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准”合力法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探索

2021-01-31曾学龙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合力统一教学资源

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思政课“既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要有惊涛拍浪的声势”[1],真正上到学生心坎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要求。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相统一”。近年来,我校针对民办职业本科学生的实际,探索了“五准”合力法。从教学实践看,该法是推进职业本科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抓手。

1 “五准”合力法及其提出

1.1 “五准”合力法的提出

“五准”合力法是根据多年来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的,最初叫“四准”解惑法。2013年,该法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有关刊物发表并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认可,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上进行过交流。

“四准”解惑法,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材提出的观点,抓住学生对观点理解上的疑难与困惑问题,突出针对性,紧扣解惑性,深化学理性,通过“抓准症结、把准思路、开准‘药方’、用准‘药引’”四个环节,并辅之以启示互动、反问互动、注视互动、讨论互动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达到解惑排难入脑效果的教学方法。[2]“四准”解惑法提出的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效果逐步提升,整体进入良好状态,但良好层次要提升到优秀层次,还需下很大的功夫。主要问题就是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的,“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创新,“配方”“工艺”和“包装”都有所改进,但教材精神吃不准、学生思想困惑把不准的问题依然存在,焦点问题还是如何促进思政课教学实现“八个相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受此启示,笔者感到“四准”解惑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八个相统一”的问题,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尤其是应增加一个“选准链接”的环节,即通过实践教学来链接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学生管理的联系,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为此,笔者将“四准”解惑法重新定义并更名为“五准”合力法。

1.2 “五准”合力法的内涵

“五准”合力法,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针对教材观点和学生思想上的疑难困惑,通过“抓准症结、把准思路、精准解析、用准资源、选准链接”五个环节形成的合力,来实现“八个相统一”,达到强化政治性,突出针对性,紧扣解惑性,深化学理性的教学效果。

“五准”合力法特别强调要抓住五个关键环节,在“准”字上下工夫。

抓准症结,强调的是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精神,搞清每一章表达的观点有哪些?主要针对什么问题?学生在理解中容易出现哪些思想困惑?具体说,就是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学生的困惑疑虑。

把准思路,指的是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思考整合后准确梳理出一个与教材精神基本一致的教学思路。

精准解析,是指思政课教学要用精炼准确的解读分析来诠释教材上的理论观点,把教材精神要表达的实质问题说清说透,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明理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用准资源,是指思政课教学要用活用准包括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准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相关教学资源。

选准链接,是指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准确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项目来链接全员德育,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2 “五准”合力法促进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原理

“八个相统一”的各个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的有机体,其实质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的期盼与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需求的有机统一,尽管学生自身也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但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灌输,使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科学理论的灌输特别需要科学的方法,如果灌输不得当,又会造成理论难接受的矛盾。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情怀、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对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尤为重要。

用“五准”合力法作为推进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抓手,其基本原理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矛盾论基础上的理论彻底论。其实质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抓准关键环节,形成灌输合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信服科学真理的,因为真理体现了规律。只要你说的道理讲得清楚透彻,能打动人说服人,群众就会信服。但理论要真正说服人,关键是说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把问题说透,把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分析清楚。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矛盾论揭示的基本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任何理论都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提出的问题。既然理论源于生活实践,源于问题,那么,理论教育就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将理论还原生活,让学生明白理论观点提出的实践背景、针对问题、逻辑联系,试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则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矛盾的运动,在事物的各类矛盾中,总是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推动矛盾的解决,推进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环节。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关键环节,抓准这些环节,事物的推进就要顺畅得多,方便得多。同样,思政课教学实现“八个相统一”也有五个关键环节,抓准这五个环节,就能将既矛盾又统一的八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茅塞顿开,真正理解理论的真谛,掌握理论的基本原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把握认识规律,抓准关键环节,形成灌输合力,是“五准”合力法实现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3 “五准”合力法促进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实践探索

3.1 抓准思政课教材针对的问题与学生的困惑症结,促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抓准症结,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学要紧扣教材精神针对的问题,把准职业本科学生的思想脉搏,这实际上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目前职业本科思政课教学在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对教材精神的理解不深,把握不透,缺乏对教材精神的深入研究,不清楚教材各章节针对的问题是什么,也不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主要困惑是什么。

