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2021-03-18张守用信玉峰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畲族福建服饰

张守用 ,信玉峰 ,2,李 晶

(1.三明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俄罗斯 克拉斯诺达尔 350072)

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等华东地区的山区村寨,福建畲族人口占全国半数之多,位居全国首位。福建畲族文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以及科技的发展,畲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为畲民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畲族村寨传递了潮流信息与外来文化,其中潮流服饰文化的涌入使畲民在穿着打扮上有了新的变化。在当代大发展、大融合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畲族传统服饰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抢救和保护畲族传统服饰刻不容缓。一方面,我们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畲族传统服饰改革;另一方面,在做到畲族传统服饰适应现代畲民审美潮流和生活需要的同时,要保持畲族传统服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

一、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现状

笔者通过对福建漳浦、霞浦、永安等畲族聚集地的田野考察发现,如今畲族村寨的畲民除个别年长者日常穿戴传统服饰外,其余畲民穿着与汉族无异,见表1。其主要原因是畲族传统服饰与畲民日常生活出现了“不适应”,体现在畲族服饰的原料工艺、生存空间以及相关行业等方面。

表1 福建畲族聚集地考察情况一览表

(一)畲族传统服饰原料与工艺的缺失

随着福建畲族村寨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畲民选择去外地发展,使得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对于当代畲民而言不再实用,导致畲族传统服饰不能很好地保护与传承,所需原料无人种植,制作工艺无人传承。[1](P117-120)例如,笔者通过对永安市清水畲族乡数年的考察发现:畲族村寨日常居住者主要是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大多常年外出务工,使畲族传统服饰所需的棉麻等原料无人种植,着色所需的天然植物染料也越来越少,加之提取工艺和工序繁琐,大多数畲民舍弃了植物染料,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新型合成染料,甚至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畲民不知道这些植物还能用于纺织品染色。所需原料的逐年减少,加速了畲族传统服饰消亡的速度,从而面临“衣随人亡”的发展态势。加之现代畲民对畲族传统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的改进,现代纺织服装面料和技术应用到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当中,简化了原料的制作工序,提高了制作效率,使得现代畲族传统服饰对传统技艺的依赖越来越小,甚至部分制作工艺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二)畲族传统服饰生存空间的缩小

畲族传统服饰形成、传承于畲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就目前而言,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在畲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淡化。例如,笔者在调研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和湖西畲族乡期间,恰逢漳浦县承办福建省第八届 “三月三”畲族文化节,通过对现场畲民进行访问了解到:目前畲民除了在大型民俗活动穿戴畲族传统服饰外,平时很少穿戴,制作技艺对于他们而言也很陌生,畲族传统服饰逐渐边缘化。随着畲族村寨的发展与畲民生活的改善,畲族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生存与传承陷入窘境。笔者从年迈畲民处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日常穿着还是重大节日,畲民都以传统服饰为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现代畲民穿衣打扮的习惯逐渐改变。现代服饰逐渐取代传统服饰,畲民从以往经常穿戴到如今只在重大民俗节日或文艺活动演出时的象征性穿戴,日常着装和汉族无异。畲族传统服饰对于畲民而言不再那么“有用”,制作工具和设备被闲置,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后继无人,难以再现往日的“辉煌”。

(三)畲族传统服饰相关行业的衰落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与产业的联系是随着畲族村寨对外交流而新发展起来的文化生态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畲族村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畲民生活得到改善,新兴潮流品牌服装的侵入,对当代畲民的穿着打扮有着深刻影响。笔者考察的霞浦、漳浦和永安畲族乡镇上全是连锁服装品牌店,没有一家专门的畲族服饰店。连锁服装品牌的到来,使得畲民在服饰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相对于款式单一、样式统一的传统服饰而言,品牌服装更能符合当代畲民个性展示的需求。畲民舍弃传统服饰选择潮流服装,传统服饰行业受到威胁。畲族村寨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和体验畲族风俗,为了让游客“零距离”感受畲族风情,以原生畲族传统服饰为蓝本的衍生款式应运而生,过度设计、过度装饰等问题凸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危害。此外,畲族传统服饰展示的重要载体——民族民俗艺术舞台也随着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而变迁,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作为道具的畲族传统服饰被进行更大程度的祛原生性改良设计,与原貌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演出大多面向的是畲族群众,通过舞台艺术媒介传播,畲族传统服饰的原貌进一步弱化,使其在畲民认知情感上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现状

