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研究
2021-09-11张孝文全翠珍李泽铭
张孝文,全翠珍,李泽铭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武装部;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改革强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征兵任务不断向高校倾斜,征兵机构不断向高校延伸。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携笔从戎,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强军梦”的实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军队服役两年退役后,这些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再次返回大学校园,从“校园”到“军营”又回归“校园”,从“学生”到“军人”又回归“学生”,两年内身份角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快速切换,使他们产生了一系列融入性问题,无法较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因此,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研究迫在眉睫。
一、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响应国家改革强军,高质量贯彻落实征兵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强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全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军地各级在政策制定、机制改革、宣传动员、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从2013年开始,将征兵范围扩大到已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及正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并将征兵时间调整为每年夏秋季9月份,这样就可以把征兵时间与大学生的毕业时间衔接起来;2015年,明确了全国范围内高校大学生征兵入伍的指导比例;2016年,教育部制定实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更多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考取了研究生;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中,鼓励他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2];2018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退役军人事务厅、退役军人事务局相继成立;2020年11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可见,国家对退役军人越来越重视,而退役复学大学生又是退役军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高校积极宣传退役复学大学生的真实案例和经历,有利于增强学校征兵宣传动员的效果,从而更高质量、更加充分贯彻落实征兵任务,响应国家改革强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3]。
(二)开展精准帮扶,聚焦退役复学大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研究,有利于高校加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展精准帮扶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学术界既有的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的种类,初步明晰了影响他们校园融入的因素,就建立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的机制进行了尝试。相对其他普通大学生,退役复学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他们由军人到学生的角色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因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学业知识衔接、人际关系断层等诸多困难。做好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研究,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他们开展精准帮扶,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定期指导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大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可以充分发挥积极的榜样带动作用,有利于他们实现其人生价值,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二、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状况,笔者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广东高校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问卷发出了20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率为93%,并深度访谈了5位退役复学大学生,归纳出他们目前的校园融入情况及原因。
(一)现状分析
笔者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开展了线上线下的调研,通过整理问卷、访谈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退役复学大学生在融入校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人际、学业、就业四个方面带来的。
1.环境适应方面。从军营生活过渡到校园生活,退役复学大学生会存在不适应或者难以融入校园的情况。根据数据分析(图1),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最难克服的问题是与同学年龄产生的差距感。其中,图2所示有45.21%的学生认为由军人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困难。
图1 退役复学大学生遇室难以克服的困难
图2 退役复学大学生遇到难以克服困难的原因
2.人际交往方面。根据图3和图4的数据,71.2%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能和大部分同学融洽相处,49.3%的与舍友保持密切关系,与舍友保持良好关系的则有38.3%。总体上看,在人际交往上大部分退役复学大学生是没有问题的,与同学和舍友相处友好。然而,如上面图1所示,50.68%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认为复学后最难以克服的问题是与同学的年龄产生的差距感,占据最大比重。可见,年龄差异是导致退役复学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最主要的问题。
图3 退役复学大学生复学后与同学的相处程度
图4 退役复学大学生复学后与舍友关系程度
3.学业衔接方面。在部队里,学生的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体能训练、军政训练、理论学习等,几乎不再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为退役复学后的大学生增加了学业方面的压力。
如图5所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各方面,认为原有知识的高遗忘率占57.53%,32.88%的学生认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习惯自主学习,还有30.14%的学生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难度较大,学习吃力。据问卷调查数据,在问题“复学后您融入校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中,占比最高是学业压力问题,占比63.01%。
图5 退役复学大学生复学后的学习压力来源