思政课的政治性,不仅体现在授课教师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情怀的坚守上,也体现在教师对教材观点与教材精神的把握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吃透教材精神,抓准教材观点紧扣的问题。教材精神体现的是党和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民族和人民情怀的体现,是政治性的突出要求。只有真正吃透教材精神,才能在授课中坚守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其次,吃透教材精神也体现了学理性的要求。思政课的学理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针对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把握与分析上。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贯穿教材和各章节的基本思想,搞清教材各章节针对的问题,进而梳理出贯穿其中的教学主线,为教学思路的提出奠定基础,才能在坚持政治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再次,抓准学生在教材观点理解上的思想疑虑,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吃透教材精神也是教材攻坚与创优,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第一个步骤,是落实2019年教育部党组提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工作方案中提到的教材创优的一项重要工作。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首先是要把问题找出来,把贯穿在教材中的教学主线抽出来。

3.2 把准教材章节的逻辑联系与教学思路,促进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不仅体现着教材的知识性,而且有着明显的政治性和价值性,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教学思路的准确把握上。只有抓准教材针对的问题,在形成问题树的基础上,梳理出教材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有效地将教材精神转化为逻辑性强的教学思路,促进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我们的做法是,发挥教学名师的指导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将形成共识的教学思路制作成统一的教案、课件和各种操作管理文件,供教师共同使用、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教师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地因时制宜,丰富案例,调整方法与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讲授的独创,达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效果。这样就促成了思政课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也达到了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授课教师对教材精神没吃透,抓不准问题的症结,找不出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思路照搬教材,或虽有思考但抓不住问题的要害,甚至出现与教学精神偏离的思路,让学生听了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道老师讲的知识点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道理。

3.3 通过科学精准的解读分析,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精准解析,是指思政课教学要用精炼准确的学理分析来解读教材上的理论观点,把教材精神要表达的实质问题说清说透。教师的主导性就是在理论解读中体现的,但在解读中又要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来体现主体性。

精准解析,教学资源、方式方法与内容的匹配特别重要。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匹配得准,产生的震撼力、感染力就强。否则,就会显得很平淡,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产生不了认知共鸣与情感共鸣。目前思政课教学中用得较多的是概念或基本观点的诠释法。但解读太浅往往缺乏理论深度,产生不了震撼力;解读太抽象,职业院校的学生听不懂,也不喜欢;解读太哆嗦,也会产生听觉疲劳。相对来说,普通本科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解读比高职院校要强,表现为有理论深度,与实际联系紧,资源的应用也更准确,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而多数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解读则不是很到位。要么照本宣科,不解读,也不联系实际;要么回避教材难点,各行其是,随意发挥;要么解读太繁琐,学生听不懂;要么解读停留在表面,缺乏细化与深化的分析,学生听了没有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精准解析的诀窍就在于精准二字。精,就是简明精炼,穿透力强;准,就是尽量做到“十环命中”,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要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提倡教师精讲,去除多余的无效语言。最好用一针见血的语言或案例、故事、视频、图表来诠释,才能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强化师生互动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积极性。比如,通过小组研学、课堂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来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尤其是要以问题为切入,运用问题或现象剖析法与问题推理法,运用图表、案例,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进而引出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听课与思考,并在思考中进行推理分析,推出正确结论,揭示其背后的本质。此外,还可以运用假设分析法,通过假设引发学生思考。还要善用逻辑分析法,引导学生找出理论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总之,只要学生动脑了,就产生了互动效果,就能产生共鸣,产生认同。

3.4 用准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促进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从本质上说,思政课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自然离不开内容、观点的灌输,但灌输不等于方式方法上的填鸭式的“硬灌输”,而是要重在启发,重在理论解读中如何引领和启示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就需要讲究教学资源包括方式方法等手段的准确应用。

用准教学资源,首先要用好用准用活教材资源,而最重要的是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及其贯穿的基本精神与基本问题。除了教材之外,各种参考读物、案例、视频、图表、数据以及现代传媒都是可用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有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差别,其选用必然要受到政治导向的制约。因此,教学资源的准确选择十分重要,不仅要有针对性,也要有价值导向性。

其次,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也是教学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作用极大。教学手段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平台的应用很受学生欢迎,必须强化这类手段的应用。但在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发挥如板书、体态语言以及教师特长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诗歌般的语言,幽默锐利的话语,演讲的风格,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等,对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依然有重要作用。

