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意象、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李子柒短视频文化传播的深层机制

2021-01-31杨吉华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李子意象情感

杨吉华

(阳光学院 现代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1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P340)李子柒在这方面无疑是其中一位成功的践行者。截至2020年10月初,李子柒YouTube粉丝超过1000万,全球累计拥有超过3000万的粉丝,有人甚至认为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堪比中国在海外所有的孔子学院,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李子柒的巨大成功和积极影响。李子柒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她擅长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她的短视频创作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汲取了中国山水田园诗词意象的精髓,同时抓住了当代人共同的情感需求,引起中外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李子柒对乡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则是其成功背后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象外之象”的乡村意象

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个唯美乡村意象,这种乡村意象继承了中国古代审美传统,又融入了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关怀和审美意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准了契合点,成为当代无数人为之神往的“诗意栖居”,并且以短视频这种便捷时尚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一)意象是中外艺术创作成功的重要标志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范畴中最有诗意的重要命题。[2](P104-111)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概念比意境概念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易·系辞上》就提出要通过物象认识事物规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立象以尽意”。三国时期魏王弼发挥了《易传》的思想,分析了“意、象”之间的关系,认为“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有“窥意象而运斤”,第一次在审美范畴中应用 “意象”概念。唐代司空图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的见解,把意象的本质特征概括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代胡应麟在其著作《诗薮》中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上述历史演进可以看到,所谓“意象”就是指含“意”之“象”,亦即蕴含了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抽象与具象的有机融合[3](P160),也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4](P63)。

意象不仅在中国,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也是重要的审美思想。20世纪欧美甚至出现了专门奉意象为圭臬的“意象主义流派”(Imagism)。西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创始人庞德,在其编辑出版的《意象派诗选》中指出,意象是“理性与情感的集合体”“意象主义的要旨不在于把意象当作修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他认为,“创造意象,以便表达新颖的印象,使事物从视觉中呈现出来”,所以,“艺术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直觉捕捉生活的意象”[5](P264)。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6](P126)可见,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的意象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象是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艺术形象,但意象不是指平庸的艺术形象,而是指那些富含联想、象征、隐喻、比兴的艺术形象。所以,有学者认为,意象具有虚拟性、想象性、模糊性、情感性等特点,“它有一种比朦胧美更美的审美境界”[7](P178)。只有形成这种艺术形象,欣赏者才能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能领悟作家之“兴寄”,体味艺术作品之“滋味”,也才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能否形成这种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也就成为艺术创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乡村意象:传统审美意象在当代的空间延伸

虽然意象源自于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诗歌理论,“乡村意象”这一概念则来自于西方对于城市意象研究的延伸。城市意象的概念由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他在所著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把城市意象理解为由于周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主观环境空间。[8](P140)作者根据城市空间环境的“可读性”“可意象性”,总结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由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9](P114)在“城市意象”理论基础上,熊凯提出了“乡村意象”概念,即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 “共同的心理图像”,并认为乡村意象主要包括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两个方面[10](P70);Willits表示乡村意象是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亲友描述、个人直接的乡村体验等方式获得的对乡村“人”“地”的印象。Yarwood认为乡村意象是社会如何利用乡村的方法的反映和影响,揭示不同群体对乡村空间的理解和行为方式。[11](P19-31)周坤则认为,与城市一样,乡村也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特征。[12](P199)关于乡村意象的组成要素,Willits等人认为乡村意象由乡村生活方式、乡村价值观、乡村社区环境、乡村经济发展等五个要素组成。[13](P454-466)Po-Ju Chen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意象四大维度: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氛围、自然环境、农耕生活。[14](P256-266)Shinobu等认为乡村意象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意象、生活意象和历史文化意象。[15](P100-113)

