等舞蹈文化立体多维地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资源却开发甚少,亟待加强阐释与解读,以增加年轻一代对韶关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韶关这片民间传统歌舞的海洋,以舞蹈为媒介去感受韶关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和美和谐之传统文化,不失为构建“善美韶城”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善美韶关的文化精神感染、熏陶、启迪下,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善美韶城”增光添彩。
一、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概述
(一)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渊源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源远流长。1972年,在韶关市曲江县(今曲江区)马坝原始人遗址发现了石峡文化层,出土了马坝“舞蹈纹陶片”[1],距今已有5000年。该舞蹈纹陶片的舞蹈形态古朴、生动、自然,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共同见证并影响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发展。1940年春,韶关曲江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正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初名“广东省艺术馆”),并开设舞蹈班,韶关成为了近代岭南乃至中国舞蹈“星火燎原”的早期前沿与阵地[2]。
中国现代舞之父吴晓邦1940年和1943年先后两度应戏剧家赵如琳的邀请来到广东韶关曲江地区的“广东省艺术馆”(今曲江区)开班授课。在教学与创作实践过程中,吴晓邦进一步诠释与丰富了舞蹈“自然法则”理论经验,影响与培养了近代广东地区第一批专业舞蹈骨干,如梁伦、何国光、何敏士、陈辒仪等老一辈舞蹈家[3]。例如,在吴晓邦先生的启发、引导下,梁伦等开启了收集整理粤北民间舞蹈素材、进行近代舞蹈创作的先河,他们将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与民间舞结合融入近代舞蹈创作与教学中,用民间舞的艺术元素诠释善美的艺术追求[4],其中舞剧《牛郎织女》中就大量运用了粤北地区“采茶舞”“闹花灯”“纸马舞”等民间舞素材。他们在不自觉中关注社会现实、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在作品中紧扣“善美”的艺术追求,并用自己的舞蹈创作讲述岭南故事。正是梁伦等老一辈舞蹈家广泛地播下了岭南舞蹈的“星火”,薪火相传地为岭南舞蹈的近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二)舞蹈的种类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是以韶文化为承载主体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贴近韶关地区生产生活,与民众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其舞蹈种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韶关现存的民间传统舞蹈就有30余种,包括客家舞蹈、瑶族舞蹈、拟兽舞蹈、道具舞、风情舞等众多类别。这些丰富多彩又传承久远的民间舞蹈,广泛分布于韶关市三区七县之内,每逢节庆,代代相传的各种民间传统舞蹈轮番登场,愉悦乡民,传递善美民情民风。
1.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依据文化片区可分为客家文化舞蹈和瑶族文化舞蹈两类。客家文化舞蹈包括采茶舞、茶花灯、舞春牛等。瑶族文化舞蹈包括铜铃舞、铙钹舞、草席舞、番鼓舞、打马纸兵舞等。
2.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依据舞蹈功用可分为民俗舞蹈与仪式祭祀舞蹈两类。民俗舞蹈包括南雄龙舞(香火龙)、浈江犁市舞春牛、乐昌狮舞(青蛙狮)、翁源鹤蚌舞、南雄双龙舞双狮、始兴龟蚌舞、仁化闹春牛、仁化梅花龙、新丰纸马舞、南雄茶花灯、南雄火(龙、狮、凤、虾)舞、始兴司前舞火龙、南雄九十九节龙、南雄青草狮、南雄磨地狮、南雄板凳龙、新丰龙舞、新丰舞凤、新丰鲤鱼舞、浈江犁市猫公狮、始兴舞阿妹等。仪式祭祀舞蹈包括翁源“调王舞”、乳源瑶族铜铃舞、乳源瑶族铙钹舞、乳源瑶族草席舞、乳源瑶族番鼓舞、乳源瑶族打马纸兵舞等。
3.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依据拟兽形态可以分为龙凤、狮、牛马、鱼蚌等种类。龙舞、凤舞包括南雄龙舞(香火龙)、南雄双龙舞双狮、仁化梅花龙、南雄火(龙、狮、凤、虾)舞、始兴司前舞火龙、南雄九十九节龙、南雄板凳龙、新丰龙舞、新丰舞凤等。狮舞包括乐昌狮舞(青蛙狮)、南雄双龙舞双狮、南雄火(龙、狮、凤、虾)舞、南雄青草狮、南雄磨地狮、浈江犁市猫公狮。牛舞、马舞包括浈江犁市舞春牛、仁化闹春牛、新丰纸马舞等。鱼舞、蚌舞包括翁源鹤蚌舞、始兴龟蚌舞、新丰鲤鱼舞等。
(三)舞蹈艺术特征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形态丰富、手法多变,颇具典型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梳理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艺术特征,大体可归纳为。