再次,讲课用什么资源或手段切入十分重要。就像演戏,开堂锣鼓十分重要一样,一堂好的思政课,也要讲究切入方式。现在很多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也注意到了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但问题是找不到准确的切入口,不知道用什么资源用什么方式来切入。有的太哆嗦,有的太简单,有的太平淡,不能很快通过这个切入点引到要讲的教学内容上来。主要原因是采用的手段、方法或相关资源没有抓准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引用案例、故事、视频还是图表或音乐做切入,都要引出要讨论的问题或话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3.5 选准实践项目将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和全员育人链接,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一般是指以公开、直接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政课教育,其特点是目的明确、计划性强、组织得力。隐性教育,则是指学校运用课程思政、校园文化以及家庭熏陶、社会环境等各种隐形教育资源对学生的认知、规范、价值和态度等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特点是春风化雨,潜隐无形、润物无声,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实效性的效果。其手段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网络游戏等技术手段,也包括学校建筑、设备的物质环境和教室布置、仪式活动的文化环境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在内的人际环境。它们通过日常生活、课外活动和社会关系等在行为上影响学生遵规守纪,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生成。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质是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要改进和创新显性教育方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简单直接、清晰明了的课堂教育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显性教育方式,同时又要积极发展隐性教育的途径,善用渗透式的实践教育方式。我们的做法是,以项目实践作为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链接点,通过选准实践项目,使之与学生的日常管理连为一体,形成教管服务协同育人的格局,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受到科学理论和先进道德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4 “五准”合力法促进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

4.1 永葆家国情怀

保持家国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之一。家国情怀,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在今天就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没有这种情怀,思政课教师就很难有那种理直气壮的底气,也不可能认真研究教材精神,把握教材的政治性要求,也无法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更不可能做到“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因此,增强政治意识,永葆家国情怀,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条件,也是实施“五准”合力法的基本要求。

4.2 创新教学思维

思维要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之一。从“五准”合力法实施的实践看,创新教学思维,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切入的设计,不管是理论诠释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研究问题,把准问题;二是要有辩证思维意识,把准章节之间的联系;三是要有效益意识,注重讲课实效,强调“精、准”二字,不仅中心要扣准,问题要抓准,思路要精准,而且要求逻辑清晰,内容简明,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当然,适当的抒情与优美的语言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切不可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浪费资源。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思政课教学要推行文理结合的教学思维,要在发挥思政学科的文科思维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理工科的思维优势。

4.3 组织教学资源

实施“五准”合力法的基本条件是教学资源的组织与掌控。兵马未行,粮草先动。只有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才能在纵横比较中选准更合适更有效的资源或方法手段来助力理论解读。比如,有些案例和视频虽然也可以选用,但时效性不太好,有的虽然接地气但可能缺乏学理性。因此,最好选用又接地气又有学理性的资源,最好选用最新最近的案例或视频,有的还要尽量结合专业的特点来选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多学习,多读书,多积累资料,在备课、备学生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所学专业有所了解。鉴于有的教学资源带有不同的政治倾向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敏感力,善于在比较分析中准确选取有利的教学资源,避免资源选用的盲目性。

4.4 形成运作合力

“五准”合力法的具体应用是一个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过程,五个环节缺一不可。首先,抓准症结是解决“配方”、上好思政课的前提,如果不搞清教材针对的问题,不搞清学生理解上的困惑症结,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结合就是空话,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其次,把准思路是解决“配方”、上好思政课的基础,清晰的教学思路就好比有效的“配方”,只有思路清晰,才能对症下药。反之,问题不明,思路不清晰,就很难抓住重点难点,就会打乱讲课的节奏,搞乱学生的听课思路,后面的解读也就难以深入。精准解析是“配方”到位的关键,解读到位,才能使理论产生震撼力。用准资源,是解决“包装”、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工艺”先进,资源用得准,才能增加“药”力。否则,效果就可能一般化。而选准链接则是将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链接,并使思政课融合进全员育人过程的重要抓手。

4.5 把握四个角色

实施“五准”合力法,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担当四个角色。一是前线指挥员的角色,上课如打仗,思政课教师就是前线总指挥,教材精神就是中央意图,学生和各种教学资源就是前线指挥能调配的兵马装备。作为前线指挥,必须根据上级意图与实际情况,拿出清晰的作战方案。二是教学奥秘探索者的角色,上好思政课,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找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几步。三是理论诠释者的角色,思政课教师实际是科学理论的解读者、诠释者,不仅要通过理论观点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科学理论,而且要善于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与理论自信。四是资源选取与剪裁的角色,要善于处理内容多与时间紧的矛盾,善于收集和组织相关的教学资源,舍得删繁就简,对不必要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剪裁。

猜你喜欢

合力统一教学资源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芪”心合力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合力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统一数量再比较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