(一)畲民生产方式的变迁

畲民自称“山哈”,这和他们的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福建畲族村寨绝大多数处于交通相对闭塞的山区,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这种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下,供畲民选择的服饰样式有限,畲民对畲族传统服饰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传统服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生存空间活态化,从而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畲民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善、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品牌服饰的侵入,现代畲民在服饰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适应了现代生活方式的畲民感觉畲族传统服饰的面料和工艺比较落后和繁杂;年轻畲民为了追求个性,需要不同样式的服饰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职业,畲族传统服饰相对单一的款式和材质,在他们看来风格过于朴素,难以适应他们对服饰多元化的需求。

(二)畲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畲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极大转变,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也使得畲民获取文化信息和购买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畲民在穿着上不再只选择传统服饰,而是试图尝试不同品牌服装,体验品牌服装带来的新鲜感和时尚感。从服饰审美角度而言,畲族传统服饰以实用为先、质朴为尚、斑斓为美的特点早已过时,畲民越来越重视对于流行和品牌的服饰精神内涵的追求,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压缩了畲族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这种现象致使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技艺无法活态化传承,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制作技艺随着老一辈技艺传承人的死亡而逐渐失传。

(三)保护开发的偏差

随着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积极呼吁和倡导开展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工作,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受到了各部门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创新与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畲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技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在保护与传承的方式选择上没能很好地考虑畲族传统服饰面料的特殊性,在创新与利用方面过于追求成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服饰长远发展的问题,反而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就畲族传统服饰的濒危现状和长远发展的诉求而言,目前的关注度和政策支持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研究成果初见成效,畲族群众对畲族传统服饰重要性的意识有所改善,但是仍旧不能从更深层次去归正畲民的观念,亟需完善畲族传统服饰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利用的形式、措施和途径。

(四)外来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的冲击是畲族传统服饰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畲族传统服饰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被剧烈冲击、逐渐同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畲民在观念和行动上都不能坚定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畲族村寨中汉族群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过日积月累的融合和交流,畲民的穿衣习惯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在这种观念和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畲民摒弃本民族传统服饰而选择与汉族无异的服饰,品牌服装在畲民生活中已成为流行的标志,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日常生活。

三、福建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相关研究梳理

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关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相关研究逐渐展开,以潘宏立先生的 《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研究》和《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类型初探》为开端,陆续出现针对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文章,如《福建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美丽吉祥的畲族凤凰装》《畲族服饰图案的美术内涵》等。[2](P54-57)

进入21世纪,关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纹样寓意及文化价值、演变历史、与汉族传统服饰或其他地区畲族传统服饰的异同比较等。如陈栩在《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与传承》中提到可以利用畲族文化进课堂、建立畲族民俗馆以及高校研究机构介入等方法进行畲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3](P6-10);又如龚任界在《畲族服饰的现状困境与传承保护——以福建霞浦畲族服饰保护为例》中提到对畲服服饰要进行发掘式保护,达到自我保护与传承的效果[4](19-22);再如雷敏霞和雷冰帆在《畲族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探析》中通过对现状的探讨,提出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要创新方法、与时俱进,政府要加大保护力度,社会相关部门机构更应积极主动共同构建传承保护体系[5](P44-47);汪洋的《畲族传统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探析》在分析畲族彩带形制及工艺的同时,提出将其与现代数字科技、纺织工艺和旅游经济相结合。[6](P111-113)