1.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分布于粤、湘、赣三省关隘之地,这里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更是汉族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融通之所。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根植于文化交融之地,遗传了粤北大地的善美基因。生动、淳朴、形象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动作,表达了粤北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他们以善美为则、与人和谐相处,共同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2.浓郁的地域特征与民族风格
韶关地区民情风俗、宗教习惯的原生性保存较为完好,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得民间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韶关民间舞蹈内容从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到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均有涉及。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借助道具可模拟龙、狮、凤、马、牛、鱼、蚌、龟、鹤、鱼、虾之形态。韶关民间舞蹈多以叙事抒情为主,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运用暗寓、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段,体现了客家文化的质朴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粗狂,以此表达粤北地区民众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与内心情感。
3.独特的表演特色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种类丰富,计有30余种。其中客家文化舞蹈3种,瑶族文化舞蹈5种,民俗舞蹈22种,仪式祭祀舞蹈6种,拟兽舞蹈20种,其中以拟兽舞蹈、民俗舞蹈、瑶族舞蹈见长。以民俗舞蹈为例,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上百人表演,场景以游街、绕场等为主,形式为舞龙、舞狮、舞牛、舞马、舞鱼、舞蚌。舞蹈生动有趣,寓意深厚。动作以身体摇摆、扭动为主,拟兽形象以生动为美,体现了粤北地域淳朴的民风。
4.丰富的舞蹈道具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多使用道具,可增强艺术效果。只要舞蹈需求,生产生活中的任何物件都有成为舞蹈道具的可能。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常用的道具有乐器类:鼓、镲、锣、钹、番鼓、二胡、铜铃等,生产生活用品有:扇、罗伞、鞭、花灯、草席、扁担、犁、花篮、灯笼、稻草、香火等,动物形道具有:龙形、狮形、凤形、牛形、马形、蚌形、龟形、虾形、鹤形、蛙形等。舞蹈借助道具表达了情感,丰富了表现力,从而达到借物寓意的艺术效果。使得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语汇有了更大的扩展,表现功能得以加强。
二、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善”
(一)“善”是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重要主题
舞蹈题材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演变中,自觉与非自觉的一种选择、提炼、加工后的舞蹈材料[5]。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以生活中“善”为主的表现题材与主题。
例如浈江犁市舞春牛、仁化闹春牛均选择了粤北稻作农耕生产为舞蹈题材,以赞美耕牛,表达对牛的感激与祝愿。浈江犁市“舞春牛”每年腊月初开始筹备,扎制材料一般选择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并在扎制好的春牛身上绘以表达吉祥的图案。春牛队一般由表演演员与器乐演奏人员等十余人构成,表演人员大体为舞牛头、舞牛尾、扮耕夫、扮看牛仔各1人,扮阿妹挑水桶或花篮4人,器乐由锣、鼓、钹、二胡等组成。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初一春牛队都会出游村坊开始拜年活动,在音乐伴奏下各角色演员开始以歌舞戏的形式表演,表演告一段落后由饰演耕夫的演员给大家拜年,致新年祝福语。整个拜年表演活动,均以粤北民间小调为伴唱的形式,叙述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农事生产知识,教导人们如何依节律开展生产活动[6]。
据韶关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民间本无牛,耕种全靠人力,天上金牛星于心不忍,悄悄下凡繁殖后代,以解百姓劳苦。人间有牛后,发展了农业生产,逐渐丰衣足食。人们为感恩,把每年的十月初一定为“耕牛节”,又曰“牛生日”。此日让牛休息,家家做糍粑,人吃牛也吃,还给牛喂黄酒和鸭蛋,以示爱牛之心。在新春开耕之前,扎制纸牛,载歌载舞,以公布牛的功劳,祝福一年五谷丰登[6]。
以上是关于韶关浈江犁市舞春牛的起源传说,从传说中可看出,舞春牛源起民间生活,极富乡土气息,表现了粤北地区劳动民众的“善”,在丰收之时不忘感念牛的辛勤付出,善待动物,注重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韶关舞春牛多以民间小调《十二月花》《二十四季节》《长工歌》《新年歌》(又称春牛歌)等伴唱展开,以歌、舞、戏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叙述全年农事生产过程[7]。例如,浈江犁市舞春牛的《二十四季节》伴唱歌词:
