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与乡村经济振兴探讨
2021-03-18石琼
石 琼
(三明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俄罗斯 克拉斯诺达尔 35007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逐渐走上了生活富裕的小康道路。2020年底,中国广大农村全面脱贫,中国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农村全面脱贫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下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给城乡人口带来巨大变化,大量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如何振兴乡村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分为四类,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1]这一地区经济落后,现代产业不发达。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把土家织锦打造成特色产业链,驱动武陵山区经济振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土家织锦简介
土家织锦属于中国五大织锦之一,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弘扬它有重要意义。与同一地域上苗族的苗绣相比,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织造工艺。土家织锦是利用传统的织造工具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在古老的斜织机上手工织成。土家织锦的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组成,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织造时,要眼看背面,手织正面,这就必须对纹样及色彩有娴熟的记忆和表现能力。[2](P72-74)着色皆以植物、矿物等自然染料为主,如以朱砂、苏木、苋菜为主要原料染红色,以马桑树叶、核桃壳为主要原料染黑色,以靛青为主要原料染蓝色,以桅子、姜黄、椿树皮、茜草为主要原料染黄色,以紫草根为主要原料染紫色。
二、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
(一)生态美,取材自然
1.使用棉麻丝纯天然面料,有助健康
土家族人主要聚居于以武陵山区为中心的荒野地带,靠着他们勤劳的双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家族人根据气候、土壤、水源不同在海拔较低的旱地种植棉、麻,植桑养蚕,以此为原料纺纱、织布,自然亲肤经久耐用。天然的棉麻面料环保健康,有如下功能:第一,有助于透气,保持人体干爽;第二,有助于防辐射,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电脑、手机、电吹风等辐射源污染,研究显示服装面料中加入20%的亚麻即可防80%的辐射;第三,有助于防静电,研究发现混纺织物中只含有10%的亚麻就足以起到防静电的作用;第四,有助于抑制细菌,亚麻具有很好的抑制细菌的效果,所以长期穿着棉麻有助健康。
2.植物染,生态环保
土家织锦色彩斑斓,生活在山区的土家族人利用自然界的植物来染色,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植物染一种是直接利用植物染料的鲜叶,把染料汁激发出来,让织物直接着色。即把待染织物置于渍有其鲜叶,并已发酵的染液里,或浸或煮一段时间,使织物着色。如栀子属常绿灌木,开白花,果实中可作染料的色素主要成分是栀子苷。先将其果实在冷水中浸泡,再经过煮沸,即可制得黄色染料。此染料属直接性染料,可直接染着于丝、麻、棉等天然材料上,但这种方法只能染出植物本色。另一种是加入明矾等媒染剂,如茜草,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茜素和茜紫素,如果需要浅黄色就直接用以染制,而加入明矾等媒染剂则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土家织锦是先用这种植物染的方法把纱染成需要的色彩,再通过“通经断纬”的方式织造而成。
3.色彩源于自然、顺应自然
土家织锦属于民间工艺,土家族人农闲时间居家织锦,图案及配色直接来源于自然界中所见所闻。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多种动物的色彩进行组合搭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二)生态美,赋意自然
土家织锦的纹样形制、寓意、色彩搭配皆体现土家族人崇敬自然、与自然均衡发展的良好生态关系。[3](P311-314)
1.土家织锦的形制,节奏均匀,韵律统一,呈均衡态
土家织锦纹样多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的排列。如图1鸡合花纹采用的是二方连续,将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做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纹样组织结构做有规律的重复,有节奏感、韵律感。如图2四朵梅纹采用的是四方连续,在对称均衡的基础上,将图案放置于几何纹样框中,以一个梅花几何纹样在周围四个方向重复连续形成韵律统一的节奏。图3的龙纹呈对称分布,龙的单个纹样有规律地重复,对称平衡这一形式美法则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图1 鸡合花纹[4]
图2 四朵梅纹[4]
图3 龙纹[5]
2.土家织锦的纹样寓意、色彩搭配皆体现土家族人崇敬自然、与自然均衡发展的良好生态关系
首先,动物纹样的形态、神态、动态皆来自于自然界的动物。其次,动物纹样都有一定寓意,表现了土家族人对吉祥动物的崇拜。如图4的阳雀在汉语中称为杜鹃,被土家族人视为吉祥鸟,每当春天来临,总能在山间听到阳雀悦耳的叫声。黎直义在其《新竹枝词·土家织锦百咏》中写道:“土家大姐爱风流,巧织西兰转角楼。窗外一声阳雀叫,春思万缕伴郎游。”生动地点明了土家织锦纹样源自自然的审美意识。而植物纹样比动物纹样出现得晚,是土家族人结束动荡生活安居下来的写照。土家族人把山茶花视为仙女,这来源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土家族姑娘把山茶花的纹样表现在织锦上,象征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图4 阳雀[6]
最后,土家织锦色彩艳丽、图案清晰,喜用大自然界中蓝、黑、红三色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色彩的棉线、丝线做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图5、图6、图7皆艳丽但不失稳定,色彩搭配上采用类似色相红与黄橙色调和对比呼应,纹样给人视觉上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和谐的效果;采用补色极端对比呼应,如红与蓝绿,效果强烈、活泼有力。
图5 四十八勾织锦[6]
图6 大龙花织锦[6]
图7 六人打舞织锦[6]
