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立场:优秀教师的六项关键素养

2021-01-30王维审

师道(人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优秀教师生动情怀

王维审

优秀教师的 “优秀”,需要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来证明,也就是那些可以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典型素养。如果站在成长的立场,教师抵达优秀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有哪些?我想,以下六项素养应该值得关注。

鲜活的教育知识。教育知识的典型要素有三个,分别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储存的鲜活性,其中知识储存的“鲜活性”尤为重要。当下的中小学教师都接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其中也不乏硕士和博士,相对于基础教育所要传递的知识量来说,不仅足够而且绰绰有余。但是,很多高学历的教师却无法胜任看似简单的中小学教育,其原因大概就在知识的鲜活性上。知识的鲜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知识的来源,要看这些知识是被动接受而来还是从实践中主动提炼而来,通常来说学究型的教师多是知识的储存器,虽然容量丰富却并不易作用于教育教学,这样的知识就不够鲜活;二是知识的更新,因为专业行动的需要,教育知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用几十年前的知识培养现在的学生,肯定会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产生负作用,源头活水式的知识溢出,才是教师知识获得的最佳方式;三是知识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但是从“知识”到“力量”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就是将获取的知识与自我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存在、有效和创新决定了力量输出的强度。

生动的教育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实践是最拿手、最容易、最常态的教育行动,很多老师的口头禅就是“别的不敢说,咱就是上课行!”有些学校领导评价优秀教师时,通常也会以 “课上得不错”“班级管得很好”之类的语言来描述。似乎,教育实践是教师最不需要强调的一项素养,也是人人都能够充分自信的领域。但是,人人都会、都行、都充满自信的教育实践,并非就是真的会、真的行、真的可以自信。因为,我这里所强调的教育实践落脚在一个 “生动”上——实践容易,生动的实践就很不容易。在很多时候,我们评价教育实践质量是以结果为标准的:一个老师的教学成绩第一,我们就觉得他的教学实践很优秀;一个老师的班级管理量化领先,我们就会觉得他的班级管理实践做得到位……诸如此类的判定俨然已为大家所默认,自然成习惯的误区也就不再被关注。其实,教育实践评价的关键不应该是结果,而应该是过程,也就是教育实践的生动性——能够点燃学生的生命,沸腾而热烈。具体来说,生动实践应该是有趣的、温暖的,可以被欢喜着接受的;生动实践应该是有力的、能驱动的、可以欣欣然成长的。

丰富的教育经验。经验是实践的脚印,按理说所有的教育行动都会留下清晰可见的实践经验。但现实的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像是在石板上走路,即使日行万步也留不下一点印迹。这说明教育经验不是自动生成的,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行走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下面的萃取过程:一是复述,教师的实践经验通常是来自教育教学现场,但不会立马在现场中产生,所以经验萃取的第一步便是对实践活动的叙说和表达——用严谨的口语或理性的文字来还原现场;二是提炼,就是将实践复述中获取的诸多元素进行钝化、锐化、合理化,把非关键的、非需要的内容进行钝化,把关键的、必要的内容进行锐化,然后使用逻辑把锐化后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化建构;三是外化,就是形成经验文本或操作模式,好的经验文本要在形式上做到有架构、有策略、有路径,在内容上做到有大纲标准、有关键步骤、有具体做法,避免天马行空、泛泛而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否具有从实践中萃取经验的能力,决定了可以走到哪里、走到多远;是否能形成经验萃取的习惯,决定了教育生活的品质和教育未来的敞亮程度。

朴素的教育主张。什么是教育主张?教育主张就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聚焦性的思考与结构性的见解。这里的 “聚焦”和“结构”是关键词,“聚焦”是说要从整体的、广泛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或独特的认知,而不是就事论事、即兴而发的闲谈碎论;“结构”则是强调观点或见解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而不是观点的罗列或堆放。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它存在于教师的教育生活之中,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但是,通常来说,这些教育见解或主张往往是缄默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飘忽不定的、不被教师认知的。所以,教师需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将那些隐匿在教育实践经验里的观点、见解等凝练成独特的主张,通过系列逻辑加工成为可以阅读、感悟、理解及被认同的思想,并作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优化教育行动。那么,我为什么要强调 “朴素的教育主张”?这是针对众多“教育主张”过于华丽、过于务虚而提出的观点。在很多教师看来,教育主张就是华丽的短语短句,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标语口号,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真正的教育主张应该是朴素的、接地气的,是可以让人瞬间感悟到其本质和内涵,并能够形成行动逻辑和行走力量的文字表达。

斐然的教育成果。教师对教育成果的理解,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但整体而言,他们的理解愈来愈狭隘化、功利化。其实,教育成果绝不仅是指优良的教学成绩、优秀的教育质量,也不仅是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结题的科研项目,更不是这些项目的结合或汇总。准确地说,以上的诸多形式只能算是教育成果的外显或物化,属于人们愿意看到、能够看到的标志物。真实意义上的教育成果,应该是教育主张的继续、深化与生成,是在教育主张的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梳理的实践经验与生成的实践成果。它既包括理论上的理念、策略、路径或模式,也包括实践上的影响、结论和实物,是以教育主张为根基生长出来的、完整的大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实并不乏树叶、树枝之类的小收获、小成果,大多数人缺少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是将零散经验成果化的意识。成果的梳理和提炼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成果的绚烂与斐然是优秀教师的典型标志。

自觉的教育情怀。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只有当教师实现教育性生存时,教师才会对职业产生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才会感受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生活中去。这里的“教育性生存”强调的应以以下三点为底色:教师对教育本源的不懈追求,教师对教育生活的不竭激情,教师对教育理想的生动情怀。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一种自发的教育理想、自愿的教育追求和自主的教育行动,就很难成为好老师,更难以成为卓越的教师。而自发、自愿、自主综合起来说就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就是主动作为、自我觉悟的专业发展意识。或许可以这么说,自觉的教育情怀是修炼前面五种优秀品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自觉的知识建构才有可能鲜活,只有自觉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生动,只有情怀的融入才能生发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情怀的质朴才能衍生教育主张的朴素,只有情怀的丰富才有可能获得成果的斐然。抑或这么说,前面五种优秀品质的共同涌现,也就是自觉教育情怀生发、盎然与激荡的开始。

猜你喜欢

优秀教师生动情怀
赣鄱情怀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
“五老”情怀