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记好中国故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2021-01-31刘星
刘 星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 83006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这些重要论述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这对于我们学好党的历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地方志工作者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把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地方志“横陈百科”这一优势,记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和发展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各级地方志书和年鉴,都要通过翔实的资料,把自己地区、行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记述下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故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矢志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翻开《中国共产党简史》,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洪流,到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从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从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幅幅历史画卷就会如同电影镜头一样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鸦片战争的屈辱,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义和团的抗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幻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爱国青年的游行和呐喊,“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争论,俄国十月革命,嘉兴南湖的红船,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古田会议的召开,一次次反围剿的胜利,湘江边上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遵义会议的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路,泸定桥的铁索,腊子口的激战,翻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将台堡,延安宝塔、枣园的灯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党的七大和毛泽东思想、重庆谈判、西北坡的电台哒哒声、三大战役的冲锋号声、准海支前路上百万民工们推着小车的背影、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那回荡在神州大地上的惊雷般的声音、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牌汽车、五四宪法的颁布、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第一颗原子弹、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东方红一号卫星、毛泽东主席等伟人的相继逝世、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体制改革、城市体制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标示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山河破败、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千疮百孔,内有土匪、敌特破坏捣乱,外有强敌环伺封锁,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真实写照。一个羸弱的人站起来已经十分不易,站稳了更难。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百年的奋斗牺牲,7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难忘岁月。7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发展史上自强不息的传奇。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1949年,中国GDP总额是358亿人民币,2020年增加到101万亿元,增加了约2821倍。1952年,中国GDP人均仅119元,2020年人均增加到7.2万元,增加了约60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949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仅41.3亿元,2020年增加到32.16万亿元,70年间增加了7786倍。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总值近几年都排在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的影响、综合国力和财富都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极大的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方面,同时还体现在比如高铁、高速公路、通讯、教育、国防和科技等众多的领域,体现在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中国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举世瞩目,世所罕见。这也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形成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热,探寻中国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虽然是一些看着极其平凡、普通的数据,却是中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象征。在这背后,更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站起来后,又以他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气概,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又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后才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后才实现的。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党用“十三个坚持”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通过“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全面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更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特别是明确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组成,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覆盖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方面[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9-11-13.。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凭空从天下掉下来的,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实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后才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和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并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始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起步,短短十几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有过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我们党勇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大胆突破禁区,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富起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化。1979年3月,邓小平说:“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中国共产党简史[M].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此后,制度建设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更是对各项重要的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强起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由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我们党注重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艰苦探索、长期实践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应该说,四中全会总结的“十三个坚持”,就是我们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的系统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应该说,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成果就体现在我们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我们几十年的发展中。地方志,本身就是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涉及到了各地区、各领域、各行各业,二轮地方志,正是记录和反映这一时期火热实践的“资料性文献”,方志工作者,要做当代的“司马迁”,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忠实地记录下来,履行党中央赋予的“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职责,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画像、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立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鸣德。地方志工作者就是要发挥好地方志“横陈百科”这一优势,对体现制度优势的内容进行梳理,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各级地方志书和年鉴,都通过翔实的资料把自己地区、行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记述下来,就会构成一幅完整的、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全景图。比如在我们新疆,如果各级志书都能够把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记述清楚,就会让读到这部志书的人感叹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领导作用。通过在志书、年鉴中准确、客观地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完善过程,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引导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加油,这也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资政、存史、教化”任务的最好落实,更是地方志工作者“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最好践行。
志书、年鉴中准确、客观地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完善过程,并不是对地方志工作者额外增加的任务和工作,而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地方志工作者,只要全面、系统、准确反映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基本情况,体现出地方特点、时代特点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需要方志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方志工作者掌握和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地情的认真研究,更需要方志工作者把各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融入国家的发展、变化这个大局中来把握和认识。唯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和揭示出地情,较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比如,二轮地方志书,基本上可以完整记录和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以新疆为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疆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结合新疆实际,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这个过程,应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疆生动实践。以新疆的农村体制改革为例,由于新疆特殊的区域发展现实,在具体实施改革中,就与其他省区有很大的不同。
