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深度育人模式探索

2021-01-31温文妮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育人

温文妮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应以“八个统一”为标准,强调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人文性、批判性、思想性、理论性、真理性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应将其内涵、思想和精华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彰显中国思政教育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推介,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期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文精神等进行充分挖掘,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转化创新,创建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中国话语表达方式思政新课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和丰富育人新内容,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育人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1],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育人文化资源,蕴有民族人文气息与时代真理价值的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育人魅力,具体体现如下几方面:一是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阐释力;二是具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人文包容力;三是具有实现自身转化的时代创新力;四是具有提高思想境界的道德升华力。这些特征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可营造社会形成高尚品德的育人氛围,以及构成培养社会良好道德风范的育人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浸润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范,和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融入思政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二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坚贞不屈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风范,《论语•述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之教诲,以及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精神。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对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三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宽以待人的大爱情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道德情操,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以及“钓而不纲、戈而不射宿”(《论语•述而》)与人相处原则等思想,对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仁爱之心、平等待人的价值观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四是“诚信者,天下之结”的诚实守信观。众所周知,诚信乃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道、为政之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遵守的不变信条。“诚”与“信”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运转中起着很重要的关键作用,这些经典名言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诚信人生哲学,具有重要的帮助。五是“修己慎独,崇德弘毅”的笃实宽厚的人格。其思想主要强调无论有没外界的监督,自己也要时刻谨察,反思自己的道德情操,省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求诸己”。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成就与辉煌都归功于自身的修身慎独。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具有坚毅、勇毅的气节与品行。总之,要让大学生懂得勇毅躬行、勇往直前、善独其身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是成君子之道必备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增进两者融合的育人效果,须坚持如下两个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此原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关联: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基础和主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人和谐共生的合和精神,以及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沃土,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教育资源。只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富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中国气派。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无生气,也无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时效性。

(二)“坚持传承和创新”的原则

在大学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也会产生相积极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挤压与冲击,在传承和传播方面遇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好传统人文故事、圣言经典,而且要给他们传授古人创新精神和释义警世恒言,更要弘扬中国现代经典、当代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这样就能不断开拓大学生视野思维,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在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新时代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其中,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教育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厚沃土,两者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和思想觉悟,而且也有利于构建高校思政课中国话语理论体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思政课。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霸权盛行,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日益激烈、复杂,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精神懈怠、消极萎靡等不良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应坚持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意识、政治立场的统一,围绕主流政治话语体系,开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化,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文化根基,实现政治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两者相统一,就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目标设定、课程框架、体系设置、教材选用等符合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专业、实际需求,根据时代主题、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多样性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论阐释力和转化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使命自觉,从而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相对于专业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性强,比较缺乏活泼文化性元素,不可避免让学生对这门课形成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有些甚至产生排斥、抵触情绪。思政课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实现政治理论的文化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习近平指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其内在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怀、哲学思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上每次民族危机,都是通过民族精神唤起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其价值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强大的历史意义。经过中国思想理论界长期的挖掘和整理,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其中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契合,两者的融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人文性、历史传承性、理论民族性,丰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中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教为先、知行合一、环境濡染等思想教育方法,做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术性和人文性,增强其时效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精神。要求教师应正确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有批判性又要有建设性,厘清专制文化、封建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4]“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5]。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而且深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永恒生命力,不仅可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而且可培育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课建设“八个统一”思想的新精神,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融入教育教学的体系机制不健全、传统优秀文化内容较少、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落实“八个统一”的新要求,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育人模式。

(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原著选读、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隐性教育则极为广泛,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为一体,发挥两者育人的各自优势,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风格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打造既有专业特色又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师范学院可以设计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题的文化雕塑;职业院校可以在文化建筑中体现传统的工匠精神;体育院校整体校园文化体现民族体育特色等,同时建立传统文化长廊、绘制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墙,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现代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其次,发挥实践育人,丰富校园社团实践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开展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情节。开展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词大会等形式各样的传统文艺活动,推进传统艺术文化进校园传承经典、浸润心灵。

最后,要积极发挥出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从校园网信息传播、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报纸等平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如在校园门户网的首页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定时更新传统文化内容;同时还要把传统文化元素中的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人物深入到学生的自媒体,包括班级微信群、院系微信群、思政课微信群等平台,在校园网络文化中突出传统文化导向和文化氛围;建设传统文化线上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形成全新的认识,自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思想。

(二)“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加强课程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之所以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因为“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生成,需要有意识地从外部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如果单纯依靠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有限,不能引发学生对深层问题的认知与思考,甚至会引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排斥或敷衍,学习流于表面,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启发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启发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理念,也能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真心认同。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丰富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关的内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整个教学各章节、单元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有益”与“有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此外,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各学校开发传统文化思政课程,要立足于地方特色,活化传统文化,增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人文历史、乡土地理、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简而言之,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等与五千年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育人思政新课堂;只有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性、理论性、人文性、故事性,才能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育人模式。

(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设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通俗性等理论特征。在思想理论层面,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经验的成就,让学生深深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资源,具体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出来。通过学生社会实践体验,使社会实践课成为教学安排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两者相互支撑、互通有无、相互增益的思政新课堂。同时,通过社会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在线,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坚定文化自信。

一方面,高校思政实践课程教师可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民俗文化馆、名人故居等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传统道德文化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安排社会实践,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如针对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组织他们参与到农村地区支教社会实践,培养扎根山村、敬业奉献精神;针对建筑监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带领他们到施工现场参与监理活动,使他们能够对公平公正参与工作形成正确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教育学生和引领学生,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体验,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引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和内在价值,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新模式,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建设“八个统一”的新要求,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育人模式,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