乡村意象作为一种理论,在乡村规划、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英国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著名的“如画美”学派,提倡按照“风景画”和“田园诗”的意象营造乡村景观。近年来,乡村意象作为诗意范畴在乡村设计、乡村旅游、乡村文创、古村落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一些学者根据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乡村意象打造美丽乡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乡村作为一种空间载体,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一种文化空间、精神空间。作为物理空间,它与城市社区有着鲜明的区别,而作为精神空间、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意趣,这种意象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传承和固化,已经牢牢刻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人们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形成了无法磨灭的集体记忆,并与某些特定的景物相联系,一旦受到外物触发,就会触景生情,勾起人们内心沉睡已久的记忆。

(三)李子柒短视频下的乡村意象

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首先也是因为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乡村意象,集中了中国传统乡村意象的所有美的要素,并赋予了这种意象当代审美意蕴,达到了人人向往的唯美境界。

首先,李子柒短视频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赋予某些物象以特定的含义,在中国人审美体验中已经固化成一种潜意识。比如山在古代诗歌中意喻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菊花表示高洁隐逸、不慕名利,象征着隐士君子;狗、鸡等代表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冰雪比喻心地纯洁、品格高尚;月亮比喻乡愁;杨柳表示惜别之情等。而在特定主题安排下各种意象要素的组合就形成了意境。李子柒短视频一般都以优美的环境开场,中间的转场不多,也大多以自然景物表示时空的转换。山、水、树、草、庭院、花篱、花丛、茅屋、猫狗、日出日落都是其短视频常见的意象;这些貌似不经意间摄取的景物,无不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高度吻合,它们反复出现,经过精心摄取组合和剪辑,画风统一,意境唯美。在个人装扮上,李子柒梳着长辫,留着刘海,常常穿着汉服,或者披着红色外套,气质沉静典雅,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被人们惊为“仙女”下凡,也符合中国传统才情美女的形象。李子柒的乡村意象,不是一幅幅乡村美景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传统美食文化的简单传播,而是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和人文情怀,需要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和体会到这些唯美动态画面背后的丰富哲理,发现 “象外之象”的意趣所在。

其次,李子柒继承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传统。中外诗词中都有历史悠久的山水田园诗传统。《诗经·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两千多年前诗人所描写的乡村意象,唯美而浪漫。《楚辞》中关于自然山水的描写,较之《诗经》更为具体、细致,用墨也更多,显示出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超然的审美追求。《九歌·湘夫人》中,萧瑟的秋风,碧绿的湖水,树木、花草、水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然画面,作者有意识地借景抒情,望眼欲穿的期盼借自然景物的描绘得以表现,来衬托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汉代张衡的《归田赋》浓墨重彩描写了回归田园的眼前所见:“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主人翁告别污浊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时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山水田园诗到晋宋已蔚为大观,然后在唐宋达到巅峰。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杨万里、范成大都是其中代表作家。陶渊明笔下的村庄充满着温情和闲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平淡的田园风光衬托了他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唐代孟浩然的诗大多情景融切,兴象玲珑,意境浑然疏秀,语言素淡而韵味深远。在孟浩然笔下,乡村都是一幅幅图画,“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象都直接呈现,鲜明逼真,生动活泼,体现出新颖独特的感受。王维是刻画娴静清新的高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村的黄昏竟如此令人迷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仿佛就是画中意境。宋代杨万里、范成大也都是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高手。李子柒虽然没有古代诗人的政治理想、生活阅历,其短视频也没有古人深邃的哲理和意境,但在乡村意象的表达上却一脉相承。优美的山水风光、超然物外的心境、缓慢的生活节奏、春播秋收的苦乐、回归自然的旨趣等,它们在立意上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在创作上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偕”,在这种理想的境界中“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16](P122),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羡慕向往的田园生活。

