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拓展品德课堂时空

2021-01-31广州市南沙区沙尾一小学李玉嫦

师道(教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园生活异构

文/广州市南沙区沙尾一小学 李玉嫦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备课并上课。为了拓展品德课堂时空,“同课异构”被引入到品德教研活动中。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视为课程的基础,关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因此,教师应当从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开展“同课异构”,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引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在“同课异构”中捕捉课堂生活细节,提升学生道德认知

“同课异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场所,致力于推动学生真实发展。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课堂上学生的诸多言行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我们要将课堂教学本身视为一种生活,在“同课异构”中善于捕捉课堂生活细节,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的品德发展。

例如,在“同课异构”中,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北京师范大学品德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家庭垃圾知多少”环节。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调查表,记录家庭一天的垃圾种类和数量。课上,反馈交流调查表。之后,教师请学生观察家庭垃圾记录,从中找出哪些垃圾可以减少,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在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教师留意到有学生将调查表随意一揉,准备扔掉。于是,教师调整了问题:“上完这堂课,这张纸大家准备怎样处置呢?”学生们纷纷说道:“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卖掉”“它的反面是干净的,可以打草稿”……准备扔掉纸片的孩子悄悄收回了手。此时,无须多言,“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的意识便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课堂上,学生随手扔掉废纸的行为并不鲜见。品德与社会课程将教师视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如此才能及时调整教学,引领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在“同课异构”中激活校园生活事件,发现成长意义

校园是学生们最熟悉的生活场域之一,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用校园生活事件丰富课堂素材,引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新的成长意义。

例如,在开展同课异构“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北京师范大学品德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邀请清洁工冯阿姨走进了课堂,与孩子们共话校园生活。教师请冯阿姨讲述前段时间发生的厕所堵塞事件:冯阿姨发现学校厕所被堵,脏水四溢,导致师生无法使用厕所。她赶忙使用工具疏通,把手伸进肮脏的粪管,徒手一点一点地掏出了堵塞物。厕所堵塞事情虽然小,却给师生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根据冯阿姨的描述,厕所堵塞正是乱丢垃圾造成的,而冯阿姨为了方便学生而不怕脏的举动和精神深深感动了学生们。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以后不会再从草坪上踏过去了”“我以后上厕所一定要跨前一步”……平凡的校园生活事件,激活了学生们的情感,引发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改进。学生们在熟悉的“风景”中发现了劳动者之美,这必将引领学生们逐渐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不断实现社会性发展。

三、在“同课异构”中辨析社会生活现象,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课堂辨析在整个“同课异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课堂应当以学生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生活在一起”(北京师范大学品德版三年级下册)一课中,教师以工程师、清洁工、服务员等为例,引导学生们谈一谈对周围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认识。对此,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学生们学会判断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品德课堂学习成为其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校园生活异构
ETC拓展应用场景下的多源异构交易系统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精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吴健:多元异构的数字敦煌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欢乐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