正月里来是立春,
雨水(季)连绵落纷纷,
深耕细作整好地,
育好壮秧五谷丰……
九月寒露到霜降,
晚造粮食丰收望,
准备给牛过生日,
满村老少乐洋洋……
浈江犁市舞春牛的《十二月花》伴唱歌词:
正月里来正月花,
正月妹子探外家,
正月去了二月转,
(回)丢下阿哥在家里……
另有仁化闹春牛的《新年歌》(又称春牛歌)伴唱歌词:
打起锣(呀)闹连连,
牵起春牛(呀)贺新年,
今年的春牛唔同前,
又唱又跳闹连天,
迎接明年(呀)胜利年,
嗬哈哈笑哈哈,
迎接明年(呀)胜利年。
从上述歌词中可以看出,韶关民间传统舞蹈《舞春牛》以艺术的形式传递出三种信息。一是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传播农事生产知识,教导人们耕种。二是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宣扬伦理道德,教导人们敬老爱幼,遵守社会伦理,承担社会责任。三是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抒发生活情感,感念恩泽,祈愿美好生活愿景。从这里可以看出,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表现题材多与粤北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舞蹈主题以“善”为中心,教人知识,勉人勤劳,让人热爱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等。
(二)“善”是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主要呈现情节
情节因素在舞蹈的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十分重视舞蹈情节的呈现,往往通过生动的情节塑造艺术形象以吸引观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精妙诠“善”是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特点之一。
例如流传于韶关翁源县境内的“鹤蚌舞”,其情节就饶有趣味,老百姓喜闻乐见,表演场面颇受追捧,其背后的寓意耐人寻味,舞蹈引发的生活哲理发人深省。
翁源“鹤蚌舞”共有“仙鹤”“蚌精”“渔夫”三个角色,舞蹈围绕三个角色的争斗情节展开表演。仙鹤、蚌精在悠扬轻快的“狮锣”打击乐声中表演,情节中有仙鹤摇头摆尾——舔毛擦爪——寻物觅食——翩翩起舞等情节,而蚌精则张开壳衣——轻盈起舞,呈现有张有弛、珠光熠熠、千姿百媚的舞蹈姿态。舞蹈的重要情节是在仙鹤与蚌精嬉戏中,突然发现对方,各自的表情从惊讶、欣喜到不安。最后,为了各自的利益(食物),两者从试探性进攻发展到殊死搏斗。正在它们激烈搏斗时,情势转变,渔夫出场,见状喜出望外,一网撒去,仙鹤与蚌精双双被擒。渔夫意外地坐享其利,满怀喜悦,踏着晚霞向家走去……
“鹤蚌舞”用生动的情节、形象的表演诠释了“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老寓言故事。由动物联想到人,引人深思。舞蹈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协作、心存善念、和睦共处,否则将会在无谓的争斗中,导致两败俱伤。“善”是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呈现的主要内容情节,舞蹈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道出了粤北民众向往和平共处的心愿和创造和谐社会、构建善美韶城的愿望。
(三)“善”是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结构布局的中心点
结构在舞蹈作品内部不仅是各局的组织、排列、逻辑构建的方式,更是作品内容形式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8]。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依据“善”的中心点,展开舞蹈结构内部环节布局,呈现排练有序、主次分明、配合得当、对比合理的特点[9]。
首先,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结构布局以“善”为中心,受舞蹈内容的影响较多。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多以粤北地区民众农耕生产、欢庆丰收、祈福纳祥等题材为内容。例如南雄的传统舞蹈“磨地狮”,以庆丰收、庆太平的社会“善”愿展开。舞蹈表演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容狮
狮子开口(转圈)
观音坐莲(蹲步)
和尚肚疼(打滚)
三门下拳(旋转)
四门大跳(跳跃)
五门赛板(收势)
第二部分:行江
前脚去后脚退,左脚上右脚下
第三部分:杂耍
表演打瞌睡、大头婆逗猴等自由发挥动作。
第四部分:武术表演
多用矮步、蹲步,同时穿插亲吻土地的动作,以表达人们对土地的膜拜。
从南雄传统舞蹈“磨地狮”的四个表演部分可以看出,舞蹈表演结构受庆祝丰收的内容影响,呈现出动作情绪逐步递进的特点。“磨地狮”的舞蹈结构以庆丰收、庆太平的社会“善”愿展开,开始以狮子转圈、蹲步、打滚、旋转、跳跃、收势等动作渲染烘托出粤北民众庆祝丰收的喜庆场面,然后通过狮子的行江与杂耍部分将舞蹈表演推向高潮,最后通过狮子穿插亲吻土地的动作,表达粤北人民对土地的膜拜,感念大地的眷顾与社会的太平。
其次,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结构布局以“善”为中心,受舞蹈形式的影响较多。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多以群舞、歌舞、歌舞戏等为舞蹈形式。以韶关的传统龙舞为例,其结构受舞蹈艺术表演形式影响,就有诸多变化。
南雄龙舞(香火龙):香火龙龙身均用干稻草捆扎而成,龙身插满燃香。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由“火龙拜门”“双龙戏珠”“双龙出海”“跳跃龙门”“云游四海”等形式游村表演。
