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成逻辑研究
2021-01-31鲁玉高淑桃
◇ 鲁玉,高淑桃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这一初心使命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实践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呈现的。因此,深刻了解和体会“初心使命”生成的理论、历史、实践与现实逻辑,弄清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是什么”“从哪儿来”“怎样来”又是“为何而来”,才能真正理解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才能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之伟大、中国共产党之伟大。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深刻学习理解与继承发展,是党初心使命生成的文化根源和理论基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文化根源
中华民族屹立千年饱经风霜而光彩依旧的根源,就在于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起源较早,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重民、为民之美谈。奴隶社会时期,民本思想开始萌芽,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以神话自身形象强调自身特权,但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民本思想仍在延续。奴隶社会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惟命不于常”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态度决定天命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成熟。道家老子认为“民”与“君”是对立统一的,以此强调民的重要性。儒家孔孟倡导仁政,强调以民为本的“仁”“爱”之心,提出了“惠民”“利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家墨子认为君主是管理和服务民众的,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到了封建社会时期,道儒墨家的民本思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也,以为民也”;李世民强调“君依于国,国依于民”;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可见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贯穿民族发展始终,在社会实践上能一定程度改善民生、缓解阶级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积极推动社会生产,影响朝代更替;从理论上来说,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为人民着想的初心使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是长流于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刻入骨子里的爱民为民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理论基石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首先,《宣言》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各历史时代的分析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出阶级对立到一定程度,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改变的时候,就会引发革命战争。由此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第44页。,宣告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其次,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宣言》强调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页,第44页。,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为社会上存在的最广大人民,即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独立运动。最后,《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方向与道路。共产党通过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成为统治阶级,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再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路都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目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和特殊历史条件对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思想进行了中国化的发展。为了人民幸福、共同富裕和实现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初心使命,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对人民忠诚、时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性质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刻的历史思维,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是对历史的继承、对现实的发展、对未来的展望。中华民族曾立于世界之巅,因此绝不甘于长久地跌落谷底。古代中国绚烂辉煌的历史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生成的历史起点;近代国门洞开,因落后被侵略、压迫而积贫积弱的中国提出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生成的历史根源。
(一)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成就是历史起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并以其辉煌的历史成就塑造了古代中国。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在1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引领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无数伟大、卓越的贡献。首先,古代中国经济强大。秦汉至清末的1800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的丝绸刺绣向西运输,开辟了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次,古代中国幅员辽阔。自汉武帝以来,国土面积约666万平方千米。唐朝的全盛时期,国土面积约有1000万平方千米。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版图达到1300多万平方千米。再者,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古典哲学方面,道儒法家的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影响。例如欧洲启蒙运动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伏尔泰的很多思想与儒家思想具有一致性,他还曾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科技方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和军事现代化进程,推动世界进步与发展。
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伟大而辉煌的历史成就,然而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国家开始加快现代化进程迈入工业时代,清朝依然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失去了发展的绝佳机会,导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展落后,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①曲青山:《论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7期。在昔日辉煌与近代落后的强烈对比下,无数中华儿女立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鸿鹄之志,无论哪个党派、哪个学说,只有顺应这一思想,才能肩负重任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就是根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伟大成就。我们曾立于世界之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的时代责任。
(二)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是历史根源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由于清朝政府统治无能,闭关锁国疲于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旧中国外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反动势力的欺压,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国家遭受残暴的殖民掠夺,民族尊严惨遭无情践踏,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帝国主义相勾结,统治阶级成为洋人的“走狗”,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中华民族要想摆脱国内外双重打压,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需要奋起反抗,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另一方面,在外西方列强疯狂肆虐,控制着我们的经济和部分领土,在内封建专制统治剥削和压迫,经济落后,民众没有民主自由,饿殍满道、哀鸿遍野,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深深的苦难之中。这种贫穷落后的局面使旧中国处于被动挨打难以发展的悲惨境地,因此,保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时代的中心任务。中国近代各阶级、各党派和社会力量针对如何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做出过许多尝试,包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正处于危难关头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来了希望。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工人阶级相联合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党的初心使命也在解决两大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奠基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实践逻辑
理论源于实践,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历史实践。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在艰难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的实践中去,在回答历史之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孕育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经历战争、贫穷和饥饿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践行初心使命;进入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在取得伟大成就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坚守初心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历史之问的革命进程中孕育初心使命