最后,李子柒用当代最流行的媒介传播乡村意象。古人以文字捕捉山水田园意象,是静态艺术。而李子柒则用短视频刻画乡村意象。短视频借助当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运用光影、色彩、构图、镜头、音乐、声响等视听元素,通过镜头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是动态艺术、表现艺术、视听艺术。在李子柒制作“火焰醉鱼”短视频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流动的画面:李子柒背上筐子,在欢蹦欢跳的小狗陪伴下来到山上,从泥土中挖出新鲜土豆,回来路上又随手在树上摘了一把花椒,回到家洗土豆,开始制作火焰醉鱼,制作过程没有解说,只有简单字幕,关键工序只见李子柒把高粱酒浇在锅盖上,“扑”的一声,一团火焰窜起,灶面上燃起熊熊烈焰,一会工夫一盘热气腾腾的火焰醉鱼做好。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外面黑魆魆的一片,伸向空中的竹林在风中摇曳,天空乱云飞渡,一抹残云挂在天际,李子柒坐在屋里,独自品尝着自酿的米酒,夜空传来蛐蛐鸣叫,挂在门上的马灯在夜空中泛着白光,映照着盛开的月季。十几分钟的视频没有一句对话,完全是画面叙事,不仅有菜肴的制作过程,而且场景富有诗意,画风唯美,意境梦幻。与传统诗歌意象不同的是,李子柒短视频比古代诗人笔下的乡村意象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在这里烹饪技艺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凸显出来。李子柒的视频流传并不是因为拍摄技巧多么高超、专业,也不是她制作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而是它在勃勃生机中传达了一个诗意、唯美、梦幻般的乡村意象。相对于古人以文字为符号的诗词表达的静态意象,短视频在表达乡村意象由一帧帧画面所构成,给人完整的动态的故事场景,而且声音、色彩、动作都直接呈现,具有文字媒介所不具备的表现力,这也是深受当代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跨越场域的情感共鸣

李子柒短视频传播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其作品传播的意象引起了中外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们重新审视乡村价值以及人自身生存状态,在审美愉悦中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在动机。

(一)情感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

情感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17](P137)。情感与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意象’,它不是事物表象的简单再现和综合,它已经融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等主观因素”[18](P198)。换言之,所谓意象无非是融注了艺术家情感、思考的表象。意象由主观的“意”(情)和客观的“象”(景)两个因素有机融合而成。在“意”与“象”的关系中,意象与情感彼此依托、互为生成。王弼曾论述道:“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王弼集校释》)所以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姜斋诗话》)清代诗人李重华也认为“夫诗以运意为先,意定而征声征色相附成章”(《贞一斋诗话》)。刘勰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他认为情感在意象中与艺术形象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可以说,情感的传达既是意象创造的动力也是归宿。陶渊明的诗以“自然冲淡”见长,然而平淡之中饱含丰沛的情感。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对陶诗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陶公诗虽天机和鬯,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陈郁不可一世之慨,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论》中认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皮日休评价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等诗作:“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也就是说,虽然孟浩然的诗歌空灵恬淡,但却哲理深刻,情感丰沛。如果没有情感,无论是陶渊明还是孟浩然,他们所描写的意象就会了无生趣,味如嚼蜡,就不可能流传千古,打动无数读者。朱光潜对此总结道:“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19](P54)可见,意象是包含作者情感的形象,情感性是意象的本质特征和内涵。

(二)情感共鸣是意象传播成功的标志

意象创造仅仅有情感还是不够的,意象能不能打动人关键还要看作者的情感与鉴赏者的情感能否产生共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是指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产生感应交流,引起强烈的情绪激动。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共鸣的描述是,“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20](P148)。情感共鸣是艺术的目的,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标志,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诗人、理论家阿尔贝蒂就指出艺术家要“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这并非为了迎合读者,而是艺术家与读者之间需要交流。波兰现象学文艺理论家罗曼·英加登认为作者与读者应该共同创造文本。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夫曼也强调,文本不具有任何意义,阅读所获得的意义是由读者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由读者来实现的,不这样就不能达成心灵上的默契。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慈指出,尽管作者不愿意过高估计读者的作用,从无意识动机这一心理学的简单观点来看,潜意识里艺术家俨然把交流当作创作艺术作品的首要目标。对此,托尔斯泰总结道:“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1](P46)可见,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表达个人情感只是第一步,能否产生情感共鸣才是创作者更应该关注的目标。

