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1-01-31张蔚胡忠浩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创思政

◇ 张蔚,胡忠浩 ◇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3.。“中国传统艺术”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干课,重点讲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能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传统纹样的造型法则与审美意蕴,熟悉民间艺术的形态种类与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传递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和潜力②宋孝周,孙景荣,张保健:《“室内装饰工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与实践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5期。。

一、“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思政的思路与目标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价值内核和建构形态是中华文化艺术、中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艺术”课程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理念出发,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创意能力塑造为要点,以考察实训为依托,以文创项目设计实践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传递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怀,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并能积极地保护和传承它。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让学生能够结合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美学意蕴,运用创新思维创作出富于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前期学生已学习“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史”“图形创意”等课程。课程面向本科生、国际生开设,其中就本科生侧重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传承的使命感和传播新时代文化风貌的责任感;就国际生而言侧重于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传递与中国当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怀,增强国际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课程突出“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践考察”“文创项目开发”四位一体,引导学生用设计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将故乡亲情、社会进步、巴蜀文化、中国气派加以描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结合四川省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和非遗项目,向非遗传承人、民艺人学习,把“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文创产业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提升学生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法则、文化内涵、美学意蕴开展设计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合到专业能力提升与素质育成之中。此外,在提升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围绕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思考、解决、反思,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形成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

“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重视思政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提取,在专业知识中深度解读德育、美育内涵。重点围绕“中国气派”“魅力纹样”“斑斓民艺”“现代创新”四个主题,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纹样、中国民间艺术、现代设计创新四方面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着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开展历史博物馆、非遗项目实地考察活动,向非遗传承人、民艺人学习,激发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一)结合课程思政的角度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

课程立足于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中心思想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导向、明确重点、凝练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中国气派”教学主题为例,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美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多个文化角度去感受、体会、领悟“道、气、心、舞、悟、和” 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六大特征,深入理解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结合艺术作品和设计案例赏析,延展到对艺术名家艺术人生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认识。讨论如贝聿铭(建筑大师、美籍华人)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设计师为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做出的不懈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

课程教学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专业拓展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受、分析、理解、提炼与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将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省内传统文化资源和非遗项目,通过参观传统工艺美术、非遗艺术项目的制作过程,学生可以现场体验其艺术魅力,理解传承工作的必要性。以“斑斓民艺织锦篇” 教学主题为例,课程结合四大名锦的艺术特点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其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体会传统艺术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能取其精华,借古通今,为设计创新提供借鉴。同时,近距离观摩蜀锦蜀绣的制作过程,访谈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蜀锦蜀绣艺术的技艺特点,从非遗传承人身上真切感受“工匠精神”,并结合传承现状深刻认识传承工作的必要性,树立设计学科的社会责任感。

(三)运用多层次教学组织,丰富思政教学形式

课程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互补作用,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以“魅力纹样青铜器篇”教学主题为例,课内学生结合“商周青铜器与唐代金银器”研究主题开展对比研究、分组讨论、主题研究阐述等,通过主动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地理解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课外教师结合超星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大量有关青铜器文物保护工作、铸造工艺讲解等的生动影像资料,通过展示广泛的史料,讲解青铜器艺术的重要历史地位与独特艺术价值。结合《国家宝藏》等影像资料,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动荡与战乱给文化传承带来的巨大创伤,深入理解时下文化复兴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名人、历史研究人员和美术工作者对保护中华文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进入“实践考察”环节时,结合前期专业知识前往四川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考察,现场观摩、体验其艺术魅力,加深对青铜器器物纹样纹饰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线上资源分享、线下教学指导、现场实地考察多层次的教学组织,去扩充、丰富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思政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浓郁的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艺术传承工作的使命感。

(四) 培养文化价值观,激发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课程重视对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领悟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内涵的同时,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广泛吸收且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艺术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该课程面向国内、国际学生开设,是国内学生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国际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以“魅力纹样金银器篇”教学主题为例,国内与国际学生结合“唐代金银器”研究主题,将中国唐代金银器纹样与欧洲、波斯等地区的相近主题纹样进行对比研究,并深入挖掘历史脉络,对比中外纹样的演变特点,从而加深对国际文化交流的认识,并以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进行设计实践探索。

课程鼓励探索与实验,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丰富传统艺术传承的形式,使中国传统艺术适宜于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运用数据统计、信息图像、虚拟现实(VR)技术、动态图形等新的设计思维和技术方式进行表达,探索创新的艺术形式,使青年一代能结合现代科技和新兴技术丰富传统艺术传承的形式,扩大传统艺术传播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同时,以四川省内的文创研究和设计项目为载体,结合社会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内容,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加强与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和文创企业的合作、共建和交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实践成果的转化,扩大课程的示范效应,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三、延伸课程思政的长度,扩大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效果

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挖掘,还应当着眼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结构,发挥好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的育人作用①梁晴,刘东锋,魏梓轩,杨洋,任晓龙:《大思政视域下本科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目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常常容易集中于单门课程中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内容的讲授,对梳理人才培养方案、贯通前后课程关系的思考略显不足。这一现象容易导致课程思政的连贯性不足,降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有效性。“中国传统艺术”课程针对这一现状,将课程提升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接,延伸了课程思政的长度,引导学生将专业能力有效发挥到文创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从而更好地巩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

(一)链接“文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创作意识

课程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将学生通过课程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对接。课程组教学团队携手学院思政课程的老师,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文创+”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紧紧围绕“党建领乡、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利用在校师生专业特长,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点,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文创扶贫相结合,开展“文创+扶贫”“文创+旅游”“文创+农业”三位一体的技术扶贫系列活动。既帮助大学生增长社会实践经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意识,也帮助年轻大学生深度解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当地文创旅游的知名度,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做到了实践实效化,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社会实践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荣誉称号,受到团中央表扬。

(二)实践教学与专业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相结合,鼓励投身文化传承工作一线

课程的实践教学与专业竞赛结合,以赛促学,增强学习氛围。近三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该课程的教学成果在各级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奖项50余项,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同时也扩大了专业影响力。同时,突出项目体验,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加强与文博机构和文创企业的合作、共建和交流,以主题性课题、实验性课题、场所性课题、功能性课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和项目体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再创造能力,训练学生将传统元素重新组织应用,实现传统艺术视觉语言转化。课程教学成果所延伸的相关设计作品被文旅集团、成都博物馆等机构采用。对故乡亲情、社会进步、巴蜀文化、中国气派的描绘,极大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更坚定了其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社会责任心。

结 语

当代青年大学生关注时代发展脉搏,在弘扬“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青年一代开始积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把握这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思政育人潜移默化地融合于课程教学内容中,促进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思考。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融合,创新课程建设形式,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性,才能真正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创思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溪川文创街区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