(三)秩序、和谐之美
土家织锦纹样整体分布构图形式上讲究饱满与均衡,体现秩序、和谐之美。土家织锦传统纹样由锦面和档头组成,分别分布于上、下档口部分与中间部分,分别组成锦面纹样和中间纹样。如图8“老鼠嫁女”中间部分老鼠、轿子、人物纹样呈非连续散点分布,运动迹象有旋律,牵动视线从画面的一个点到另一点不停地移动,这种点与面的结合富有连贯性。纹样在大小中进行变化,有秩序的和谐美。
图8 老鼠嫁女[7]
三、土家织锦现状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土家族生活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希望,是土家族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民族认同的象征,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8](P264)其历史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于先秦至唐宋。这一时期,土家织锦主要以棉麻为原材料,面料结构已经具备锦的雏形。
成熟于明代。这一时期,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种植业比较发达,纺织业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土家织锦在这一大环境下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时期土家织锦主要以实用价值为主,以棉麻丝为原料用作铺盖被面,小孩出生时作小孩被面、女孩出嫁时作嫁妆被面、人去世时作随葬品被面等。
发展于土司时期。这一时期,土家族人男女服饰不分,头裹巾帕,衣裙绣花边,土家织锦被广泛运用到服装、鞋帽、围腰、背带,作为装饰,实用价值得到发展。
兴盛于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土家族人男女服饰区别开,土家织锦的产品进一步丰富,在被面、服饰、床上枕套、帐帘等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大门打开,土家织锦原料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产品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售卖,甚至远销国外。
衰退与振兴于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土家织锦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期,一方面受工业品进入的冲击,传统文化处于停滞状态。如受西方裁剪合体外来服饰审美的影响,土家族人日常生活已不再穿本民族服装,传统花被面也慢慢被西方床上四件套所取代。另一方面,产品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与现代时尚结合,导致穿的人少,市场萎缩。再者,为了追求效益,材质蓬松、色彩艳俗廉价的化纤膨体纱取代天然棉麻丝作为土家织锦的原材料,导致土家织锦形式美原则被破坏。由于市场的导向作用,土家织锦在市场上不再受欢迎,而其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土家织锦技艺随之便慢慢失传。改革开放后期,一方面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引领传统文化产业昂首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土家织锦产品多样化开发,慢慢渗透到生活中,市场被打开,迎来了土家织锦的振兴期。
工业化改变了传统以家庭手工坊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土家织锦的产品由最开始实用价值为主的裙被类(被单、枕头、蚊帐等床上用品)发展到后来以装饰为主的饰品类(沙发套、窗帘、汽车垫、艺术壁挂、桌旗、手机壳等)。
四、土家织锦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探索
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瑰宝,有潜在的市场价值,需要开拓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精神文化的精髓,其应用形式不仅体现在整体结构布局、色彩搭配、纹样设计、制作工艺上,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思路上。
褪去繁华的土家织锦该如何发展,该如何带动当地的经济振兴是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使传统的手工艺得以活化传承,就必须把握住土家织锦的文化精髓如何与现代的审美结合,如何创新产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振兴武陵山区的经济,对此有以下几点探索:
(一)引进现代元素,产品衍生化,开拓市场
引进现代元素,产品衍生化,扩大新产品开发,设计出以实用为基础突显审美价值的产品,即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来吸引顾客。土家织锦能够激发设计者、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审美感受,或色彩搭配、或形制特点、或内部纹样构图布局、或工艺特点皆可让受众得到审美体验。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入手,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引进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开发相关产品。
比如闽西地区将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元素运用于一些衍生产品中,为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另外一条思路。如把闽西客家服饰中的花卉图案用于鞋垫,见图9;把闽西客家服饰元素运用于办公用品中,如图10多姿多彩的杯垫;用于家居用品,如图11把纹样用于靠枕;还把服饰造型用于配饰,如图12的小挂饰;此外,还可以运用于手机壳、方向盘、车垫、靠枕、纸巾盒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图9 手工绣花鞋垫[9]
图10 刺绣杯垫[10]
图11 靠枕(作者拍摄)
图12 挂饰[11]
土家织锦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装饰功能已成为主要功能。土家织锦早期的产品主要以实用为主,产品的实用性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在如今的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大众审美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土家织锦基本的实用功能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行市场调查,提出可行方案,寻找一切土家织锦的销售机会,把自己代入客户的生活,洞察一切打开的机会是土家织锦发展的关键。发现土家织锦的市场机会,首要任务就是广泛搜集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应当在现有市场上挖掘土家织锦潜力,把现有产品进一步渗透到现有目标市场上去,以扩大销售量。政府也需要在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土家织锦的价格优势。