南雄双龙舞双狮:以两条布龙、两只鹰狮为道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由“拜堂鼓”“劈四门”“打点江”“散龙”等形式表演。
仁化梅花龙:梅花龙均用干稻草和竹竿捆扎而成,龙身不超过七尺,全身为梅花瓣,共五条。以“团梅花”“走梅花”“踏四门”“编搭子”四个形式循环表演。
南雄板凳龙:龙头和龙尾用竹篾扎成,并用绸布装扮,龙身用36块杉板连接而成,以行游各家各户形式表演。
从传统龙舞的表演形式看,韶关民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单论传统龙舞表演形式已经多种多样,可见,舞蹈结构受表演形式影响较大。可以看出,舞蹈表演结构受舞蹈艺术形式影响,呈现出舞蹈表演具有程式结构特点,具有固定的表演套路、表演程式、表演环节。龙舞的舞蹈结构以单一龙、双龙、多龙等为表演形式,以香火龙、草龙、布龙、火龙、板凳龙等为道具形式,以游村、窜户、摆街等呈现形式,传递粤北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善”“美”是舞蹈的中心词,以舞蹈的艺术形式表达粤北人民的朴实愿望。
三、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美”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起源于粤北地区族群内部,长期受粤北民族民俗浸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审美特征。具体如下:
(一)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物化美”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是灵动、鲜活的粤北民间艺术,在韶关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中有很多舞蹈类表演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与音乐、戏剧、手工艺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例如在韶关南雄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茶花灯,就是一种歌、舞、戏、手工艺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茶花灯表演由五人组成表演队伍,整个舞蹈表演过程“时唱时和,锣鼓伴奏”,把唱、念、做、打融合一体,且融合了粤北采茶戏的表演程式与分工,表演演员有男旦、丑角、男角之分。舞蹈道具融合了韶关民间手工艺,以纸扎龙头、凤尾、茶花灯、鲤鱼灯等。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除了跟粤北民间音乐、戏曲“组合”,还跟民间手工艺或者其他表演工具相结合。例如韶关始兴地区民间传统舞阿妹的纸扎马车,韶关新丰县民间传统舞蹈鲤鱼舞的布鲤鱼、布扎船、花篮、鱼叉、灯笼等,在舞蹈表演中添加了辅助性道具(工具)一般娱乐性较强,使用的舞蹈道具(工具)通常是为了表现或热情、或欢快、或淳朴、或幽默的情节,颇具粤北地域民族舞蹈特色,可激发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兴趣,提升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多与宗族祭祀和大型民俗活动相结合。例如韶关乳源地区,每年十月份举办当地过山瑶特有的“十月朝”(又称“盘王节”“拜盘王”),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瑶族同胞,自发组织来到盘王庙,载歌载舞,祭祀自己的祖先,番鼓舞、铜铃舞等瑶族舞蹈形式贯穿始终,过山瑶民众身穿瑶族传统服饰,唱着瑶族歌谣,体现了对祖先盘王的崇拜之情,来自各地的瑶族同胞都有自己的表演队伍,每年这一盛会也是各地域瑶族舞蹈队伍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二)故事情节演进中的“人性美”
韶关地区人民有本地域本民族的精神信仰、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这些都成为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优秀素材。富有无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韶关人民将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精神寄托均改编成舞蹈的形式,通过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舞蹈一般采用生动、诙谐、幽默的舞蹈情节和夸张、个性、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以致敬或者表达对历史人物、英雄的崇拜之情。例如韶关翁源的民间传统舞蹈《鹤蚌舞》,再现了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节,以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将鹤蚌相争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韶关乐昌的民间传统舞蹈《青蛙狮》以青蛙与狮子融合的青蛙狮为主题,叙述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知识,教导人们如何耕种。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以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民族图腾等为主题,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支撑,更贴近粤北地区民众生活,往往让欣赏者、参与者心潮澎湃,是更加有“灵魂”、有“生活气息”、有时代“印记”的舞蹈。