依据图1的数据,28.7%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是最难以克服的困难。如图6所示,49.32%的学生认为其学习成绩“较好”,32.88%的学生觉得“一般”。可见,大多数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有少部分学生成绩能达到优秀,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复学后成绩排名较低。可见,在参军的两年里,大学生士兵与学校教育脱节,知识遗忘率高,复学之后很难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图6 退役复学大学生复学后的学习成绩情况
4.未来规划方面。离开军队重返大学校园的退役复学大学生,毕业时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的问题,年龄压力、缺乏未来规划、就业形势严峻等现实因素让他们接受着未来规划与择业就业的考验。科学合理的未来规划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而现有调研结果同样不太乐观。调研数据显示(图7),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只占据了34.25%的比例,41.10%还没有确定下来,24.66%没有规划。可以说,超过一半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对未来是迷茫的。没有科学合理的未来规划,他们既不清楚退役回来之后要学什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的择业就业选择。这种状态反过来也制约了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迅速融入校园生活的程度[4]。
图7 退役复学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
(二)原因分析
1.环境的变化。社会融入理论认为部分群体在长时间脱离某个环境的情况下再回归到该环境中时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其最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内容造成的,而影响生活环境能否适应的重要条件就是自身的经济条件[5]。退役复学大学生从军人的身份转换为学生容易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部队采取的是军事化管理,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范的制度,而校园生活相对自由开放。在部队期间每天都有严格的管理和紧凑的任务,作为士兵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但回归到自由宽松的校园生活之后需要更多的自主意识,每天的任务从“军政训练”变成了“学习知识”。大多数退役复学大学生评价部队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加上繁重的训练量,精神压力较大。重返校园后,体能的压力得到较好的缓解,但面对新环境,他们心理上的焦虑会随之增加。在部队每天都有明确的任务安排,而退役复学大学生返校后面对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会对学习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另外,当退役复学大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考研、考编、找工作,而自己返校面对繁重的学业,甚至出现挂科等情况,会产生落差感与挫败感,同时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接下来的校园生活。因此,这也会导致两极分化的情况:能尽快融入校园的同学,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会产生学习上、交往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差。
2.交往的断层。退役复学大学生重新进入大学后,交往的对象不再是身边的战友,而是新的老师、同学、宿舍舍友、社团伙伴。入伍前的同班同学基本上已经毕业,而新班级的同学年龄都比自己小,与新班级的学生相比,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会相对成熟,与不熟悉或没有共同话题的同学沟通有一定困难。在校园内,学生因为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交际圈,这种交际圈有一定的排斥性。退役复学大学生作为一个“新来者”,要融入新的圈子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而进校园后会保留在部队时的习惯或作风,而这些习惯或作风无法让在校的其他同学理解或接受,因而会造成他们与同学之间的隔阂。尤其是现今大多数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缺乏规律,与部队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会对退役学生复学后的社交生活带来一定的障碍。
3.学习的衔接。退役复学大学生从部队退役回到大学校园,两年的部队生活使得原有的大部分专业知识已经遗忘,重返校园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新旧知识难以有效衔接,不仅要从头拾起旧知识,还有学习新知识,他们就难以跟上新的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大大增加,与身边的同学们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出现挂科较多的情况,渐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产生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助长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也就更难以主动接受学习了。因人际交往关系断层等因素的影响,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不愿意主动向身边的同学求助,这也加剧了学业上的困难。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他们感觉已经无法补救,产生了恶性循环,学业上更加的困难。
4.未来的迷茫。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太清晰,对国家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升学就业方面的政策不太清楚,没有充分利用,存在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在深入访谈的几位退役复学大学生中,有的已经毕业并考取研究生,有的已经工作,有的仍在校继续学习。其中,一位学生因退役复学后校园融入不佳而出现学业滑坡,曾经竟然产生过退学的想法,后来通过自己和学校的努力,他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最终选择了考研,通过“大学生士兵计划”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可见,大学生在退役复学后的科学合理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参军的经历是他们以后求职工作的加分项。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无法较好地融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由于复学后环境的变化、交往的断层、学业的困难等原因,容易放纵自我,进而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参军的经历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因素。
三、促进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的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中强调,要主动帮助解决好退役军人、职工安置工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共同落实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各项任务[6]。国家非常重视退役军人的权益保障工作,而退役复学大学生又是退役军人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返回校园后融入难的现状,需要从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衔接、未来规划四个方面对症下药,促进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助力他们的成长成才。
(一)环境适应方面