(二)构建产业链,建立生产基地,打造特色小镇,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构建产业链,推动武陵山区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武陵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类型,温度雨量适合种棉植桑,倡导当地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种棉植桑为土家织锦提供原材料,同时拓展农民收入;科学引进纺纱技术,结合乡镇地理位置合理选址建立纺纱作坊和工厂为土家织锦作保障,亦可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创办土家织锦工作坊,研发创作土家织锦相关产品。构建“原材料-加工-产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链,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振兴。
建立生产基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基地为基础,带动农民就业。强调专业化在乡村建立土家织锦基地,产品细分(如办公用品类、家居用品类、文创类、服饰装饰类等)形成规模化;运作模式采取集中基地加工与家庭分散加工相结合。辐射乡村和家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打造特色小镇,振兴乡村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制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挥武陵山区资源优势,依托土家织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涵和专业化生产优势,打造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弘扬土家文化,同时带动武陵山区经济发展。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
振兴乡村经济,关键在于人才。土家织锦的文化传承与振兴需要懂传统技术工艺又要能把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的人才。目前受规模化、产业化、机器化大生产的影响,土家织锦小作坊纯手工耗时耗力,成本太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土家织锦手工艺者很少人愿意 “耗时耗力而不讨好”地坚持学习继承这门技艺。这直接导致土家织锦手工艺后继乏人。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需要政府改变仅靠税收、补贴的简单扶持,而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扶持。如组建传承人工艺坊,通过传承人定期手把手教授的方式传授土家织锦工艺技术。其次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发现和引进人才,请来集中培训和“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分散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落实到公司上岗,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操练技术,学以致用;同时还可以把这一技能纳入职业教育考试范围。
如客家刺绣传承人朱小华为传承刺绣这一客家传统技艺,在政府的扶持下于2012年在家乡创办了铭华客家刺绣坊,以师傅带徒弟“手手相传”的形式教授指导学徒刺绣。该刺绣坊是兴国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有学徒及绣工几十人,主要生产戏剧服装、木偶衣服、神将衣服、寺庙绣品等。在实践中采取“活学活用式”培养人才,以企业为支撑提供工作岗位,给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作品,活化当地经济。
(四)增强用户体验,文旅驱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不同于其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独特的资源。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民风古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旅游开发所需要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能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创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发展。
土家织锦色彩斑斓,工艺讲究。手工艺人在纱线的经纬之间来回穿梭,注入了手的温度,是手工艺人与作品之间的对话,是作品与手工艺人之间的相互成就。如何让消费者与土家织锦产生共鸣,除了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工艺美、材质美给消费者带来审美感受之外,如果能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产品制作过程,亲身感受效果更佳。体验馆指为人们提供亲身参与,亲身感悟的场馆,多指提供亲身体验全过程的场馆。在旅游区提供土家织锦体验馆,一方面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并创新旅游产品以促进旅游业与土家织锦的融合,形成以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土家织锦带动乡村振兴的格局;另一方面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实际操作,近距离了解土家织锦非遗技艺,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
总之,土家织锦拥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如何挖掘其经济价值以带动武陵山区的经济振兴,任重而道远。近年,政府层面对土家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乡村振兴,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和举措,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土家织锦应抓住发展机遇,优化土家织锦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集传承、发展、创新、销售于一体的生态链,为武陵山区经济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