(三)情感共鸣:李子柒的乡村意象被高度认可的秘诀

唯美的乡村意象引起了中外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无疑是李子柒短视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她创造的乡村意象在我们这个特定时代具有不可抗拒的现实逻辑,击中了当代人的心理软肋。这些意识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价值取向,它跨越国界和民族,具有普遍的感染力。这些心理包括:

怀旧心理。新牛津英语词典把怀旧定义为“作为感伤的渴望或对过去渴望的感情”。Davis认为怀旧是对过去的向往,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并贯穿人的一生,它是一种正向的情感体验,能够唤醒美好的情绪,比如快乐、幸福、爱和温暖等。Sedikides等认为怀旧与美好的感受相连,是一种充满快乐的回忆。[22](P81-123)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加速怀旧年代”正在到来,怀旧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怀旧甚至超越了个体化的、情感性的心理范畴层面,成为一件社会化、全民性的集体事件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23](P182)

作为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怀旧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表达中最重要的主题、最能吸引人气的艺术类型。当代影视产业中,怀旧都是最有人气、最有号召力的内容主题之一,也是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高点击率的秘诀。《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都属于经典的怀旧电影。《夏洛特烦恼》最受欢迎的不是电影的后半部分主人翁的人生逆袭,而是前半部分的中学时光,因为它勾起了每位观众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人们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怀旧也是李子柒短视频的主题之一。李子柒的短视频,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乡村记忆,其场景很多都是人们熟悉的,是人们童年常见的乡间场景。只是后来这些场景逐渐消失了,或者因为到城市打拼很少再见到这些场景或技艺,就像李子柒短视频中的弹棉花、做棉被,要不是李子柒短视频的再现,恐怕许多人都早已忘记。人们从李子柒的短视频再次看到这些场景,那一声声带节奏的“砰砰”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首歌,那么亲切,那么温馨,一下子把人拉回到自己的童年岁月,最大限度满足了当代人对逝去事物的怀旧情绪。

田园生活的向往心理。向往田园风光是人类的共同心理,这是李子柒短视频在全球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德格尔说过,人是从大地上涌现的,大地复而又涌现为人的诗意的精神家园。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帕克斯曼在他的《英国人》一书中写道: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所以“搬到农村居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已经考虑很久的梦想”“英格兰的农村地区是无与伦比的,它风光旖旎、宁静安逸,同时,当地的农贸市场又给生活增添了很多吸引力。这些都有助于人们逃离城市的喧嚣并找寻到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24]。山水田园生活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向往眷念的理想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中国的古典诗人都对这种生活进行了描写歌颂。陶渊明在名利场打拼了三十多年后发现自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田园生活不仅接近自然,感受山花野草的芬芳,体验天人合一的意趣,耕读传家,修身养性,更能摆脱官场生活的蝇营狗苟、尔虞我诈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累赘,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物我两忘”“追求宁静”的人生境界。李子柒的短视频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宁静不受打扰的山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无疑给当代城市人群展现了另一种生存模式。在城市打拼或生活了几代的人们其实内心清楚,现实中回归乡村、归隐田园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梦想,恰恰李子柒短视频里的乡村意象足以为当代人提供心灵慰藉的理想家园和精神归宿。

崇拜心理。对成功者的崇拜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子柒不是大英雄,而是一个普通的乡村青年,她拍摄的视频也是乡村日常生活场景。但李子柒是一个完全的正面形象,通过李子柒短视频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李子柒出身贫寒,白手起家,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了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的人生高度。她的成功令多少受过高等教育或口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们为之汗颜。看了李子柒短视频,人们会惊呼,这位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女孩,竟然如此心灵手巧、多才多艺:酿酒、酿酱油、腌腊肉、做拉面、制作仙女裙,自制蚕丝被、秋千亭、竹沙发、文房四宝,甚至可以独辟蹊径用葡萄皮来染布料,用花瓣来做胭脂,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她的勤奋好学,精明能干,冰雪聪明,对于全球受众都是莫大的激励。许多国外观众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对李子柒的由衷敬佩和崇拜之情,英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日语等各民族语言中都不吝啬用最美的词汇表达对李子柒的赞美。