近年来,不少学者意识到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非遗价值,对其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服饰创新设计、服饰纹样在当代服饰中的应用价值等。如陈秀免在《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田野调查现状及发展趋势》中提到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要从教育、保护意识及政策基金等方面介入,从而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7](P351-355)再如高云在 《福建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困境》中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进行了梳理。[8](P36-41)

总体而言,关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相关研究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视野开阔。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其一,前期的研究多是从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服饰形制、色彩纹案等方面展开,从活态保护的视角探讨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较少,策略创新、理论创新的研究更少;其二,关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成果主题较分散,不利于活态化传承的整体推进和当代价值创新实践的实现;其三,关于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未来发展与传承保护措施的探讨较少,更多的是对现状的概述和分析,没能提出从根本上解决活态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对策。

(二)福建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措施

通过对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现状与相关研究的梳理可见,畲族传统服饰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有效的传承保护、抢救和发掘。接下来,笔者从技艺传承人、著书立说、专题展览、民俗表演、民族品牌发展战略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保护探索出适合时代需求和活态化的传承机制,从而使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得到良好的延续。[9](P95-102)

1.技艺传承人

“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者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10](P23-25)畲族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却没有独立文字的民族,绝大多数畲族传统服饰制作要领和技艺都采取口头阐述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传承,所以对畲族传统服饰领域的技艺传承人更应加强保护,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助,使他们把保护和传承畲族传统服饰当成自己的事业乃至历史使命。

目前,对民族文物传承人的保护模式主要分为:静态保护模式、活态保护模式以及生产性保护模式三种形式[11](P31-38),要根据畲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的年龄、文化层次以及工作经历匹配合适的保护模式[12](P17-23)。例如,对于那些年迈体弱的技艺传承人可以采取静态保护模式,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系统的跟踪式记录,把相关技艺整理成册并加以推广,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对于生活在畲族村寨的技艺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民族威望并且身体健康的传承人可以采取活态保护模式,让其在适宜的文化环境中带头组织关于畲族传统服饰的民俗活动和原料种植,推动畲族传统服饰的普及与活态化传承,从而达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目的。对于那些文化层次较高,具有一定畲族传统服饰生产、销售等经验的传承人来说,采取生产性保护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传承人可以在尊重畲族传统服饰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畲民和畲族服饰爱好者的需求。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他们成立传承工作室,积极推动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研究与创新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畲族传统服饰相关产业的生态发展,促进畲族村寨的振兴与繁荣。

2.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指的是以畲族传统服饰科学研究为基础,对畲族传统服饰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而言,关于畲族传统文化的著作和论文甚少,针对畲族传统服饰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著书立说成为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例如,专家学者可以在畲族传统服饰的起源、演变、工艺及其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起源与演变历程的系统整理和构建,可以为后人在了解或研究畲族传统服饰时提供参考,清楚辨别不同地域、不同分支畲族传统服饰之间的微妙变化和特点,促进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

对制作工艺的梳理,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流程及其在纹样寓意、款式设计等方面的特色。通过深入挖掘畲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习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认识畲族传统服饰所折射出的畲族民俗风情:不同性别、年龄的畲民在穿着打扮上有哪些特点与要求,不同场合的穿着又有哪些要求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图文并茂的著作来进行梳理与整合。相关著作可以破解人们心中对畲族传统服饰的未解之谜;为进一步推广畲族传统服饰,提供扎实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当地畲民营造“原生态”畲族旅游环境提供保障,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畲族文化生活,感受畲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专题展览

专题展览指的是依托畲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以及综合类博物馆进行畲族传统服饰的专题展览,通过举办特展、联展、巡展等,提升畲族传统服饰的“名气”和“人气”。博物馆借助其丰富的展陈设计经验和人才技术等优势,成为推介和展示畲族传统服饰的重要载体。在进行畲族传统服饰展示时,可以结合陈列展览 ,进行一些与畲族传统服饰紧密相关的现场表演和观众活动。例如在“纺织”主题展览中,可以加入现场织布的演示,让观众了解畲族传统服饰所用面料的生产过程;在“畲绣”主题展览中,可以请来畲绣工艺人,让观众清楚畲族传统服饰上的纹样是如何绣制而成的。这些互动项目不但强化了畲族传统服饰的展示效果,而且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

