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范生素养培育研究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2021-01-31任梦
任 梦
(河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明确了教师教育工作的五年目标,提出了十大落实措施,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1].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方式,是学校未来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师范生具有“当下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身份,相对于“当下学生”身份,研究者更应聚焦于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这一身份开展研究工作[2].职教师范生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3].自此,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在全国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广泛开展,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来优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育人环境,促进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凝练,对于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探讨职教师范生素养培育的内涵,积极研究构建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总结职教师范生的类型特征及能力要求,明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定位,探索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职教师范生培育路径,从而为职教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1 职教师范生素养要素分析
《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点,从不同维度明确了对职教师范生的素养要求及培养要求.与此同时,将“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的表述载入了《标准》[4].基于《标准》的阐述内容,职教师范生素养的构成要素应包含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师范素养.
1.1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对职教师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要求,是职教师范生从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其职业素养、师范素养得以发挥的基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对职教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特色.《标准》的编制充分体现了对职教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视,在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学会教学”首先对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做出了要求,对本专业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3].在科学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日渐迅速、不同学科的知识快速融合的背景下,职教师范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以获取宽领域、多维度的知识[5].
专业素养要求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要求.“厚基础”是对职教师范生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其从事专业教学活动的基础;“宽口径”是对职教师范生跨领域知识了解范围的要求,宽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强技能”是对职教师范生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胜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1.2 职业素养
《标准》明确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即培养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3].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职教师范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后备力量要求其技术水平硬、工程能力强,才能胜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为适应新时代对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应着力提升职教师范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步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后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帮助职业学校学生理解“技术”的真正内涵,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教师范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工程师式”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才能把握教学和实践指导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加以突破.
1.3 师范素养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对职教师范生师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师范教育特色,相比普通师范生,职教师范生的师范素养内涵更为丰富,这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以《标准》为参考,职教师范生的师范素养应包含以下两点:第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职教师范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预备”教师,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应熟悉职业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能够利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教学法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应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并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二,综合育人能力.职教师范生应具备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育人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场地的多样性要求职教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挖掘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的育人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职教师范生素养的培育对策
基于《标准》的职教师范生素养充分体现了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特点.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应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将师德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以素养培育为导向对职教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模式和学业评价机制等进行调整和完善.
(1)以师德培养为重点提升育德能力
立德树人是对职教师范生最基本的要求,以《标准》为依据,践行师德教育,涵盖对职教师范生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教师德育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养成,确立高尚师德是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的关键,提升德育能力是促进师德发展的进一步要求[6].
师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各教育主体依托育人环境将师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职教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坚定人人都能成才的信念.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职教师范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加强职教师范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的学习和领会,树立依法执教意识.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对职教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对职教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的基地,要发挥其基础功能,注意挖掘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师德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宣传,由指导教师对教育实践中的职教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职教师范生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准教师,作为工匠之师,不仅要有“师”范,还要有“匠”心[7].依托“校企”实践基地,职教师范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企业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对职教师范生起到榜样作用,并为实习的职教师范生布置合适的实践任务,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工匠精神.职教师范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才能提升其德育能力,才能在步入教师岗位后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高质量人才.
(2)以素养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应参照《标准》,以素养为导向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予以完善,兼顾职教师范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师范素养,与对口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利益主体通力合作,基于多方视角确定职教师范生培养目标.将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融入职教师范生培养目标,突出职教师范生的“师范性”,有效提升职教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将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纳入衡量职教师范生专业能力评价标准,重视对职教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应结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定期对职教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和修订,确保职业教育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3)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应形成教育合力,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育人实际,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参照《标准》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能够从宏观上规定课程体系内的学科门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比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课程应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就课程模块间的关系和各课程模块的作用而言,通识教育是基础,其他课程模块各有培养的侧重点又相互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职教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促进职教师范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师范素养的形成.就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模块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提升职教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模块应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深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满足技术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模块应积极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基于1+X证书制度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相关课程,促进职教师范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教育模块应聚焦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帮助职教师范生全面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点,培养其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能力.总之,课程体系要以职教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融合的要求,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4)以协同合作为依托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职教师范生实践环节包括教师教育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特别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8].以协同合作为依托构建“全程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职教师范生实习质量的关键,该模式需要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进行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
教师教育实践包括教学技能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教师教育实践需要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将理论、研究优势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环境、师资优势有机结合,双方共建“校校”实践基地,实施协同育人,中等职业学校为职教师范生提供顶岗实习基地,派出师资进行指导,提升职教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促进其师范素养的形成,职教师范生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业技能实践包括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项目训练、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习等,“逐级递进,由浅入深”促进职教师范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专业技能实践过程中需要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与相关企业通力合作,共建“校企”实践基地,职教师范生利用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后可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可以参与典型工作项目、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以“双导师”的形式共同指导职教师范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把校内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与实践项目整合为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即实践创新能力[9].需要强调的是,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校内实践为校外实践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践巩固并提升了校内实践的成果.
(5)以多元评价为基础创新评价机制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学业评价机制,做好职教师范生的学业监测,是《标准》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培育职教师范生素养的重要保障.创新职教师范生学业评价机制需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转变评价观.对职教师范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包含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动态性、过程性,做到客观、全面的评价.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关注职教师范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对其在整个学习过程和技术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同时,进行差异化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职教师范生兼具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对职教师范生的学业评价应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含职教师范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工程能力、教学能力、工匠精神、教育情怀等多方面.评价维度的广泛性需要对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评价,多元评价主体从专业的角度做出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同时鼓励职教师范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综上所述,对职教师范生的学业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为评价工作的动态调整和更新提供保障.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依托职教师范生素养培育路径,以师德培养为基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模式和评价机制全方位进行改革,培养具备深厚职教情怀、扎实专业能力的职教师范生,推进教师教育改革.面向未来,职教师范生培养院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应在协同育人中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多元育人主体在职教师范生培育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顺应市场变化,持续完善职教师范生培育方向,不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