农牧业是新疆独具特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长期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之新疆农村既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又有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还有半农半牧区。因此,改革之初,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实行牲畜折价归户和草场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新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多,农田基本建设基础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的实际,推行了“五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统一连片种植、统一灌溉和管理、统一农田基本建设、统一重大技术设施、统一农业机械化作业”解决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困难。还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和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棉北糖,沿线(铁路、公路)上乡镇企业,沿边发展边贸”的格局,农村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二、三产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结构,重点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生产资料供应,农技推广网络及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新疆农村体制改革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体上是由南疆相对落后的农区向北疆相对富裕的农区,由单一的农区向单一的牧区,由农区向半农半牧区和农牧区交错推进发展的。这些特点,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体现了农业体制改革中一系列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完善的过程,更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只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仅仅只是农业、农村的变化,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基础的变化,整体中国社会的变化,更是引领了随之而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使整个中国大地都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第一位的优势,也是我们志书、年鉴必须把握的记述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一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文章中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地方志书和年鉴记述党的领导,必须体现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要求。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翔实资料和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各级地方志书在记述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时,除详细记述党务工作外,有相当重的篇幅是记述党委重大决策,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一篇章,通过党委制定的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把党在一个地方或领域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比如我们讲党领导了改革开放,就要有翔实的史料支撑这一结论。我们仍以新疆为例:1992年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谈话。3月11日,自治区党委做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新疆经济发展的决定》[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政务志·政府.施政[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7.,从10个方面,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利用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提出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方针。并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其总体思路是:以地缘优势带动资源优势,以贸易先行促进产业联动,繁荣商业,扩大对外贸易,外引内联共建通商口岸,抓住机遇,尽快把新疆建成全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成国内外商品转口基地,向西出口的商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购物和旅游中心,振兴新疆经济、促进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同年4月24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给国务院的《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请示》中提出了“两线”开放的总体设想,即:以边境沿线开放为前沿,以铁路沿线开放为后盾,以“两线”城市开放为重点,形成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向全区辐射的开放格局。沿边境一线的开放,主要是利用与周边国家的毗邻,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有对外口岸依托的地缘优势,实行贸易先行,贸工结合,发挥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沿铁路一线的开放,主要是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比较密集、产业开发基础好、科技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实行以先进技术产业开发为主,工农技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对外开放的主力军作用。并且提出了第一步先行开放沿边境线的伊宁、博乐、塔城三市和沿铁路线的乌鲁木齐、奎屯、石河子三市的具体方案,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6月9日,国务院对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请示》的批复中,决定新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同年6月,国家批准乌鲁木齐和伊宁、塔城、博乐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并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后,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向中央提出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博乐4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并得到中央的批准,其中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为国家级开发区。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从对外开放实际需要出发,还批准石河子、奎屯各建立一个经济开发区。同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乌鲁木齐建立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兴办,使新疆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1992年9月,首届乌鲁木齐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此后,一年一度的“乌洽会”成为新疆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新疆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新疆的对外开放开始走上规范化快速发展轨道。这些重大决策是通过上述决定、通知表达的,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的改革开放道路,影响了新疆各地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和部门也为贯彻落实上述决定颁发了自己地方和行业的文件。如果记述新疆的改革开放,不记述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这些重要请示、重大决定、重要文件,就不可能把新疆改革开放的过程记述清楚,而这些资料,也恰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志书,均应注重收集和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施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施政的内容,要把这一方面的内容记述提高到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
历史、现实、未来一脉相承。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得以坚持和巩固。地方志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要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用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勾勒和反映出这种生动的实践,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释放出更加强大的能量作出方志人应有的贡献。
三
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党史是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党史,悟思想,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领悟到思想的伟力,也才能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去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等错误倾向,要引起高度警惕,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的看待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领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既指出了党史学习教育应该坚持的立场方向,也明确了党史学习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意义,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党的历史认识的一贯立场和态度,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历史认识的最新成果。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要做当代的“司马迁”,就要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是要注意分清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什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主流就是指历史的本质和主导方面,决定历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主导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历史支流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非主导的、次要的方面,不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就要正确认识个别历史事件或历史细节与整体历史的关系,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由个别历史事件或碎片化的历史细节轻易得出对整体历史的结论,而必须把详尽的事件和微观的历史细节放在历史框架和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考察,并将其按照一定的联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才能透过详尽的历史细节和微观的历史细节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坚持事实求是,尊重历史事实。秉笔直书是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正确看待党在前行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特别注意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到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得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科学的结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教育的行动自觉。要认真履行党中央赋予的“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神圣职责,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树碑立传。地方志工作者学习党的历史,更要把学习、贯彻和落实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好地方志“横陈百科”这一优势,记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和发展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各级地方志书和年鉴,都要通过翔实的资料,把自己地区、行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记述下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故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