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医药产业视角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
——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制药专业为例
2021-01-31韩继红郭位先高亚玲
韩继红, 郭位先, 刘 培, 王 红, 高亚玲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a.药学与健康管理系;b.制药工程系;c.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6)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行业[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均提出,要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充分体现中药特色与优势.作为河北省特色产业的中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沧州、安国三个产业基地,汇聚了京津冀地区众多知名药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发展潜力巨大,为培养中药制药技术人员提供了实践条件[2].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中药制药专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河北省骨干专业[3]、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之一[4],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条件、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打造特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区域中药产业发展.
1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内中药与西药企业并存,但中药制药相关岗位能力需求与人才现状差异较大,学院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互联互通,以服务中药生产一线岗位工作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实践“行业企业学校三联合,工学结合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区域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吻合性、同步性.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中药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因此,高职院校打造特色专业,应当深入研究该专业服务的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在本区域对口企业中的知名度才能打响[5-6].学院为了进一步明确中药制药专业的定位,加强专业规划建设,主要从产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做了调研.
①区域内医药产业背景
医药产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石家庄、沧州、安国三个产业基地,位于省会石家庄的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是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位于沧州的北京集团·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北京医药产业转移承接地,汇聚了京津冀地区众多知名药企,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发展潜力巨大;安国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出口基地.为将河北省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北省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支撑计划(2018-2030年)》,提出强化中医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鼓励院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协作,培养适应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研发的专业人才[7].
②区域内医药企业人才需求
学院在确定人才需求时以京津冀地区的制药企业为主,展开人才需求方面的调查,以便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以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工段长、车间主任、营销人员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为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书面问卷调查,获得近五年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与数据,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调研发现:中药制药专业的主要岗位类别为中药饮片加工、医药制造、医疗辅助、销售等;制造岗位又细分为(或技术领域)为生产操作、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产品研发及销售服务等.
学院将中药制药专业定位于服务河北省,辐射京津、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中医药产业,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中药制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医药制造行业的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等技术领域,能够从事中药材加工、中药炮制、中药提取物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检验、中药产品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立足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人才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实行“行业企业学院三联合,工学结合七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理念.
①行业企业学校三联合的培养机制
行业企业学校三联合是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行业、企业和学院三方的互联互通,践行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享人才培养成果的目标.
学院作为全国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与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展了“双证书”培训与鉴定工作、中药调剂员国家题库及中药购销员省级题库开发工作;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合作,承办全国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参与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与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石家庄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与专业核心课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企业和学院三方的互联互通,共享人才培养成果的目标.
②精细的工学结合对接举措
学院积极与企业对接,促进中药制药专业工学结合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多举措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与企业需求对接,要求深入企业、行业调研,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研,得出企业所从事的职业类别及岗位群;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能力培养对接,以必需够用的中药基本知识为支撑,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共同分析、研讨,归纳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符合现代中药制药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以“中药生产过程导向”开展“项目化”教学,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开展教学;实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设置学校实训环境,让学生体验药品的生产过程;实习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将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和规范性、工作量、工作能力、质量成本等考核要素融入到实习整个过程,使企业的考核制度与学生的考核评价接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学生的技能及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2 依据培养目标,探索教学改革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是打造专业特色的核心,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岗位的实际需要,努力建设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并采取多项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基于中药生产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需要,以及企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以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三条主线为引领,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定期召开研讨会,了解中药制药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与趋势,由中药制药行业专家、企业专家、骨干技术人员、岗位技术工人与专业教师共同对中药制药企业的岗位定位、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搭建职业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岗位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技能模块及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构建以中药前处理、中成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检验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确定中药制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中药制剂检测技术
(2)依托岗位需求,改革核心课程教学模式
中药制药专业在河北省高职创新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和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项目支持下,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大赛项目为导向,重点建设了中药鉴定技术、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4门专业课程,开发了微课、视频、PPT、图片、3D仿真动画、Flash动画、习题等资源.通过规范课程资源,将授课内容标准化,做到授课效果实际可控,通过职教云、蓝墨云、超星等网络云平台,推动师生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推动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行为大数据的记录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企业现代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实训教学,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运用信息化资源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
中药提取分离工艺实训、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课程在校内制剂实训车间开展,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现场绘制各岗位工艺流程图.教师根据不同中药生产设备,结合企业生产操作要求,设计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以岗位操作员的身份按照生产指令单的要求,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模拟练习,并对之考核,真正实现以生产过程指导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结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3)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提升专业文化自信
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中医药课程,但由于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对中医药文化的信任度不够,因此,对中医药文化普遍缺乏自信,加之,受到社会经济利益及浮躁心理的影响,其“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也普遍缺失[8].针对以上问题,本专业成立了中药制药专业课程思政小组,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的教育理念,设置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充分挖掘中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通过组织“职业教育活动周”“百草社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自信心.玉不琢不成器,大国工匠的形成如雕琢玉器,需要在实践中去雕刻,塑造,在传授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将匠心精神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3 利用区域企业资源优势,校企联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本专业依托区域企业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优势,打造校企联合的多种形式实训平台[9],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夯实基础.
(1)对接先进制造,建设虚实结合的智能化实践教学基地
与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必康润祥医药河北有限公司、南京药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深度融入企业文化,通过“人工智能+虚拟工厂+真实生产环境”的有机融合,建设智能化药品生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等培训多元化发展.共建中药提取精制实训中心,建设可透视的半实物生产性实训装置,动态演示中药提取、浓缩过程,设备可进行模块化拆卸组装,突出职业氛围、接近企业生产现场;共建药品质量与安全实训中心,开展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项目实训;利用安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共建中药鉴别实训平台,建立了350种药用植物来源、中药性状鉴别、真伪鉴别、显微鉴别等药材的信息库,150种中药材及饮片的自回归模型,真实展现药材全方位构造模型,满足专业实景教学需要,实现专业群内中药技能、中药特色的融合发展,平台面向学生和社会开放,宣传中药文化及特色.
(2)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传承中医药特色,建成了300 m2的中药博物馆,收藏中药材及饮片2 800余种,新建药用植物园4000 m2,栽培常见药用植物100余种,形成了集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药特色校内实训基地.与石家庄市多所中小学携手通过大手拉小手实现“思政+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与村委会联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活动,为居民提供养生保健咨询,普及中医药疗养常识等,将传统中医药文化送到广大群众身边,让居民零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成功迈出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的第一步.
4 服务产业升级,推进技术支持与合作开发
依托学院创新药物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大师工作室,与企业携手开展合作创新与成果转化.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发新产品.先后参与了邯郸制药有限公司、河北安国药业集团、陕西量子高科药业集团等公司的科技管理、医药新产品研制开发、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及药业公司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主持化学工业出版社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项目.依托全国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完善技能鉴定工作长效机制,使技能鉴定经常化,程序化.近三年专业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院学生及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通过广泛参与,全员调动,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
通过上述举措,学院中药制药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良好.专业近三年在校生人数一直稳定在4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为97%,就业专业对口率92%,在河北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近三年新生报到率超过95%,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较高,对学生的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较好,总体满意率达96%.多年来为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