向善心理。人类都有向善的本能,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李子柒短视频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的善良品质也是让人们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国外观众纷纷留言点赞,Karin Hardne留言道:“每天早晨我都从看你的视频开始,它们给了我一整天的精力。我从世界的另一端瑞典关注你。你关爱自然、制作美食、照顾奶奶的方式,给了我希望和喜悦。谢谢你。”一位叫Christine Hill的妈妈说:“我五岁的儿子想让我告诉你,你是他最喜欢的女孩,因为你很勇敢、聪明,总是为你的奶奶做事情。谢谢你为我孩子做了一个积极的榜样。”Candace Duncan评论道:“我每次看她的视频时都会来看评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积极的人,我很高兴看过这些视频!它们是我们的幸运、荣耀,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力。”Wanda Torruella发自内心地赞美:“一个如此又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孩,一直照顾着奶奶,如此有爱,我永远不会错过她的视频,视频音乐让我的灵魂平静下来。”[25]著名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主要教育力量正是在于,它从审美上影响人,以美的情景感动人,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人们通过这种审美的体验取得必要的信念和伦理原则。”[26](P343)李子柒短视频在传播乡村传统技艺的同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达到了国内许多短视频创作达不到的思想境界。

逃避心理。工业化、城市化让乡村人大量涌向城市,人们却发现城市生活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安全感等城市病让人们备受困扰。职业压力、财务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感压力,甚至成功也是一种压力,人们生活在多重压力之下。一些人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正视矛盾和冲突,而是选择逃避。逃避成了部分城市人的精神特征,他们希望逃避现实,逃避压力,逃避权威,逃避城市的喧嚣,甚至是逃避成功。他们希望回归自然,过上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体会农活的甘苦,放慢生活节奏,吃上安全放心的菜肴食品,面对简单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工作的人群来说,城市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他们只是为了谋生才来到城里,乡村才是他们的归宿,最终都要“叶落归根”。李子柒短视频打造的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精神港湾。正如李子柒自己所言,她拍这些视频,“只想让在城市辛苦工作的人放松自己”。这种心理跟意识形态无关,它跨越场域,跨域时空,人类共有,所以容易产生共鸣。

三、多维支撑的文化自信

李子柒短视频传播成功的第三个因素是李子柒对于乡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充分自信。这种自信通过唯美意象传播并感染了无数中外观众,并在网络间形成积极反馈,形成了乡村意象、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

(一)文化自信是优秀作品产生的根本力量

中外文学艺术创作史证明,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成就一切艺术经典背后的精神力量。法国作家莫泊桑指出:“现实主义作家如果是一位艺术家,他就不是给我们一幅关于现实生活的平庸的照像,而是给我们一种比现实更完满、更深刻、更有说服力的想象。”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作家、艺术家就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投入激情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等无不都是秉承了这一传统。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其《作家的社会职责》指出,作家的社会职责是“回答时代向我们重新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作家必须探索真理,勇于回答迫切的社会问题,代言于人民”。没有基本的社会担当、没有仁爱关切的济世情怀,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在当代,这种文化自觉发展成为文化自信,成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339)。只有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创造出具有巨大震撼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作品,而“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1](P349)。

(二)缺乏文化自信的乡村传播不可能形成巨大影响

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是对乡村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肯定;对乡村的自然、历史、传统、人物、风貌、典籍、遗产的由衷喜爱和赞美。这种赞美与热爱、认同与肯定,既是一种群体心理和潜意识的表现,也是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果。乡村文化自信对于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卑是当前乡村重建的短板。问卷调查发现,当前许多乡村青年相当不熟悉、不了解家乡历史、人物、掌故,不了解乡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喜欢也不愿意学习家乡民间艺术和技艺。数据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乡村文化自信水平不高,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乡村文化艺术等同于落后,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的乡村认同感下降,转而认同城市文化,热衷于流行文化。近几年虽然有众多拍客热衷于乡村短视频,传播乡村文化,但却缺乏基本的乡村文化自信,要么自我矮化,自我丑化,镜头里充斥着大量搞笑的小丑般的形象;要么刻意表现或夸大乡村落后愚昧以博取眼球;要么以城市文化为审美尺度观照乡村,在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迷恋中迷失自我。缺乏基本自信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产生太多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样,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短视频。