1.转换身份,适应校园环境。退役复学大学生从“校园”到“军营”又回归“校园”,从“学生”到“军人”又回归“学生”,环境在变化,身份在转换,对于他们来说,第一要务就是要认识到所处环境和自我身份的变化。在退役之前,提前调整心态,做好军人向大学生身份的转变,明白将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而不再是首长与战友,所处的是校园,而不再是军营;回归大学校园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校园的规章制度与生活作息,争取把在军营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积极表现出来,让更多的师生了解自己、认可自己,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2.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军营服役两年期间,练就了较强的本领,具备很高的素质,在大学生征兵宣传、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要积极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他们开展先进事迹报告宣讲会,开展国防讨论、国防演讲、国防论文、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融入校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退役后对校园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国防教育上,宣传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光荣事迹,营造“参军光荣”的校园氛围,同时让退役复学大学生加入应征入伍的动员与宣传中,以亲身经历去鼓励号召更多大学生参军,让他们找回自信的同时也带动身边同学应征入伍,报效祖国。
(二)人际交往方面
1.积极主动,维护人际关系。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校园融入程度。退役复学大学生要主动寻找共同话题,加强沟通交流,也可以将自己在军营的所见所闻主动讲给班级同学和舍友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人优势,积极主动去帮助身边的同学们;遇到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时,要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深彼此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
2.朋辈结对,建立帮扶机制。学校可以建立朋辈结对精准帮扶机制,党员、学生干部与退役复学大学生结对,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遇到的人际交往、学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是光荣且伟大的,积极引导身边同学接纳和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要明白他们刚从部队返回学校,年龄也稍大一些,可能会在生活作息、行为处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的问题,甚至会存在一些摩擦,这时同学们要理解包容他们,有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要把他们当成班集体的一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校园里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三)学习衔接方面
1.端正态度,刻苦学习。调研发现,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军营的两年时间几乎不再接触原本的专业知识,之前所学知识已经遗忘,导致他们在学业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退役复学大学生首先要在心理上认识到知识衔接的重要性,但不能知难而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完整具体、科学有效的学习目标与计划,把一本本书、一门门课,像战役一样对待,以军事训练的强度对待当前的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其他的班级旁听学有困难的课程,及时向老师请教问题,努力缩小学习差距。
2.以生为本,精准帮扶学业。教师将是退役复学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对象,其中包括为他们传道授业的专任教师和负责思政引领、服务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等。为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专任教师在授课时,要考虑到退役复学学生两年没有上专业课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和课后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学业上进行精准帮扶,不安排太多繁重的任务,适当延缓教学进度,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帮助其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跟上班级的学习节奏;辅导员、班主任要建立退役复学大学生成长档案,多与他们谈心谈话,正面或侧面了解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和未来职业规划方面的动态,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四)未来规划方面
1.合理引导,解读优惠政策。学校武装部门应该根据《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有关规定,基于退伍复学大学生返校后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业生活情况等实际情况广泛调研,制定相应的服务管理方案,不断完善学校的安置细则,保障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权益,合理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未来目标,以更好地融入校园。同时,还要为退役复学大学生解读就业安置等优惠政策,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并合理利用政策红利和优惠,如学费补偿代偿政策,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加分政策,就业创业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2.明确目标,量身定制职业规划。退役复学大学生返回校园后,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未来规划:考虑清楚自己究竟是考研深造,还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自主创业、就业,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压力下不会手足无措[7]。学校要通过分析研判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等特点,解读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职业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退役复学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相应的努力,选择考研深造,就要在完成学校的课程要求基础上,学习考研相关的公共课、专业课,及时请教往届考研同学成功经验;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就要确立想要报考的岗位,多做题,多练习;选择就业创业,要多参加学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活动,多积累就业创业经验,以提升各项技能本领,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强调,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8]。高素质大学生士兵越来越成为军队的中坚力量,深入研究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融入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校园融入对策,有利于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与成长成才,实现高校与部队发展的双赢局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强军梦”和“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