面对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对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不断肆虐,面对国内反动势力,一批批仁人志士都殚精竭虑地寻找救国之路,人们不禁发问到底怎样才能救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来了引导中国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和正确道路,产生了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阶级和革命力量。1921年中共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确定党的纲领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第二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了党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反帝反封建并进行民主革命统一中国的最低纲领。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艰难摸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的道路。成长的路途几经曲折,在经历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共产国际的错误及教训之后,20世纪20—3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路线,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先后经历的战争: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土地革命战争,为党建立了武装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提高了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离不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深入底层,向广大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奋斗;在战争期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用毋庸置疑的实力和事实回答了到底谁能拯救中国的历史之问,孕育了党的初心与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进程中践行初心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待建设,同时还面临着反革命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和遏制。在这种情形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一化三改”,在全国范围内对工、农、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践行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奠定了制度基础。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党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国民经济计划等方针、政策,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党初心使命的践行构建了物质基础。在处理中国各民主党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繁荣科学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还提出了扩大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党初心使命的践行奠定了政治基础。50年代初,美国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中朝唇齿相依,为捍卫国家主权,帮助朝鲜人民,党领导全军全国人民击败美国,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家长治久安赢得坚实基础,为维护亚洲和平作出伟大贡献;60年代,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有“核”一族,军事实力显著提升,再一次树起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提供了军事基础。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走了不少弯路,但都凭借自身力量纠正了错误,在此期间国家整体实力稳步提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稳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向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改革进程中坚守初心使命
社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在所难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把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页。中国发展的成就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来自党致力于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探索发展的正确道路。
从历史来看,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地面对历史。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过去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经济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教训,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将其割裂开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不同的是前者革他人的命,后者是伟大的自我革命。从当下来看,改革开放从现实出发,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改革开放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诞生的。从刚开始的试点改革到后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变化,更体现了社会矛盾中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问题是渐次出现的,解决问题也要循序渐进。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在于立足现实,解决当下的问题与矛盾,更在于用长远的目光展望未来,坚持不断地自我革命,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从未来来看,改革开放饱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改革的目的是振兴中华,实现人民富裕,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党的建设。从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的宏伟蓝图开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围绕着这个蓝图来进行规划、布局。
四、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任务要求,但党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使命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有新变化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再次提出初心使命这一重要论述,就是为应对国际变化发展以及国内党内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内在需要。
(一)从新时代国际发展新状况看党初心使命生成的时代诉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局部战争和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卫生等全球性危机使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整体上看,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限制下发展乏力,步入“老龄化”,西方模式走下神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经济政治大发展大觉醒,世界秩序加快转变,权力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从政治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保护主义在西方国家仍然盛行,“美国优先”、单边“退群”等行径严重破坏世界秩序,阻碍全球治理,国际安全形势暗流涌动。从经济上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倒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发生断裂,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一落千丈,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呈正增长趋势,国内经济秩序恢复迅速,中国制度优势充分体现。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变化,正确认识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时代诉求,中国共产党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国家,始终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成长。
(二)从新时代国内党内发展新情况看党初心使命生成的内在需要
经过不断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党内发展新变化,以及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变化,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布,党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全面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党将领导中国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和潜力,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就新时代国情而言,首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不能及时回应人民所需;其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各种文化思想渗透的危险;再者境内敌对势力如“疆独”“藏独”势力等试图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另外在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和对外交往领域都存在着“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新时代党情而言,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党内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少部分党员同志信仰缺失,贪图享乐,追名求利,脱离群众,更有甚者因利欲熏心,以公谋私、滥用职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党的初心使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基于国情党情变化的内在需要而提出的。
结 语
当今世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原来落后挨打、任凭他国践踏主权、在国际关系上毫无发言权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高铁取得世界之最的成就,射电“天眼”探秘宇宙,筑梦“天宫”,“蛟龙”下海,歼-20、运-20等国之重器给足了我们底气,如今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2019-07-07.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党初心使命的形成,了解其生成逻辑,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