(三)文化自信是李子柒短视频传播成功的根本秘诀

1.特殊的经历形成对城乡文化的理性认知

有关资料表明,李子柒是弃儿,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生长在偏僻的大山深处。为了谋生十四岁外出打工,刷过盘子,学过打碟,在城市度过八年光景。在城市,李子柒睡过公园椅子,啃过一两个月的馒头,生活充满艰辛甚至苦难。爷爷去世之后,为了照顾奶奶又回到农村,才开始了后来的“田园”生活。前后生活经历的巨大反差让她深深认识到什么是她应该珍惜的,她所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在一次采访中,她说:“城市的生活只是为了生存,而现在农村,她才是真正的生活。”她希望她的视频能证明这一点。既有城市谋生打拼的经历,又有走出乡村再回乡村创业的经历,对城市与乡村生活都有同样深刻的了解与感受。对于城市与乡村文化就有理性认识,有鉴别有比较,能够辨别各自的优缺点,不会盲目自负或自卑,这就是李子柒对乡村文化自信的根源。

2.中国乡村的转型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时代背景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心理。李子柒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扶贫攻坚”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一批批乡村青年回到乡下创业,成功脱贫致富,可以说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最好的时代。李子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到乡村,她无疑也能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好处,感受到乡村的积极变化,并且投身到这一伟大变革洪流中,捕捉到乡村生活闪光点和价值点,并用短视频表现出来。尽管有人质疑李子柒的短视频过于理想化,也尽管创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刻画用“滤镜”做了“美化”处理,但它并没有违背艺术的真实。毕竟受众都清楚,它是对生活的诗意表达,而非新闻记录片。人们爱看李子柒短视频,不仅是因为给受众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唯美意象,更主要的是被故事人物勤劳、善良、智慧等品质所打动,这正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的乡村美德,是培育中国乡村文化自信的优良基因。李子柒短视频没有恶搞,没有风趣幽默,更不会自我矮化,而是心中有理想,每个镜头都透出内在的自信,其本质是对乡村价值和乡村伦理的认可和肯定。而这种肯定,不仅是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美德一致,也符合当前我们国家主流价值导向,与时代奔腾洪流并行不悖。

3.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的传导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互联网成就了李子柒。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平民性等重要特点。毫无疑问,只有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才能深度参与,深度体验,深度互动。在互联网生态下,信息瞬间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传播主体和客体界限日渐模糊,受众在多向交流和多重现实的解码中,变得更加自主,传统的现代性变得越来越具有“轻灵的流动”的特征,这些都对网络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子柒是成功的,她的自媒体打出了品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这种成功中中国的文化被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央电视台对此评价道:李子柒短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由意象传达到情感共鸣是一种审美境界,由情感共鸣到文化自信是一种价值认同。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获得中外广大观众的认可,获得了中外粉丝的赞许,这种网络体验无疑提升了她的自信。面对成功,她没有急功近利,不轻易接广告,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开发与品牌塑造上,不断提升视频的专业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其中的逻辑进路是:乡村意象—情感共鸣—文化自信。三者关系中,坚定的文化自信能够让李子柒凝练出乡村唯美意象;寓于这种唯美意象中的人物故事、生活哲理引起全球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了李子柒的文化自信。三层进路不断获得积极反馈,形成了有效的传导机制。这是李子柒短视频传播获得巨大成功的内在机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短视频里的乡村意象已经超越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笔下的乡村意象,体现了民族性、当代性和世界性融会贯通的典型特征。

猜你喜欢

李子意象情感
抚远意象等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