(三)自娱即兴舞动中的“自然美”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总体上表演形式相对固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机性,自由、即兴表演是其典型特点。首先,因为参与表演的大多是民间舞蹈艺人,经过长时间的表演实践,在其自身表演领域内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具备临场发挥的能力。其次,民间艺人所受程式化限制较少,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和灵感极易在临场表演时迸发。再次,舞蹈表演者容易受到现场气氛的影响,现场气氛高涨时也极易兴奋从而产生即兴表演,最后达到的效果更好,这也是民间舞蹈具有的即兴表演的特点[10]。当这些即兴表演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时,就会成为创新动作和创新点,闪耀着独特的光辉[11]。例如流传于韶关浈江的传统民间舞蹈《猫公狮》,猫公狮舞由传统狮舞衍生而来。猫公狮个小灵活,给人以和谐、活泼、正直的感受,在拜年、会狮、武术、唱狮头歌等表演形式中,表演艺人会依据现场气氛,即兴表演,变化较多,伴有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给人一种自由、灵动、自然之美。
(四)乡土气息中的“淳朴美”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与区域民众的社会生产劳动、情感表达、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在长期的演变中,唯一不变的是乡土气息,是淳朴之美。韶关的“龙舞”也许是最好的代表。龙作为图腾符号,是祥瑞的代表。韶关地域流传的南雄龙舞(香火龙)、南雄双龙舞双狮、仁化梅花龙、南雄火(龙、狮、凤、虾)舞、始兴司前舞火龙、南雄九十九节龙、南雄板凳龙、新丰龙舞等都是以龙为图腾符号构建的舞蹈形态,无论其展现的场景如何气势磅礴、多姿多彩、雄伟壮观,但是表演者的初心依旧是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者扎根粤北的田间地头,以舞龙的艺术形式,表达的情感纯粹、简单,传递出韶关民众淳朴的生活观和艺术观。
四、韶关民间传统舞蹈蕴含的善美观
(一)抒发“善”的情感——延续“善”的源流
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一文中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又最充足的表现。”[12]可见,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表现,有生命就有跃动的舞蹈存在。韶关地处粤北,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淳朴、善良,从古到今,舞蹈都是民众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载体。生活百态都是舞蹈表达的重要内容。祈愿丰收韶关人民跳起舞蹈、欢庆丰收还是起舞分享、婚丧嫁娶民俗生活依旧与舞同行。舞蹈抒发的是韶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他们祈愿幸福美满的明天。在韶关民众一代一代言传身教中,舞蹈得以传承,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得以延续。
(二)呈现“美”的形式——展现“美”的景观
舞蹈的艺术特性决定了韶关民间传统舞蹈的形式美,韶关民间传统舞蹈通过直观、动态、可感、美化的肢体语言传递讯息,抒发与表达韶关人民的情感及意愿。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丰富的舞蹈语汇、多样的艺术造型、大量的舞蹈技巧为韶关民间舞蹈艺术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是整齐美。韶关民间传统舞蹈动作整齐划一,风格简洁、纯粹,在重复循环的动作中呈现出朴实之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是对称美。韶关民间传统舞蹈讲求均衡对等,舞蹈既有表演人员的对等、又有队形变化空间的对等,还有结构布局的内在对等。三是变化美。善与恶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在对比变化中凸显美的主旨。
(三)舞蹈蕴含的真、善、美
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不仅娱乐了民众的身心,交流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密切了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宣传了“善”“美”的价值观。“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老寓言在韶关“鹤蚌舞”中得到生动形象的诠释,引人深思。在由物到人、由舞喻人的联想中,教育人们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之道。“舞春牛”以歌舞形式叙述十二节气的农事生产知识,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依四季律、二十四节气开展耕种。“龙舞”表达了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淳朴祈愿。韶关民间传统舞蹈以艺术形式展现了粤北地区民众的生活,勾勒了粤北民众的精神世界,传递出真、善、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