此外,还可以在展馆内还原畲族古村落和畲族传统民居样式、畲族家居风格、畲族传统服饰设计与制作坊等,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畲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通过相关民俗文物、制作工具、服饰原材料等的展陈设计,还原畲族传统服饰设计与制作的原貌。通过畲民蜡像、泥塑等人物造型以及环境渲染,还原畲族传统服饰的民风民俗。在展览过程中,还可以让技艺传承人进行以馆藏畲族传统服饰为原型的再设计活动,增加体验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制作畲族传统服饰的复制品,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可以通过穿戴来“零距离”感受畲族传统服饰的工艺及文化内涵等,从而促进畲族文创产业的新发展,拓展文化消费的新领域。

4.民俗表演

畲族传统服饰作为畲族标志性符号,在进行畲族文艺表演时是必不可少的 “服饰道具”,畲族传统服饰也随着文艺团队,进入了博物馆、歌舞剧院等大雅之堂。例如在畲族传统服饰专题展览中,可以安排与主题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但要注意畲族传统服饰的原貌,力争做到原生态复原,这样表演者在演绎畲族民俗风情时才会给展览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升华。

在畲族传统节日中,畲族传统服饰也尤为重要。每年的畲族文化节都会吸引全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来体验和感受畲族的民俗风情。穿戴畲族传统服饰的文艺演出,一方面直观地体现了畲族特色,另一方面展现了畲族传统服饰的精神内涵。随着畲族村寨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融入了当地的旅游市场,游客可以穿上畲族传统服饰拍照留念,感受民俗风情,体验服饰蕴含的畲族文化。通过畲族歌舞团等文艺团队和游客的传播,畲族传统服饰不断展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面前,畲族传统服饰不再是收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而是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品牌,是活跃在民俗舞台和旅游业中的文化景观。

5.品牌发展战略

我们必须坚持畲族传统服饰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元素的提取、整合、创新设计,打造优质文化品牌,设计和生产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和喜好的畲族传统服饰衍生产品,拓展畲族传统服饰所涉及的消费领域,培植更多的消费增长点。[13](P101-105)从而给畲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拉动畲族村寨的经济增长,进而发展成畲族传统服饰系列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适宜畲族传统服饰机构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链”,为畲族传统服饰创意产业的成长壮大、畲族品牌的塑造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现代化进程中促进畲族传统服饰的活态传承及产业化发展,成为需要思考和把握的现实问题。[14](P112-116)近年来,各民族服饰资料日益成为国内外时装界进行民族特色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更是获得灵感的源泉。[15](P44-51)把福建畲族传统服饰的独特元素运用到现代时装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把畲族传统服饰进行全新的演绎,另一方面可以让世人更加直观地感受畲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从而打造畲族传统服饰的品牌。品牌正在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要地位的品牌”[16](P16-18)。我们要树立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品牌,努力打造品牌形象,促进畲族传统服饰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使品牌战略成为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工作中的动力引擎和战略重点。[17](P180-181)

福建畲族传统服饰是畲族群众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创造的民族瑰宝,从被创造开始就有了民族符号属性,与民族历史、风土人情、审美观念等密切相关。畲族传统服饰在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势必面临严峻的考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要稳步推进畲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利用,并依托畲族传统服饰打造特色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更好地实现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畲族村寨文创产业的长足发展。总之,只有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理念,才能使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得到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实现畲族村寨的振兴与繁荣。

猜你喜欢

畲族福建服饰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动物“闯”入服饰界
永安“三月三”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雪人的服饰
畲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